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百通祖地考证,天马嘶风,巽催贵气

一、    傅百通简介
     傅伯通南宋堪舆学家,今德兴昄大傅家湾人。傅伯通幼时曾得天龙山建院无名道长授书,绍圣四年进士(宋哲宗1097年),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封开国男。民国八年版《德兴县志》卷八载,“赖文俊,号太素,旴江人,礼部贡士,官建阳郡博,性至孝,父提刑公卒,文俊弃印绶终丧,屏妻子,萍梗江湖间。至德兴,以堪舆术,授傅伯通等。后隐于浙江太乙峰。”
     廖瑀创立堪舆学金精派,门生遍天下,其中最得意的门生又属邹宽和傅伯通。据《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记载,傅伯通师从廖瑀,其术颇精,闻达于朝廷。宋室南迁后,傅伯通奉诏去相看杭州是否适合做都城。他勘察后上表说,杭州过去虽然称雄,实际上无论从形势或局面来看都是弱小的,只适宜做一方巨镇,不能做百祀的京畿。否则,皇帝来此驻跸只能维持偏安局面,在此建都则难奄九有。这份奏表呈上后,朝廷乃定杭州为临安府称为行在,南宋最后竟真偏安于此,直到灭亡。以此来看,民间传说中的无名老道,就是县志记载“寓兴而卒”的廖瑀,是傅伯通的启蒙老师,赖文俊则是授业老师。现在天龙山道院前的无名坟墓,很可能就是廖瑀墓。传说天龙山道长于后山飞升,即三清山的飞仙台。
二、天龙山道院与傅伯通
     传说唐宋年间,有位老道云游四海至昄大浮家湾(现叫傅家湾)。见此地形独特、景色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胜似一个风水宝地。他被这里的景色迷恋得如痴如醉,直至傍晚都不忍归去,露宿大山脚下。夜间,他朦胧中看到那山上的花花草草发出奇光,旁边有两条大青龙在不断舞动,嘴吐龙珠。突然大青龙开口讲道:“我奉玉帝之命传话给你,你整天云游四海,无建功德,何不在此修一道院,潜身修德,普渡丛生!”随后,腾云驾雾飘向东方。老道听罢,猛然一震,但仔细一想,也有道理,便决意在此修一道院。待他再定睛一看,刚发出奇光的花花草草都变成了大青石。第二天,老道就聚集附近百姓,开始建院。他们苦干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建成院基。又干了九九八十一天,才把道院建好,并取名为天龙山道院,此山也因院而得名,即天龙山。从此,老道在此住持道院。
     在天龙山对面,有一傅姓村庄叫浮家湾,村前村后有两条河流,每逢大水,村庄便遭水淹,百姓身受其害,不少人离乡背景,过着飘浮不定的生活。老道不忍百姓之苦,设坛祈求上苍,道:“玉帝啊玉帝,你既叫我在此修建道院,潜身修德,普渡丛生,又何必每年强降大水,使百姓惨遭其害呢?”老道的言行感动了玉帝,玉帝下旨,命大青龙填埋浮家湾后溪。大青龙接令后,腾云驾雾,搬山运石,可惜河水湍急,自己法力不够,搬来的山石根本不见效。为了完成玉旨,大青龙自己化成一座大山镇在后溪之上,切断了河流。从此浮家湾不再受淹,百姓不用四处飘浮,过上了风调雨顺的安定日子。百姓把这座山叫做来龙山,把浮家湾更名为傅家湾。
