红军反向的“长征”,40年后粟裕仍不解,问叶帅:命令错了吧?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红军的长征毫无疑问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征的性质是一场战略性转移,目的是摆脱敌军的“围剿”。
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斗近四百次,攻占县城七百余座,牺牲的营级以上干部多达四百多人,至今说起长征的历史,依然是让人觉得心血澎湃。
其实除了这场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当初红军还有一次反向的“长征”,只不过知名度不高。
当初率领这支反向“长征”队伍的人,正是粟裕和寻淮洲。虽然是领导者,但是对于这场反向的“长征”,当初粟裕也是非常的迷惑,根本不清楚这场“长征”的意义何在。
直到四十年后,粟裕找上叶帅,才终于清楚了答案。那么当时红军是出自于什么样的目的,才进行这场反向的“长征”呢?这一切,都要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说起。
绝密任务
1933年9月,吸取前四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蒋介石直接调集调动五十万兵力包围红军根据地,意图将红军彻底的消灭。
在前四次“反围剿”战斗中,一直都是由毛主席担任领导者,但是第五次“反围剿”战斗,领导者是李德跟博古,这也为“反围剿”的失利埋下了祸根。
1934年6月,此时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已经持续一整年时间,期间双方爆发战斗上百多次,红军胜少败多。不仅如此,红军在战事上越来越被动,根据地也在不断地缩小。
在博古跟李德的指挥下,红军直接放弃了以前无往不利的游击战术,反而执着的认为依靠阵地战以及攻坚战,就可以保卫整个苏区。这样做的后果代价巨大,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
虽然在军事强差人意,但是战事的发展也让李德等人清醒过来:在蒋介石的重重包围下,红军已经失去主动权,必须另谋出路。
那么李德跟博古想到的出路是什么?
李德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直接放弃整个苏区根据地,转头向西南方向突围,跑到湘西去跟红二、六军团集合,建立全新的根据地。
李德的想法很美好,但是现实往往都是骨感的。如果红军想要战略转移,毫无疑问会引起蒋介石的警戒,到时候在蒋介石重兵包围下,可就要被一锅端了。所以,如果想要跑到湘西去,就必须有其它的部队来吸引蒋介石的注意力。
当时李德提出一个计划:让正在瑞金休整补充的红7团成立“北上抗日先遣队”,朝着浙、皖、闽等省出击,沿途进行抗日宣传,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面达到皖南地区,随后展开游击斗争,建立新的根据地。
从这个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红7团就是吸引国民党注意力的军队。那么红7军团是怎么样的一支部队呢?
在红军里面,红7团属于新生力量,全军接近六千人,其中有一千名是刚加入的新兵。红7军团全军上下仅有枪支千余条,六门迫击炮,很多战士手上拿的甚至还是大刀这种冷兵器。虽然装备简陋,但是红7军团也有可取之处,就是军团长寻淮洲跟参谋长粟裕。
寻淮洲
寻淮洲是整个红军中年纪最小的军团长,当时仅有21岁,换到现在,可能都还没有大学毕业。曾经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寻淮洲用一个团的兵力,直接歼灭敌方一个团两个营,打出了自己的赫赫威名。
粟裕同样属于人中龙凤,当时仅有27岁。曾经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粟裕用计击溃敌方18师,活抓18师师长张辉瓒,同时得到毛主席跟朱老总的赞扬。
这次接到李德的命令,让这两位军事天才有些摸不着头脑,接连提出三个疑问。
为什么红7团好端端的要北上?
为什么时间只有一个半月
为什么这次命令如此突兀?
