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麾下巢湖水军将领俞通海
俞通海,字碧泉,祖先是濠州人,他的父亲俞廷玉迁徙至巢湖。俞廷玉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
元朝末年,刘福通等人在汝州、颍州发动起义。俞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在巢湖聚众结寨,有一千多艘战船,在庐州左君弼的数次攻击下陷入困境,于是派俞通海走小道向朱元璋求援。
朱元璋当时驻守在和州,正在筹谋渡江,却正在为缺少一支舟师而发愁。俞通海表达了巢湖诸将愿意归附的想法,朱元璋喜出望外,高兴地说:“真是上天在帮我”。
朱元璋亲自前往巢湖招抚这支水上队伍,而赵普胜寻机逃走。当时元军派楼船扼守马场河口,濒临巢湖的港口只有一个可以通行,可是干涸很久,不久天降大雨,连续下了多日,积水深一丈多,于是朱元璋指挥舟师渡江,到达和州。
俞通海为人沉着坚毅,纪律严明,也很体恤士卒,将士们都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
对于俞通海的战斗力,《明史·俞通海传》是这样记述的:“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
意思是:巢湖水师的各位将领都擅长水上作战,而俞通海的战斗力最为强悍。
俞通海随后跟随朱元璋攻破蛮子海牙的各个水寨,被封为万户,几天后,他跟随朱元璋攻克采石,又乘胜攻取太平,占领附近各县。
不久,蛮子海牙率舟师占据采石,而陈兆先集合兵力驻扎在方山,与蛮子海牙互为犄角。俞通海与廖永安等人跟着朱元璋率兵出击,将其击败,蛮子海牙逃跑,接着俞通海又跟随朱元璋攻破陈兆先的大营,攻占集庆路,朱元璋下令改为应天。
然后,俞通海跟随徐达、汤和攻克镇江,被提升为秦淮翼元帅,然后与诸将一起攻取丹阳、金坛、常州,被提升为行枢密院判官。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俞通海跟随朱元璋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于是率舟师进攻太湖,在马迹山招降张士诚守将,将战船在胥口靠岸。吕珍率兵突然来袭,甚是凶猛,诸将打算暂避锋芒。
俞通海力排众议:“不能退,敌众我寡,如果后退,敌人必将发现我们兵力不足。不如正面迎击“。
于是俞通海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拼死力战,当时箭如雨注,俞通海的右眼被射中,无法继续作战,便让部将穿上他的铠甲继续指挥作战。
吕珍的部众以为俞通海在亲自督战,不敢逼近,于是逐渐退走。从此,俞通海右眼失明。接着俞通海与廖永安等人一起攻克石牌戍,夺取马驮沙,然后回师。
赵普胜归附陈友谅后,攻占池州,派别的将领驻守,而自己占据枞阳水寨。朱元璋当时正在出征浙东,时刻担心赵普胜顺江而下。
俞通海奉徐达的命令率兵出击,击败赵普胜,俘获其所有战船,赵普胜从陆地逃走,俞通海夺回池州,被提升为佥枢密院事。
元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率舟师大举攻下,进攻应天,朱元璋率军在龙湾击败陈友谅,俞通海表现英勇,与徐达、冯胜、廖永忠等人追击陈友谅,在慈湖放火焚毁其战船,一直追击到采石。因为立功颇多,俞通海被提升为枢密院同知。
元至正二十一年八月,俞通海跟随朱元璋亲征陈友谅,跟着攻下铜陵,攻克九江,进军蕲州、黄州。