此后,傅姓人家经常帮忙打点道院,而老道也边在院中修身,边为百姓行医、求雨。期间,傅姓人家中,有个放牛娃,经常到道院边放牛,边向老道学习,以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突然有一天,老道对放牛娃说:“我年事已高,不能每天相教,这里有两本书,你拿回去好好看吧!”这放牛娃接过书,开始潜心学习。后来在绍圣四年(1097),考取进士,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位称上柱国,封开国男。此人便是南宋傅伯通。傅伯通死后,后人为了纪念大青龙的舍身相救和老道的倾力传授,便把他葬在来龙山上,与天龙山道院遥遥相望。再说,老道把书给傅伯通后,也就开始闭关修炼,经三年又六个月后,终成正果,并在天龙山后山飞天。那闭关修炼之地,便是杨村神仙洞;那飞天之处,便是三清山的飞仙台;所以,现有“先有天龙山,后有三清山”之说,据说该老道就是廖金精。
三  朱砂一笔画与傅伯通之墓
     今天傅家湾,背靠大山,村前南引河流过,有山有水,宜居宜业,世代薪火相传。古时,傅家村叫浮家湾,村前村后有两条河流,每逢大水,村庄便遭水淹,百姓身受其害,不少人离乡背景,过着飘浮不定的生活。
南宋,国师傅伯通生于斯、长于斯,后成国师,因上表定南宋国都于临安,其成就显赫一时。某年,傅伯通回乡省亲,观傅家湾地势,想造福乡里,福泽后世,却在观势后,吓得后背冷汗直冒,惊得几宿难眠。原来,当时傅家湾地势不同于现在,那时的傅家湾实则是一岛,似船形(圆形似龙珠)。村庄对面乃是天龙山的天龙之头,大有龙戏珠之势,此地必出一名真命天子,其势不可挡。傅伯通想来,傅家湾已出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师,若再出真命天子,岂不是要生灵涂炭,危及社稷。为了江山社稷、国泰民安,便赶回临安复命,欲将此事告知皇帝宋高宗,又恐乡亲难保性命,难两全,又无良计。到第二年梅雨时节,在家中思此事时,忽得妙计。翌日,觐见皇帝,假装闷闷不乐,满面愁容,宋高宗观其面,问之:“爱卿,为何事不展愁眉,难家中有事否?”果然奏效。傅伯通答曰:“恐家乡遭水患,每每念于此,甚是难眠。”接着,将藏在袖中绘好的傅家湾地形图给皇帝观看,皇帝观后说:“这有何难!”遂拿起批阅奏章的朱砂笔,在地势图上大笔一挥,将傅家湾分成两半。命傅伯通按照圣意,移山填河,将村后河道填堵,挖去部分村庄以拓宽村前的河道。傅伯通为保江山社稷,巧用家乡水患保国运昌盛,让龙无珠戏,真龙难出,这就是朱砂一笔画。多年以后,傅伯通再次省亲,却发现,任然是大势不可逆,村后山间,又形成一条水脉,龙戏珠再次形成。傅伯通也是知晓即使再将水脉填堵也是无济于事,唯有携国师的气势力压尚未成形的幼龙,遂命家中亲友在自己百年之后,将墓定在村后,并改水脉走势相辅,与天龙山遥遥相望,压小龙脉,保南宋的万世伟业,这就是现在所谓的傅伯通墓地。
四  明徐善继徐善述考证
     上地在吾邑(江西德兴)十四都,地名傅家村。其山自大龙分下,开帐出脉,磊磊落落。数节走马文星,开展翅。入首特起金星,正面峻急,铺下平坡。左畔微高五七寸,弯掬抱穴,合边窝格。外来石山高耸,其势如凌压。俗眼观之,但见穴离星体,接脉不着。且下抱短缩,右畔高昂,莫不弃之。殊不知木星峻急,气聚平坡。下沙虽缩,而贴穴一掬,彷佛高低,依稀遶抱。右山虽高,以本窝缺右,宜其补衬护穴。 故取天马嘶风之格。兼以前朝秀丽,水口闗栏,下后伯通奉高宗诏,拜异人,持节卜相临安有《临安行在表》。其孙文懿公又号初庵,官至集贤大学士。学士子岩卿,官至集贤直学士,傅氏人丁大旺不替。
五、乐平爱江河老师考证
