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锋:风水学的文化内涵及应用价值 (二)
风水学的文化内涵及应用价值
(二)
尹锋
二、阴阳互动的和谐艺术
阴阳概念是古代先哲通过仰观俯察,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和总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世界万物所具有的普遍属性。圣哲老子在《道德经》中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庄子》中则更进一步把阴阳视为万物之根本:“易以道阴阳……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古籍《国语》中则有从自然机理角度描述阴阳概念的记录文字:“阴阳分布,震雷出滞……阴阳序次,风雨时至……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易传》中有:“立天之道曰阴曰阳”,“一阴一阳之谓道”,“观变于阴阳而立卦”,“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等关于阴阳观念的论述。阴阳作为哲学范畴,成为世界万物的根本规律和最高准则。阴阳随着时空的运动而发生变化,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每一事物都具有阴阳之属性,阴阳两大属性即对立又统一,宇宙万物的方方面面都处在生生不息的循环变动之中,正是在这种哲学思维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各种学说,无不扎根于这片土壤中,其中风水学就是在阴阳观念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一门系统的理论学说。
风水学经典《黄帝宅经》中云:“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以此可见,古代堪舆学是以阴阳为立论基础的,“山水者,阴阳之气也。山有山之阴阳,水有水之阴阳。山者阴盛,水则阳盛。高山为阴,平地为阳。阳盛则喜乎阴,阴盛则欲乎阳。山水之静为阴,山水之动为阳。阳则喜乎静,阴则喜乎动。”(《青囊海角经》)明代缪希雍在《葬经翼》中说:“盖以动静之理言,则水动为阳,山静为阴。以阴险易之理言,则坦夷为阳,崇峻为阴。以情势之理言,则开耸为阳,局缩为阴;抽袅为阳,硬滞为阴;面豁为阳,背负为阴。”在风水学中,除直接引用阴阳一词外,雌雄、刚柔、动静、曲直、向背、顺逆、聚散、分合、方圆、生死、左右、前后、上下、吞吐、浮沉等概念无不是阴阳的代名词,如山静为阴,水动为阳,山环水抱则为聚气之地。山水阴阳相应、刚柔相济,起伏有情之山衬以屈曲活动之水,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天地相应的自然景观图。有山无水或有水无山则为孤阴孤阳之象,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龙虎合抱、阴阳互动才有生气可言,与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哲理一脉相承。
堪舆经典《黄帝宅经》中云:“大矣哉,阴阳之理也,经之阴者生化,物情之母也;阳者生化,物情之父也。作天地之祖,为孕育之尊,顺之则亨,逆之则否。”人是天地间的产物,秉承天地阴阳之气,与宇宙自然之气息息相关,人体通过气机之升降与大自然之气(即天地之气)互动调合,得以维持其生命形势,故《黄帝内经》又言:“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若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因此古人在选择居住环境时,追求生气所在之地,这样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地。晋代郭璞在《葬书》中对风水的定义是:“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可见古人将大自然的机理引入风水,并且认为“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地之止。丘陇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风水之气(天地之气)如人之经络一样,随山水之势上下起伏,周流八方。唐代医家则把人之气血流通比作自然界的水与气“脉者,呼吸之气,流通百骸者为血,血脉相连,犹水不离气。”又如《汉书·晁错传》中说:“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正阡陌之之界。”
堪舆学理论在相地建宅时,非常重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刚柔相济、阴阳协调、山环水抱等都是选址的标准和法则。刚则耗气,柔则滞气,过刚则气不能聚,过柔则宜受逼压而窒气。如群体建筑中如独幢高耸则犯孤阳之煞,独幢矮小则犯孤阴之煞;形如尖力,阳刚太过则招官灾横祸,单栋独小宜犯口舌欺凌。可见建筑造型亦与要与周围建造环境相互协调匹配。故《葬经》中描述风水环境的理想标准是。“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在中国人的理念中,直则为阳,曲则为阴。直有刚健稳固之性,曲有柔和动态之美,在传统建筑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直中有曲,曲中寓直,曲直相感的完美造型。如在阳宅的选址建造上,基址以方直为主,屋面是反抛物线型,飞檐斗拱为曲线造型,整体结构以中轴线为主对称呼应,同时又讲究曲径通幽,避免简单重复,使整体院落形成一个对称均衡而又动静相宜的空间序列。“说穿了,建筑上的圆(以曲线表示)象天象规;下方法地法矩,示后人以礼制规矩,便是中国建筑凹曲屋面产生及经久不衰的最深层的文化因素。”(程建军《燮理阴阳》138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版)
