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进补不当小心补出一身病!告诉你一个补得进、收的住阳气的方法!

太和道医

传承道医精髓、弘扬道家养生。
公众号

秋季进补,来年打虎。说起来也是马上就要步入深秋了,是时候该考虑进补的相关事宜了。

有好多人跟我提及到贴秋膘,贴秋膘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具有补益的食物来增肥,那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增肥呢?

其实合理的增加身体的脂肪量,是可以把人养的精神抖擞,可以安然度过接下来寒冷的冬季。

而且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正确的秋补能使身体强壮而且又保持身型窈窕,但是这都是建立在合理进补这个大前提之前,补得好就一身壮实,收的住阳气,就自然而然的就会获得冬藏的力量,来年自然身体强壮,不怎么生病。

但是要是补不好,就会伤了脾胃,还养出了一身赘肉得不偿失。

秋补前,要把脾胃养护好

之前因为夏天气温高,人的肠胃功能处于一个虚弱的状态,很多人都会不思饮食或是出现食少腹胀的情况,加上我们夏天饮食多瓜果、粥类、汤品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脾胃活动功能也会相应的减弱。

而随着凉爽的秋天到来,人的食欲也是渐渐恢复,这个时候要是不顾及脾胃功能好东西一通乱吃,本身脾胃功能就处于一个恢复阶段,这些进补之物就会无法代谢,就会积聚在身体中产生内热,人就会更加燥。

所以说初秋时节不宜大量进补食品,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我们的脾胃功能比较虚弱,此时大量进补必然会加重脾胃脏腑的负担,易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

故而,秋季饮食,先调脾胃后滋补才是正理。因此,秋季进补前不可忽视的就是先调养脾胃。

那进补不当伤脾会有哪些表现?

中医认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物质的主要脏腑。

人自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与充实,均依赖于脾胃运化出的水谷精微物质,故称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提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等说法。那些脾胃本就虚弱的人,更应先调好脾胃,才能补得进去;如果秋补不当伤了脾,身体也很容易出现其他毛病。

1
脾胃气虚:失眠多梦

脾胃气虚,宿食停滞,壅遏于中焦。胃气失和,脾升清胃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升降不调,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

《素问·逆调论》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后逐渐理解为凡是因为脾胃不和引起的夜寐不安均属于这一类。

故而脾气虚的人容易乏力,出现失眠、多梦、注意力不能集中等。

2
脾胃阳虚:消化不良

脾胃主宰运化腐熟,脾阳虚则食物不能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物质不能有效生成,胃阳不足则不能腐熟水谷,消化不良何来营养?

故而容易出现不欲饮食或者胃纳不馨、口中粘腻感、腹部胀满感、大便完谷不化、舌头胖大、有齿痕。

3
运化失司:生湿生痰

脾主四肢,脾虚则不能运化水液,水液停滞则聚而生湿生痰,湿困则水谷精微无法有效地被消化吸收,加重了水液的滞留,加重了「湿困」。

故而人们自觉身体没有力气,也不爱活动,没事就愿意躺着,四肢表现肿胀,人逐渐肥胖,并且这种胖不容易减下来。

4
升清降浊失调:头晕目眩

脾属土,位居中央,如地气能生养万物一样,灌溉于四傍,以养心肝肺肾四脏。

脾胃虚则其升清降浊功能失司,则可以表现为头晕目眩、胸中憋闷不舒、大便硬而难解、小便涩痛等。

要是出现了以上的这些情况也不要太过着急,补脾讲究循序渐进,可以适当的吃一些山药、茯苓、砂仁等补脾的材质养护。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