     我来到德兴傅家村考察两次,该村几十户人家,大多是浙江龙游搬迁而来,傅姓的只有一家,向村民了解历史上傅伯通的情况,有不同傅版本传说,村民讲这里有关傅伯通的墓地有36处之多,真真假假,难以辨别,有村民带我来到离村子不远处的山上,可以看到已经被破坏的傅伯通的墓地,规模较大,有很大的巨石条纹,被盗墓贼炸成断垣四散,但整体格局还在,清楚可见,断垣条石上有雕刻花纹,显得高贵,有一块很大的青石条,上面刻有文字,记载着有关的内容,密密麻麻,要仔细查看,才能知道详细。读《地理人子须知》德兴两徐的作品,认为此地是傅伯通祖地,与所画图形局非常吻合,但村民讲真的傅伯通地在半山上腰,我随村民爬山观看,似乎不像,局面较小,龙气不止。
     民间的传说,不可全信,但也不能不信,因为我每考察一个地方,都有相关的故事存在,为我们证穴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上面两个故事至少告诉我们,第一,傅伯通的堪舆技术是小时候在天龙山道院中所学,结合德兴同治版县志记载,可以猜想道长为廖金精。第二,傅家村之前居民曾饱受两条河水的水灾,叫浮家村是为可能,傅伯通作为地理师,想借助皇帝的力量,来改造傅家村,也极为可能。对于山脚下的墓是两徐说的为其祖地,还是傅伯通自己的墓地,还是其他人的穴地,本人更倾向其后者,正如其所说携国师的气势力压尚未成形的幼龙,将墓定在村后,并改水脉走势相辅,与天龙山遥遥相望,压小龙脉,保南宋的万世伟业。但还是要根据墓碑上的祭文来核实身份,才能确定,但对于我们堪舆地理风水者来讲,强调的只是龙砂水向穴,至为重要,两徐认为是其祖地,葬后得到龙穴的福荫,很快成为国师,想把这二者的因果关系牵连进来,也是可以理解,遇到很多的易学中人,都这样联系,但有时未免有点过头,甚至牵强,风水是有,只是一个因素。
     傅伯通所谓的两条戏珠的龙是否存在?两条给傅家村带来水灾的河流是否存在?傅家村是否真的像一个龙珠等等?结合卫星地图,仔细查看,可以看到该地的龙脉发源于三清山,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位于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平面呈荷叶形,山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有数十条龙脉发出,傅家村正好位于其的西北乾方,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傅家村前后有两条龙,前面一条从三清祖山直接向北发脉,来势强劲,直入有力,来到傅家湾口,似是风水中的剑脊龙,但仔细看其开帐砂脚的走向,不为剑脊,真正的龙穴就在天龙山道院处,为风水宝地,坐东南向西北,龙头正好朝向傅家村,在傅家村后面的一条龙,也来自三清山,由东南向西北发脉后前行几十里变换方向由西向东,结成一个虎形穴,与天龙山道院龙穴两两相对,但位置稍在天龙道院的上方,正如傅国师所说,两龙相争,争什么哪?争龙珠,何为龙珠,那就是傅家村,而似龙珠的圆形傅家村还在下方,如果说,两条相争比较输赢,天龙山龙更是优势明显。
     在傅家村前面的河水比较大,为两条龙的随龙水,发自三清祖山,自从南向北,较为直径地流过傅家村,然后转向西北再转向东南,在傅家村背后的龙脉有随龙水,在村后婉转着成波浪曲线状绕过傅国师穴地,在东南处汇入大河,其中很多传说就在这条河上,但时隔千年,谁又见证过当年的局面,所以后人演绎了许多的神奇的故事。
     再来看看结傅国师穴地,在村庄的东北面,在山脚下,不高,前有两条水路来回绕来朝,两徐说,其山自大龙分下,开帐出脉,磊磊落落,数节走马文星,开展翅。这主要是写龙离祖行龙的一段,要完全看清楚,还真不容易,入首特起金星,正面峻急,为木星,金木相克,也为不利,这怎么可能结穴哪?木星结穴穴法中云: 木星有节节中取,无节锹皮软处插。直木开口则为奇, 阴穴定无疑。都不符合,没有看懂,回来后,对照卫星图,反反复复看,一直在想,怎么在那里结穴,该穴地似乎离开了脉线,脱离了星体,真的是傅国师地吗?是其自卜地?傅国师可是师出廖金精和赖布衣的,如果点扦在这里,这样的穴地,真值得怀疑,于是查找碑文。
