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希望自己微信朋友圈更“干净”的朋友来说,你知道关闭朋友圈广告要如何才能关闭吗?近日,《消费者报道》公布的一个统计显示,就展示了想要关闭朋友圈的“个性化广告”需要多少步。根据此次公布的结果,在知晓操作途径的情况下,关闭朋友圈的个性化广告需要经过13个步骤,共点击16次。具体的步骤为,打开微信App——点击“我”——点击“设置”——点击“关于微信”——点击《隐私保护指引》——点击“第9条其他”——点击《隐私政策》——点击“广告”——点击“关于广告”——点击“如何管理您看到的广告”中的“管理”——点击“登录”——选择QQ /微信登录——关闭“个性化服务设置”中4个相应的按钮。而在没有这份“攻略”的情况下,如果是自己摸索出关闭“个性化广告”的方法,恐怕就得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但是按照目前微信上的页面提示显示,即便是在经历了如此复杂的操作之后,也只能关闭“个性化广告”六个月。事实上,难关的显然不仅仅只是微信朋友圈中的广告,在很多互联网平台,尤其是社交平台中的广告已经几乎不是简单用“见缝插针”就可以形容的了。比如在写这段话的时候,PC端上QQ的“伴生”产物——迷你网页弹窗就跳出来了。不过腾讯旗下产品的广告,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其实已经可以称得上是“良心”,真正会让用户产生在“广告堆里求社交”体验的代表,无疑是现如今的微博了。此前在微博上有网友统计发现,广告贴要么是“平均十五秒一篇”,要么是“三条/六条微博一条广告,并无限循环”,并且不仅仅只是在信息流中插入广告,从开屏到评论区,贴心的微博几乎做到了“无死角”的广告全覆盖。其实如今在网络上不只是广告,近年来越来越多互联网产品的吐槽声同样也是日渐高涨。例如百度网盘下载速度在非会员的情况下远低于网速,以至于当初5G时代来临之后就有段子戏称,“管你4G还是5G,只要不充会员,在百度网盘手下都是2G”。无论是广告密度还是产品的使用体验,很多案例让用户甚至一度认为,让用户用得难受恐怕才是这些互联网平台/产品的目地。虽然这话不见得一定准确,但显然也点出了当前互联网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很多平台/产品虽然号称给用户提供了免费服务,但实际上用户却是在用另一种方式付出着代价。毕竟看似新颖的互联网平台/产品,从本质上来说终归还是一门生意。在认清这个前提之后,很多互联网企业的操作显然也就能捋顺了。就拿路边烧烤摊的小贩来说,他需要尽可能进到更便宜量足的原材料,在经过精心烹制之后,以远超成本的价格出售给顾客,才能确保利益的最大化。而在互联网行业中,企业规模虽然比烧烤摊小贩大了不知道多少,但事实上用户在这门生意里则更像是“原材料”。近年来由于获客成本的不断上涨,互联网企业也开始不断追求更低的获客成本,其实就可以理解为“原材料”的进货价拉低,以便从中谋取更大的获利空间。至于平台/产品所提供的用户服务,在一定层面上则可以理解为对原材料的精心“烹制”,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具备“高粘性”等属性,并将平台眼中的“优质用户”可以作为资源。在“烧烤摊”与“原材料”都有了的情况下,谁才是互联网平台/产品心心念念的“顾客”呢?结合几乎每个平台/产品中都会出现的共同点,以及互联网企业对于广告商的“厚爱”,答案显然也就呼之欲出了。以微博为例,这无疑就是个颇受顾客青睐的“烧烤摊”,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广告与营销在其总收入中占比均达到了86%以上。在同行的衬托之下,腾讯的广告生意反而要显得温和得多,按照官方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20年Q1腾讯网络广告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2%至177.13亿元,而广告收入增长主要来源,就是移动广告联盟及微信朋友圈广告库存及曝光量的增加。那么身为用户,有没有方法让自己远离扑天广告的骚扰呢?其实很多互联网平台/产品为了丰富收入的组成,加上近年来用户付费意识的觉醒,已经纷纷开启了的“付费会员服务”。但通常来讲,付费会员服务中所提供的服务中最为显著一点,就是帮助用户清理广告。而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其实颇有些PUA大师的味道,就是先用免费服务把用户吸引住,等到与用户形成相对稳定的关系后开始不断“折磨”用户,直到用户喊出“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虽然从目前来看,交一笔费用换来更优质的服务,已经在很多用户看来是相当公平的交易。但我们还是能看到,很多习惯了与广告商达成“共识”的平台,又聪明地推出了“会员专属广告”,或者在会员合同中刻意淡化广告清理等服务,抑或是干脆在条款中大笔一挥,“XXXX规则以平台实际说明或提供为准”。互联网平台/产品这样的行为,虽然看上去能在短时间内谋取更多利益,但实际上却扩大了平台与用户之间的间隙,也让更多打着“彻底清理广告”或“免费内容”的黑灰产有了生存空间。因此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做法或许才真的是得不偿失。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今手机厂商也要自己出官方SDK了。
已是互联网行业风口的直播电商,泥沙俱下的情况或将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