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龙围——藏在深山人未识

△团龙围坐落在大山深处的青山碧水间。

赣南客家围屋凝聚着客家人的勤劳智慧,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赣南地区迄今保存较完好的各类客家围屋有600多座,定南县有200余座,其中龙塘镇忠诚村的团龙围以“三姓共建同住”的历史而闻名。

△围内街巷井然有序、四通八达。

相传清朝嘉庆年间,龙塘镇忠诚村墩上胡氏、郭氏、钟氏三姓兄弟从小一起长大、义结金兰,三人于清朝嘉庆十一年(1806年)初冬聚款、筹料、备图开始建围,经过五年艰苦努力,顺利建成三姓团龙围。乔迁吉日,大门之上书有对联——“两水合流居接团龙绵世泽,三姓共建莺迁华屋振家声”,橫披为“世代共好”。经过210多年的风雨春秋,当初的三户人家几十人已经开枝散叶到如今的1200多人,三姓结义共建同住团龙围的美好传说至今仍在当地广为传颂。

△围内跳马楼可走通全围。

11月17日,记者一行慕名来到大山深处的团龙围,探访这里的悠悠历史。坐落在一山墩之上的团龙围看起来不大,据介绍前宽纵深均43.3米,面积1875平方米,西面背靠草牛山,大门北朝猴岽山,墩下小河流水潺潺。

△三楼较低矮,靠外墙处有内门互通,据说是做仓库和战备之用。

定南围屋的外墙体,大多常采用“金包银'的砌法,表层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一厚,内墙层则垒筑三分之二厚的土坯或生土,这主要是为了加固墙体和出于防御的需要。团龙围也不例外,高大的外墙基本上是用花岗岩等硬石砌成,看起来异常坚固。外墙的高处设有许多尺高拳宽的孔窗,用来瞭望及射击。

△厅堂靠天井通风采光。

推开一扇锈迹斑斑的铆钉铁皮门,步入团龙围内,只见其布局紧凑严谨,结构层次丰富,围内住房、厅堂、巷道、天井、禾场齐全,犹如一个小型的独立王国。

走进厅堂,堂上香烟袅袅,这里供奉着胡氏、郭氏、钟氏三姓的祖先,堂前有处不大的天井,白云从天井上空悠悠飘过。

△四角高大坚固的炮楼是当年抵御匪患的必备。

团龙围一层二层为住房,住房都很小,仅能放置一床一桌,第三层较低矮,靠外墙处有内门互通,据说是做仓库和战备之用。团龙围属国字形围,四围加上围中的房屋约近百间,围内可360度贯通,围内跳马楼可走通全围。围四角的炮楼四层结构,与三层房屋融汇贯通。团龙围建成十年后,于后栋增建一炮楼连围屋,开一石砌大门朝东。

△大门不大却很坚固,主要是出于御匪的需要。

当年郭、胡、钟三大姓人家共同居住在团龙围,无匪患之忧,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想必是一片人丁兴旺、其乐融融的繁荣景象。如今太平盛世,团龙围内早已无人居住。2009年,忠诚团龙围被列为定南县第一批客家围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龙塘镇再次将团龙围修缮一新,作为一个重要旅游景点来开发利用。

△推开一扇锈迹斑斑的铆钉铁皮门,走进团龙围的悠悠历史中。

今年8月,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动龙塘示范镇建设,定南县联合江西省土木建筑学会、九三学社赣州市委会共同举办了首届“客家杯”乡村设计大赛,设计对象正是龙塘镇忠诚村。前来参赛的国内外著名高校学生和专业设计机构设计师都对团龙围印象深刻、赞不绝口。团龙围这座藏在深山的赣南客家围屋,恰似一颗遗世的明珠,正拂去岁月的风尘,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曾榆 特约记者詹继成 赣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邹忠辉 文/图)


编辑:胡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