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向」AK47为何打不准?

在大部分人眼中,AK47的形象就是“简单”“可靠”“便宜”“威力大”

不过毛杂我只认同可靠这一点。AK内部结构其实并不简单,甚至比大多数步枪都要复杂(甚至比AR还复杂)。而正是复杂的设计才保证了AK的可靠,正如同做物理实验时,有时需要增加大量操作才能消除系统误差一样。至于AK枪机的复杂之处,可以详见晓枪老王的《真经典与假粗糙,“简单可靠”的AK47真的简单吗?》

AK的简单,是指操作简单。AK的使用和维护保养,简直是白痴级别。

AK的分解连隔壁小孩都能看会(图为AK103)

至于便宜,那是因为当年社会主义阵营AK47/AKM/56冲等生产量太大了,而现今将其大量淘汰掉当二手货卖,当然便宜了。就像现在这年头二手iPhone6价格不超过500块一样。便宜并不代表AK成本低,尤其是铣削机匣的AK47。AK47成本不仅不低,甚至比二战时德军的STG44突击步枪还高(铣削机匣+复杂的枪机提高了它的成本)。AK并非谣言中所谓小作坊都能造。事实上无论是生产铣削机匣的AK47还是冲压机匣的AKM,都需要有完善的重工业体系。AK的机匣不是随随便便拿个铁块和锉刀就能锉出来的。所谓巴基斯坦的“造枪村”的土造AK,其实也是用大量苏制零件拼凑出来的,而且质量堪忧。

“AK47威力大”这已经是上古谣言了,毛杂我都懒得解释了。这被辟谣的次数比我这篇文章的字数还多。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无论是在游戏里还是现实里,AK47都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不易控制,打不准。

关于打不准这点,表述其实并不完全正确。AK47的单发精度在当时其实还可以(100米5moa,散布约14.5cm,对普通步兵来说够用了),只比SKS差一点点(SKS约100米4moa,然而SKS枪管却比AK长了不止一点点),更是能吊打同时期一杆子冲锋枪。当然,相比现在的小口径突击步枪来说还是要差不少的。

【今日乳印】敌方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图中的56半和56冲,其实单发精度相差不大)

所以说,AK打不准的问题主要指短点射与全自动泼水散布大。而连发打不准的问题则出在枪口上跳与枪身抖动上。有人可能会说“AK用的中间型威力弹,后坐力本来就大,所以枪口跳枪身抖”

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原因。但是,很多同样采用中间型威力弹的突击步枪,比如81式甚至更早的STG44,都比AK47稳得多。显然,这还另有原因。

STG44与AK47(图中是56冲)慢镜头射击,可以明显感觉到AK打完一发过后更抖

这原因有四个:

一是采用长行程活塞导气,这种自动方式导致机匣总质量过大。而总质量过大的枪机来回运动,会导致枪械重心前后改变,这就使得AK在连发时枪身非常地抖。并且,质量过大的枪机撞击到机匣尾部时,力度是很大的(就跟瘦子撞人身上和胖子撞人身上后果明显不同一样)。

由于活塞杆跟枪机是一体的,所以枪机总质量很大,后坐到底的动能也更大

二是枪托没有与枪管、机匣轴线重合,导致力矩偏转严重。后坐力和机匣的撞击力本来是沿枪管和机匣向后的。但如果人提供的支撑面在力的方向的下方,这两股力只会有部分被支持力抵消,剩下的部分会带动枪身向上运动。这也就是为什么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M16起,新一代突击步枪大多都采取了直枪托的设计。

AK47的枪托与枪管轴线和机匣轴线都不重合,而AKM抬高枪托与仅枪管轴线重合,减缓了枪口上跳

三是机匣对枪机的导引过短。大家都知道,螺丝一般是螺纹越长越密越稳定。同样的,枪机的导引轨也是如此。枪机缺乏导引的后果就如同脱轨的火车,在机匣盖里放飞自我,使得枪身明显抖动。

AK的枪机蹦蹦跳跳,这显然对精确射击不利

我国的81机匣比AK长,并非网传的“恒定后座”目的,而是为了增加对枪机的导引

四是过量导气,一般来讲,现代的突击步枪导气孔大小都是可以调节的。平时射击用小导气孔,使得火药燃气推动枪机的力道刚好足够枪机完成整个行程。而遇到环境恶劣或枪支缺乏保养情况欠佳的情况下,则采用大导气孔,加大进气量强制推动枪机来保证不出现卡壳等情况(大力出奇迹)。

然而,AK的导气孔是不可调的,永远都处于大导气孔状态。虽说这也强制保障了枪支的可靠性,但代价就是枪机运动的能量相当大,再加上AK的机匣又短,枪机过剩的动能由于无法被弹簧充分吸收,最后重重地撞击在机匣后部,最后由于力矩偏转使得枪口上跳。

这一系列问题是AK系列固有的,且一直待解决的。从AK47到AK12甚至是近期推出的AK19(5.56口径的AK12)都没有改变这些问题(不过小口径AK再加上枪口制退器,至少后坐力冲量上已经减少了很多了),因为它们一直都是在AK原有的主体上拉皮改口径而已(因为毛子穷)。如果真要说哪款枪械在AK的基础上解决了这些问题的话,那只能是大家心心念念的八一式步枪了。但八一式由于改动幅度太大,把五脏六腑都换了,已经成为了一把全新的突击步枪而不是AK了。(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