     傅克臣墓碑显示:墓主人为宋念二居士讳名克臣字仲明傅公,明祝世禄有文赞之"为国逸民、为邑介宾、为社耆英"。该墓为明代重修。疑问越来越多,再查德兴同治版记载,傅伯通,傅家湾村人,绍圣四年(1097年),考取进士,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位称上柱国,封开国男。如果是傅国师的自卜地,其后代必然把其官职都会写上,但这个墓碑上就是没有见到。念二居士是谁?又再次查找资料,墓主疑是宋代傅伯通家族傅学士裔孙傅克臣。再看看为其写碑文的人祝世禄,祝世禄(1539—1610),江西德兴人。万历十七年进士,考选为南科给事,官尚宝司卿。工诗,善草书,著有《环碧斋诗集》三卷。世禄工诗,善草书。著有《环碧斋》诗集三卷,尺犊三卷,及《环碧斋》小言,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地理人子须知》从嘉靖癸未年(1523)成书,而该墓地重修是在明万历年间,时间相差五六十年,可以看出两徐考察时期,该地还没有修葺。两徐认为该地为傅伯通祖地(父亲)自卜地,有说是傅伯通地,可能都弄错了,《地理人子须知》从嘉靖癸未年(1523)成书,经嘉靖甲子年(1564)、隆庆戊辰年(1568)、己巳年(1569)、万历癸未年(1583)重刊,至今(2018年)已有495年的历史,记载者120个穴地,有数百千万读者,有多少人去考证过?好像都么有发现其中的真伪,只有实证,才能发现问题,不管怎样,我们还来看看两徐对该地形局描述很是清楚,入首特起金星,正面峻急,铺下平坡。左畔微高五七寸,弯掬抱穴,合边窝格。什么是边窝穴?边窝者,窝之弦棱欠缺一边,故曰边窝,乃窝体之变格。盖星辰已止, 而面峻阔露,不能融穴,却于其下吐出平坡,如铺毡吐唇,而一边微起弯抱,是为边窝。窝中最宜浅狭平坦,弦棱明白,藏聚有情,四方拱夹,方为合格。切忌窝中太阔,口内坑陷。 太阔则生气不聚,坑陷则造化不融,皆不可下,尤宜慎之。此穴多在高山,作仰高之体,平地鲜有。我在穴地,仔细查看了所谓的边窝穴,左边地确稍微高点,有砂手回抱,形成本身的青龙砂,但显得比较单薄短小,右边地势高,没有砂手,也不漏风,明堂不大,形成圆形,有外山自西北向东南急速而下的高峰来到穴前,嘎然停止,作为案山,有大曜石在右边突显,有些凌压,但不为过,同时沿着外来案山的水流直流穴前,穴前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水塘,似是特意建造蓄水,有水聚天心的意思,奇怪的是水聚后从曜石洞中流出,算是特点。
     正如两徐所说,该穴的离星体,接脉不着。所以我一直怀疑,但两徐又讲,殊不知木星峻急,气聚平坡。真感觉到有点牵强,前朝倒是漂亮,穴地壬山丙向,正对天龙道院,再远去几十公里朝山重重,为祖山三清,秀丽可爱,形象万千,位于巽位,取天马嘶风之格也是恰当,前一里处有大河水逆水朝,近有案山外水腰带绕环,穴前有水积聚,水口闗栏,财路不错,徐氏讲下后伯通奉高宗诏,拜异人,持节卜相临安有《临安行在表》。是因为得益于该穴的福荫,其孙文懿公又号初庵,官至集贤大学士。学士子岩卿,官至集贤直学士,傅氏人丁大旺不替。如果穴的主人弄错,这就没有意义,有待更多的考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