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的一支最强骑兵,袁绍、曹操、刘备,都要依附于它的强大力量
在中国历史上,汉朝统治末期是一个社会秩序混乱、动荡不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诸侯迭起,战争频发,百姓流离失所。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人们渴望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一统天下。
而乌桓骑兵的出现,则给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和未来的曙光。
今天,我们来详细地讲讲乌桓骑兵。
在说道乌桓骑兵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乌桓。它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建安十二年,乌桓的最后一任大单于蹋顿在白狼山之战中被张辽斩杀。乌桓自此散落,分别被汉、鲜卑、铁勒等同化了。
首先,我们来说说乌桓骑兵出现的原因:
汉朝末年,经过长期的追逐,各诸侯王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大权。为了获得更大的政治权力和更多的利益,诸侯们四处征战,扩张自己的统治范围,使原本统一的天下突然间变得四崩五裂。后来,为了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和获胜率,一些军队开始寻求有力的帮手。恰好,这时乌桓骑兵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且没有政治联盟,因此,诸侯们纷纷设法与其结盟。
乌桓人以游牧为生,以穹庐为家,善于骑马和箭术。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古代,骑射对于战争而言有着巨大的优势,精湛的马术甚至可以影响战争的胜负。除此以外,因为乌桓是一个马上民族,所以,乌桓人十分了解马儿的性情。在照料马儿的时候,他们比平常人更有经验,因此,他们养出来的马儿都十分彪悍,能够适应战场环境。
并且,乌桓内部实行推举制,推荐英勇聪慧之人作为整个部落的首领。虽然,每个小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但是,这些部落却听从大部落首领的命令。因此,在参军服兵役的时候,乌桓人往往会更加主动和自觉地加入军队,服从军队命令,勤奋练习。综合以上因素,乌桓在汉末初露头角,不仅受到了诸侯们重视,还逐渐成为影响诸侯混战的重要军事力量。
其次,就是乌桓骑兵主要依附的三大军事集团:
一、袁绍军事集团。
公元187年,公孙瓒击败刘虞,占领幽州一带。尽管如此,他却并未完全控制刘虞在当地的残余势力。为了夺回被侵占的地区,刘虞不仅发动残余势力,还联合袁绍和乌桓骑兵共同攻打公孙瓒。
建安初年,袁绍与公孙瓒相持不下,不分胜负。就在这时,乌桓派使者前来与袁绍和亲。为了得到乌桓骑兵的帮助,袁绍立刻答应了与乌桓的联姻。于是,不久后,乌桓出兵援助袁绍。
公元196年,袁绍联同乌桓骑兵一起击败了公孙瓒,夺回了刘虞失去的土地。
二、曹操军事集团。
在对抗诸侯的大小战争中,曹操曾多次借用乌桓骑兵的力量。比如:有一次,曹操很害怕刘备越过大河占据江陵地区,于是,他试图与乌桓骑兵结盟,以此来获得战争的胜利。后来,乌桓骑兵多次帮助曹操军事集团,其在曹操与刘备的对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刘备军事集团。
虽然,刘备军事集团主要作战的区域和争夺的地区并不在北方,但是,刘备却在北方培养了大量的军事势力。在与曹操的战役中,刘备曾数次借用乌桓骑兵的力量。
根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曹操征伐徐州,徐州长官陶谦连忙将此事上报给田楷,田楷转告于刘备。不久后,刘备派出数千人军队,并联合乌桓骑兵一同援助徐州。虽然,刘备借助了乌桓骑兵的力量,但是,其军事集团中乌桓骑兵的人数却不多。
另外,因为刘备施行仁政政策,所以,与他合作的乌桓骑兵受到了最好的待遇,使骑兵们十分愿意帮助他一统天下、实现大业。
最后,乌桓骑兵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良好的社会制度,使得乌桓骑兵在诸侯混战中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刘备刚起兵的时候,就是依靠乌桓骑兵的力量;
袁绍因为有了乌桓骑兵的力量支撑才能击败公孙瓒,夺回失去的城池;
曹操在征讨孙权和刘备时,首先联合乌桓骑兵。
这些事件,都说明了乌桓骑兵在诸侯混战中所发挥的作用。
乌桓骑兵加入中原诸侯混战中,使汉末原本风云变幻的局面出现了更多变数。从乌桓骑兵的本质上来说,其属于少数民族军事集团。在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军队参与到中原地区的战争中,这种情况十分罕见。除此之外,如果乌桓骑兵想夺取天下,那么,它完全可以凭借其在军队战斗力上的优势从步兵的附属地位中脱颖而出,成为战争的胜利者。
可见,乌桓骑兵的加入对汉末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末诸侯迭起,战争频发,乌桓骑兵的加入无疑提高了某一方的军队战斗力,加快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使统治者能够将精力更多地花在如何治理国家这一问题上。除此之外,乌桓骑兵的参与还直接营造了一个战争结束后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让百姓早日脱离战争的苦海。
还有一个就是,乌桓骑兵是少数民族实力骑兵的代表,其力量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震撼了中原。其参与到中原混战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强了彼此的联系,缓和了边境局势,还有效增强了国家的边防力量,加强了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影响力。
参考资料:
【《后汉书·乌桓传》、《东胡民族考》、《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三国志·武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