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如何做到让孩子免受校园欺凌的
各位朋友,我是涛声依旧。
校园欺凌现象会威胁到在校园里的每个孩子,国家对校园欺凌专门立法,可见对此类现象的高度重视,我们期待校园欺凌可以得到有效治理。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对于校园欺凌,很多时候老师们也无能为力,因为很多校园欺凌大多是在老师们视线之外发生的。
但是,有一个人却让一所学校的校园欺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几年之内,他所在的学校校园欺凌现象减少了90%还多,就连校园里同学之间嘲弄他人的现象也减少了一半以上。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一个什么人?他做了什么?有什么高招可以让我们借鉴?
且听我细细道来:
斯坦.戴维斯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咨询师,他开发了一个应对校园暴力的项目。
这个项目一方面帮助那些被欺凌的对象学会更多的社交技巧,让他们交到更好的朋友;另一方面,让被欺凌者在学校得到保护,更为神奇的是,保护他们的,正是以前欺负欺负过他的人。
而这一切之所以能够效果显著,是得益于他致力于一种思维模式的培养。
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他们致力于改变校园里喜欢评判他人的氛围,在严格强调纪律的同时,不会对施暴者本身进行评判,不会直接指责他们的个性。相反,他却让这些人感到,自己每天在学校里都受到欢迎。
听起来这有些不可思议,这种方式有效吗?这不是纵容吗?这不是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吗?
不要着急,我们再继续往下看:
老师们被要求,对那些有施暴倾向的学生特别关注,尤其是对他们每一次的进步都给予表扬。
比如:“我发现你最近都没有打架,很显然,你正在努力与同学好好相处”;“我看到你在帮助那个同学,这让我很欣慰。”
老师们努力引导施暴的学生意识到,他们这种没有打架的行为,或者帮助他人的行为,正是他们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部分。
当然,有些施暴者可能并不这么认为,毕竟这些人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但是,令老师们都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人竟然在老师和同学们这种引导下,渐渐开始向这个变好的方向努力了。
现在,我必须说一下这些做法依据的理论了。
评判学生的行为,而不是评判他的人格或个性,并且相信施暴者也同样会变得越来越好,这就是运用了卡罗尔.德韦克所发现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
这种方法改变了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方式,老师们用以前不一样的方式给了这些学生出乎意料的反馈,并且收到了积极成效。
研究表明,那些校园里的施暴者,背后都是家庭教育的受害者,他们并非天生就是霸凌者,老师有能力让他们也能实现自我成长。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安迪经常被人欺负,老师写了一封信,是写给奥迪班里那个小恶霸的。
老师在信里说:
亲爱的杰夫:
安迪的母亲告诉我,他的儿子这一年过得非常不开心,他受人欺负,被人排斥,这让他感到伤心和孤独。我非常关注他,也关注这种现象。
你是班里同学的领导者,所以我觉得可以问一下你的意见,我认为你能够对受害者展现出同情心,这是很珍贵的品质,请给我回信,告诉我,你建议我们如何帮助安迪。
注意,这封信是老师写给班里那个爱欺负同学的孩子的。
我们一定很好奇,这个被老师信任,并且老师都向他征求意见的原先的施暴者,面对这样一封信,会怎么想?
如果他还良知未泯,会怎么做?
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人人可以通过致良知修炼成为圣人,这是王阳明的思想。虽然那些美国的老师们可能没有读过王阳明,但是,却不自觉地相信了这一点。
事实上,这些以前霸凌的孩子,在老师真诚的打动下,尤其是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引导下,渐渐成了以前欺凌对象的保护者,因为他给老师的建议就是,自己可以承担日保护弱小者的责任。
当这样的风气渐渐弥漫开来,校园里的霸凌现象正在悄悄消失。
这很像一个童话,但却是真实发生的现实,虽然距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借鉴。
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于,不要把任何学生判定为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坏孩子,而是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发现并肯定、赞赏他们的进步,相信他们可以改好。
当然,我们面对的现实可能远比这复杂的多,也并非所有孩子都可以改好,但这不会阻碍我们加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