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356 “公共管理”的向度与政治维度的平衡(中)--书里书外拾碎影(11)

2、特权与泛权力间的平衡

  权力带来秩序。

秩序的保障,是各种权力达到某种平衡。

特权与平常权力间的平衡,是社会安定首要的前提保证。

如果我们把权力划分为掌握权力的一边,叫做特权。

那么,被权力所控制大众一边的权力,则被视为泛权力。

特权与泛权力,无论是从历史态势看,还是从政治治理要求,以及社会安定的需要,两者之间,必须达到某种的平衡。

特权不能逐渐分解与被管控,特权利益毫无节制的侵害大众利益,必然会酿造成社会动荡与激情革命。

通过社会动荡与激情革命,创立新政权,不能很好搭建新的权力构架,不能控制好大众情绪与利益需求,以及迅速建立起新贵族与大众间的政治权力平衡体系,社会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不可以有可持发展的后劲。

“公共管理”在特权与泛权力之间作为媒介,具有双向性。

作为有效的“公共管理”,特权与泛权力之间,建立了有效通达的途径。

比如,封建王朝的明朝,下面的老百姓,就有信息直达朝廷皇上渠道。

这样的渠道,是不能被各级官员加以干预与阻挠的。

老百姓的真实想法与愿望,不能传达到政治权力的中心,从长远看,肯定是件危险的事件。

某个社会,如果特权的光芒灼热的照射泛权力,而大众无奈的泛权力,长期不被反映与重视,甚至丧失基本安生立身的权力之时,也无法回光返照。那么特权光环,警示灯已经亮起了红灯,预示着即将被戳破。

历史上的革命与斗争,改天换地的暴力运动,最终无不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泛权力在忍无可忍的情势下,对特权总爆发。

犹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十月怀胎”是个不安定与痛苦的过程。新生事物,总是在黑暗与腐朽中孕育与破土而出。

一朝分娩,是历史问题的积压与爆发,是前进的规律,不可假设,不可抗拒。

用矛盾对立统一与发展的观点分析,矛盾总是在量变的漫长过程中,不被发现、关注、重视,而最终积重难返,飞跃成质变的。

从“公共管理”的交替变化与通道改善而言,“公共管理”必须在变化了的利益格局下,找到隐匿在群众“情绪领袖”中的柴火,与大众森林中具有共性燃点的“火苗”,并防范于未然的给予分化与解决。

“要操纵、维持、分配、重建社会力量关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社会力量的权力公共化、国家化,让传统和习俗力量转换成国家法令。这种转换,强化了社会力量属性,强化了社会力量服从国家力量增长的约束力和竞争性。”(《读书》2020年8期P42)这样的将“约定俗成”社会力量,变成国家法令,是特权利益集团巩固社会与国家增长进步的明智之举。

一个人,要讲品行。一个国家,更要讲德性。

什么是人与国家的德行?

一言以蔽之,人与国家的公共性,是情操与德行的根本。

人心向私,叫自私。

国心向钱,是鼓励自私,让私心膨胀。

鼓励人心向钱与国心向钱,至少说明一个问题:特权阶层的少数把握着财富的绝大多数。他们不思进取,是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失去天下情怀,忘记了初心使命,忘记了天下财富归天下人,已经将利用特权得来的天下财富,当作了理所应当!

天下财富归天下人,是经济学的根基。倘若,天下的财富被极少数人长期占有,连第二次再分配的希望也虚无飘渺的话,那么社会的动荡就会不远了。

“公共管理”在适当的时候,或者是某个重大的事件,或者是一翅加勒比海的蝴蝶之风,会强力的嵌入与打破旧的特权“公共管理”模式与体制。

用哲学与经济学的话说,当生产关系不适当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时候,特权的利益与格局就会动摇与被打破。

“公共管理在努力瓦解私人特权的同时,寻求新的政治基石,塑造新的治理渠道,转变新的治理方式,这一切都不是革命性的,而是在不自觉地参考封建社会治理规则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正如寻找新的政治基石一样,职业对于私人特权,并不神秘,只是另一种对人的控制和占有方式。”(《读书》2020年8期P41)假如“公共管理”左冲右突不见生机,改变不了旧的格局时,这样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这段话中的“这一切都不是革命性的……”,显然会变成激情式大众情绪的燃烧,混乱与革命便难以避免。

2020年11月17日星期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