元至正二十二年,俞通海跟随徐达平定祝宗、康泰的叛乱,夺回南昌。
元至正二十三年,俞通海跟随朱元璋北援安丰,击败吕珍,然后跟着徐达、常遇春围攻庐州。
元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大举围攻南昌。俞通海跟随朱元璋去救援南昌,与陈友谅在康郎山展开激战,朱元璋的战船小,不利于仰攻,朱元璋指挥队伍拼死力战,差点儿抵挡不住。
俞通海乘风纵火,焚毁二十多条战船,敌军的攻势稍缓。
朱元璋的战船搁浅,动弹不得,陈友谅的部将张定边骁勇善战,直奔朱元璋而来,常遇春搭弓射箭,射中张定边。俞通海驾驶战船飞速来救,战船急速行驶,湖水翻涌过来,朱元璋的战船终于能动了。
而俞通海的战船又被敌军巨舰压制,将士们用头撞击巨舰,头盔都撞裂了,才勉强脱险。
第二天再次交战,俞通海与廖永忠等人驾驶七艘装满火药的小船,烧毁陈友谅数百条战船,陈友谅损失惨重。
两天后,陈友谅把所有的巨舰联在一起,俞通海与廖永忠等人驾驶六条战船深入搏击。朱元璋站在指挥船上,看着六条船没了踪影,许久没有出现,以为已经全部阵亡,又过了一会儿,六条战船突然绕过敌舰驶出,纵横驰骋,势若游龙,朱元璋军队士气大振,将士欢呼鼓舞,勇气倍增,更加拼力作战,陈友谅军队大败。
随后,朱元璋接受俞通海、刘伯温的建议,移师至左蠡,俞通海对朱元璋进言:“湖水有的地方比较浅,战船难以掉头,不如驶入长江,占据敌军上游,敌军战船一旦来攻,便能将其擒获。”
于是朱元璋采纳俞通海的建议,移师出湖,结成水栅、陆栅。陈友谅不敢出鄱阳湖,被困在湖中一个月,粮食断绝,不得已率兵突围,中箭而死,俞通海在此次战役中,立功颇多,回师后,朱元璋赏赐了很多良田金帛。
元至正二十四年,俞通海跟着朱元璋出征武昌,不久被封为中书省平章政事。
后来,俞通海统兵攻打刘家港,进逼通州,击败张士诚军队,生擒其部将朱琼、陈胜,朱元璋让他负责江淮行中书省事务,镇守庐州。
后来,俞通海跟随徐达攻下安丰,又跟着攻克湖州,攻下太仓,秋毫无犯,百姓十分高兴。
元至正二十六年,俞通海跟着围攻张士诚的都城平江,在灭渡桥与之交战,然后进攻桃花坞,身中流矢,受伤严重,被送回应天。朱元璋前去看望,问:“平章知道我来看你了吗?”俞通海此时已经无法说话,见此情景,朱元璋泪流不止。
俞通海第二天去世,年仅三十八岁,朱元璋亲临葬礼,痛哭不已,随从的官员、侍卫无不感动落泪。俞通海被追封为豫国公,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洪武三年,朱元璋改封俞通海为虢国公,谥号忠烈。
俞通海的父亲俞廷玉官至佥枢密院事,战死后被追封为河间郡公。俞通海没有儿子,他的弟弟俞通源承袭其官职。
俞通源,字百川,洪武三年,被封为南安侯,岁禄一千五百石。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下诏让俞通源还乡,赏赐五万大明宝钞,并为他在巢湖建造府第。俞通源没来得及回去,在京师病逝,他的儿子俞祖因为生病无法继承爵位。
洪武二十三年,俞通源牵连胡惟庸案,因为俞通源已经去世,没有问罪,爵位被削除。
俞通渊因为父亲、兄长的缘故,担任参侍舍人,跟随出征,因战功被封为都督佥事。
俞通源的爵位被削除后,朱元璋感念俞廷玉、俞通海的功劳,洪武二十五年,封俞通渊为越巂侯,岁禄二千五百石,准予世袭。后来,俞通渊受牵连失去爵位,被送回乡里。
建文元年,建文帝朱允炆下旨恢复俞通渊的爵位,让他随军征讨燕王朱棣。俞通渊在白沟河之战中战死,他的次子俞靖承袭爵位。据说,朱棣登基后,俞靖的爵位被削除,他的后裔世代为建昌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