从战略层面上来说,这个时候北上不仅困难,而且对局势的改变微乎其微,付出跟收获严重不成正比,这也是为什么寻淮洲跟粟裕会提出疑惑的原因。
他们两人不知道的是,李德已经决定在9月份进行“大转移”战略计划。这次派遣红7团北上去皖南,直指敌方心脏地带,正是为了掩护红军主力的撤退。然而李德并没有将真正的想法告诉寻淮洲、粟裕,将这次行动命名为“绝密计划”。
7月30日,在红9军团的掩护下,红7军团先红军主力一步,开始了一场反向的“长征”,从瑞金出发,沿途击溃追击的国民党军队以及地方武装力量。
在最开始的时候,红7军团并未遭遇到像样的敌人,取得了几次胜利,这也让红7团的将士们情绪高涨。如果这个时候按照寻淮洲跟粟裕的想法,继续朝着皖南前进,在敌方的心腹地带进行游击战斗,或许真的可以给敌方造成重创。
然而正是这个时候,李德跟博古居然改变了原先的计划,让红7军团停止北上,掉头去袭取福州。
福州是当时福建省会,不仅城高墙坚,而且城内守军兵力雄厚,物资充足。红7团仅有枪支千余条,迫击炮仅有六门,想要依靠这样的条件攻下福州,无异于痴人说梦。寻淮洲跟粟裕两人都不想打,无奈军令在身,不得不打。
虽然双方作战条件差异巨大,但是在福州之战上,红军战士表现异常英勇。可惜在敌人强大的火力下,红7团迟迟没有取得像样的成果,反而损失惨重。
面对胶着的战事,粟裕急得百抓扰心,直接找上军团政委乐少华:虽然上面的命令是攻下福州,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已经没有主动权,应该考虑撤离的事情。
红7军团最高决策权在乐少华手上,虽然军事方面不如寻淮洲、粟裕等人,但是乐少华也能看清楚形势,知晓攻占福州是没有可能的事情,于是同意了粟裕的建议。
由于乐少华下令及时,避免了红7团出现更大的伤亡。然而正是因为这次撤离,也让敌人清楚了红7团真正的实力。
乐少华
原先在红9团的掩护下,红7团一路上声势浩大,彻底的将敌人迷惑住,误以为红7团是一支人员、火力充足的部队。这次的撤离,彻底的将红7团的实力暴露出来,敌人开始意识到,红7团或许只是红军放出来的烟雾弹,真正实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
了解到红7团真正的实力后,敌人一改以往的谨慎风格,开始疯狂的追击、围堵红7团,处心积虑想要歼灭这只疲倦之师。
在短短四个月时间里面,红7团转折1600多公里,跟敌人发生过无数场战斗,最终被迫进入到闽浙赣苏区。
红10团成立
在闽浙赣苏区,红7团成功跟方志敏、刘畴西的红10军汇合,合组成红10军团。由方志敏担任总司令,刘畴西担任军团长,寻淮洲成为19师师长,粟裕则是担任参谋长一职。
刘畴西
红10团成立以后,首要任务就是突破敌人的包围圈,继续北上前往皖南。当时军团长刘畴西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由他率领3个师的兵力,以敌方最精锐的第一旅作为突破口,利用兵力上的优势击溃敌方。
刘畴西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曾经去过苏联的军事学院学习,如果单论科班资历,恐怕整个红军仅有左权可以与之相比较。然而就是这样出色的人物,在红10团的第一战上,却是栽了个大跟头。
刘畴西带领三个师的兵力攻打敌方第一旅,其中20师、21师被刘畴西作为伏击部队,是这场战斗的主力部队,而实力最强大的19师则是被刘畴西作为预备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当第一旅追击红10团来到谭家桥一带时,早就已经埋伏多时的20师、21师冲了出来,打了第一旅一个措手不及。
王耀武
然而负责第一旅的旅长王耀武,是一个久经战场的老将,很快就反应过来,下令让最先遭遇袭击的前卫团死守,不得后退半步,其余部队进行增援,同时展开反击。
这场战斗异常的激烈,虽然在人数上占优,但是在热兵器时代,武器才是致胜的关键,很快由两个师镇守的谭家桥便被第一旅冲垮,战斗的胜负已经非常的明显。
得知20师、21师战事失利,寻淮洲立马率领19师回援,想要重新夺回高地。然而可惜的是,此时高地已经被第一旅占领,敌方居高临下,没有装备优势的19师想要获胜,何其困难。
寻淮洲不畏生死,手持冲锋枪亲自率队冲锋,一时间竟形成了压制。王耀武从望远镜看见寻淮洲的身影,好似看见三国时期七进七出的赵子龙一般,不由感叹:真虎将也!
不过王耀武并非曹操,没有下达“不可伤此人”的命令。寻淮洲在战斗的过程中,不幸被敌方的流弹打中负伤,在战友的掩护下,才最终保住性命。眼看谭家桥久攻不下,刘畴西最后也只能无奈下令撤退。
红军谭家桥战壕旧址
谭家桥一战,对于刚成立的红10团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不仅失去谭家桥这个阵地,而且己方人员伤亡惨重。最重要的是,在转移阵地的时候,寻淮洲因为伤势过重,最后抢救无效身亡,这更是让红10团的士气降低到最低点。
谭家桥战役失利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仅意味着红10团无险可守,被迫跟国民党军队三十多个团周旋,而且还失去了重要的资源补给点,导致红10团的物资一直处于匮乏状态,情况十分危急。
800残兵成为革命火种
面对敌军的穷追不舍,刘畴西想要让部队回到赣东北苏区,得到充足的休整补充后,再跟敌军决一死战。然而粟裕的想法不同,想要分兵游击,可惜意见未被采纳。
在前往赣东北苏区的行程中,粟裕率领的800多人的队伍是先锋队。其实说是先锋队也不正确,因为这支队伍主要是由机关人员、伤病员以及后勤人员等组成,枪都没有几条,基本上毫无战斗力。
粟裕也是清楚这一点,如果这支先锋队被敌军追上的话,基本死无葬身之地,所以粟裕下令:不顾一切代价急行军。正是因为这个命令,让这支队伍成为红10团唯一突围成功的部队。
但是另一支队伍就没有这么好运,负责殿后的刘畴西担心队伍经历过谭家桥战败的影响,导致战斗力下降,所以不断地下令休整,面对敌军阻击的时候,也是尽可能的绕道。这样一来,部队的行动就变得迟缓起来,最终在怀玉山,刘畴西的队伍被敌军的主力部队包围,红10团两千余人力战,伤亡惨重。而刘畴西本人也在这场战斗中身受重伤,不幸被俘。
本来已经突围成功的方志敏,为了劝说刘畴西改变主意,加速部队前进的速度,孤身一人返回找到主力部队,但是后面在叛徒的出卖下,方志敏不幸被敌军逮捕。
刘畴西跟方志敏是红10团的重量级人物,此时两人在自己的手上,这让敌军兴奋不已。然而不管是面对死亡的威胁,还是金钱名利的诱惑,这两位英雄始终没有选择妥协,坚定自己的革命信仰,从容走向刑场慷慨赴死。
在回去劝说刘畴西之前,方志敏曾经下令,让粟裕的先锋队先行离开。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这个决定,让粟裕的先锋队成为唯一突围成功的部队。这成功突围的800多人,后面成为了革命的火种,在粟裕的带领下,参加了无数次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对于红10团遭遇的一切,粟裕从来都没有忘记。在孟良崮一战中,粟裕的部队全歼王耀武引以为傲的74师,在济南战役中,粟裕更是活抓王耀武,为当初牺牲的红10团战士们复仇,以慰他们在天之灵。
能够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带领800多人成功突围,这无疑是证明了粟裕的能力。然而对于当初红7团北上的命令,粟裕一直耿耿于怀,不清楚这个命令的意义何在。
1979年,粟裕找到了叶帅,向对方询问了这个困扰自己四十年的问题:这个命令是不是错了?是不是在李德等人的错误指导下发出的?
叶帅回答说:当初让你们红7团做先遣队,是要掩盖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目的,让你们混淆敌军的视线。这个在当时属于绝密计划,所以才没有告诉你们。听见叶帅的解释,粟裕总算释怀了。
如果这个命令是错误的,那么意味着当初红7团、红10团的付出毫无意义,那些战士也不应该就这样牺牲。然而若是因为革命的需要,那么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的。粟裕找到叶帅询问这个问题,就是想要清楚当初他们的牺牲是否值得。
这一次的反向“长征”,一直以来都是粟裕最为挂念的事情。在粟裕病逝后,按照他生前的遗嘱,家人将骨灰洒在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其中就包括了谭家桥,完成了他的遗愿。
晚年粟裕
在这个世界上,总是会有人牺牲的,也需要有人去完成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而这正是真实的战争。就跟这场反向“长征”一般,当初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很多人都以为中国必败,胜利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结果我们是清楚的。
正是因为有着无数的革命先烈,愿意用鲜血和生命来换取胜利的到来,我们才有如今的生活,他们的贡献我们的后人永远都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