动静开合是风水学上的重要理念,《易》云:“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一阖一辟之谓变,往来不穷之谓通。”对于自然环境的取法,风水学原理要求,只有逶迤起伏的山势,屈伸相感,才是真龙之气脉,郭璞在《葬经》前中形容其:“委蛇东西,忽为南北”,龙有贵贱,砂有假真,山脉绵远,顾祖朝宗,蟠曲蜿蜒,则发富久长;山脉短促,无分无合,盖头截脚,则贫贱难富。山水的起伏运动变化是气之所在,故在相宅选址时,首先要观水之所聚处而寻气口。水来处为天门,去水处为地户,天门宜开,地户宜闭,这样则可形成水蓄明堂、气聚于穴的风水格局。根据大自然原理,水之蓄聚处也是泥沙沉积的地方。由于水流冲击的作用,受冲的一边因受冲击而成弯曲之状,弓背一方则气散,环抱之方则气聚。三千年前的先祖周公在洛邑的选址中就应用这一原理,据《尚书·召诰》所记“以庶殷攻位于洛油”,洛油即洛水内弦隈曲之处。这样一来,不但水抱气聚,而且因水冲击的惯性作用,所居之地的面积可不断增加。
在堪舆学中,水与人之吉凶祸福息息相关。水要弯曲有情,山要合抱相拢,忌前冲后射,左右反弓。古云:“水法不拘去与来,但要屈曲去复回;三回五度转顾穴,悠悠眷恋不忍别。”“急泄急流财不聚,直来直去损人丁。”以此形容水之形势对居住环境的重要性。在墓穴的选址上,古人讲究上分下合,至少三分三合才符合点穴的标准,即穴前一分合,龙虎交会处二分合,少祖山出脉处三分合。分合愈多、层层抱顾则更佳,这样就会形成重重交锁,藏风聚气的理想效果。
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建筑设计上以“天圆地方”为指导思想,直则为阳,曲则为阴,曲直有情,刚柔相济,阴阳互动才是最佳的组合。在阳宅建造上,以刚为主,以柔为辅。院落讲究方正,屋面呈圆形或抛物线型,飞檐斗拱曲直相间,中轴线一头为主体建筑,中轴线两侧的辅助建筑必对称协调。同时整体上又讲究曲径通幽,与自然浑然一体,布局上井然有序。如经典名著《红楼梦》十七回里,贾宝玉对大观园中的稻香村的环境布局评价道:“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所造作成的;远无邻村,近不负都,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前数处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呢?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恐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可见,建筑实体要与自然景观之山水,阴阳交会、动静相济,才能形成天人相应的理想风水模式。“山水相得,如方圆之中规矩;山水相济,如堂室之有门户。”((《管氏地理指蒙》)。山主静属阴,水主动属阳。故要求山势起伏变化如龙之飞腾,阴中有阳之谓也;水则宜弯环归聚、明净平和为宜,阳中有阴也。营造空间与自然环境则要“动静阴阳,移步换形,相生为用”,“如画工丹青妙手,须是几处浓,几处淡,彼此掩映,方成佳境。”正是这种艺术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使中国传统建筑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人地科学或原始科学思想包含着宇宙间的两种基本力量或原理,即阴或阳,以及构成一切过程和物质的‘五行’……”他在《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中又言:“……由此看来,阴阳学说跟我们上一节讨论的五行关系一样,它也能引导人类的思想,到了今日,达到了可以说是对大自然的有效的应用。……中国的阴阳学说事实上并没有善恶的观念。反之,他们认为唯有阴阳调和保持真的平衡时,才能达到幸福、健康及良好的秩序。……阴阳学说在中国的极大成就,显示出中国人是要在宇宙万物之中,寻出基本的统一与和谐,而非混乱与战争。”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在营造模式上,处处体现着一种阴阳和合、意境深远的“宇宙图案”,有着非常高深的艺术内涵,这正是因为风水学理论汲取了“阴阳相济”的传统哲学智慧,并将其合理的应用于住宅选址、营造建筑等活动中,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上不断升华,从而使这门学说能流传至今,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易和斋主人
尹锋,1964年生,祖籍甘肃山丹,传统文化的修习者与实践者,师承国学大家费秉勋教授、俞长江教授。现为:伏羲故里国学院院长,欧洲中国传统文化科学院院士,陕西青年电影制片厂文化顾问,陕西省老子书道研究会副会长。曾先后为海航集团、法国JZ药业、天宇毛纺、辰龙集团、华中集团、澳洋地产、亚美地产、辰纪地产、国力地产、腾达地产等企业进行策划指导。出版《掌上奇门》《掌上乾坤一一解析奇门遁甲》《斗转星移一一解开奇门遁甲之迷》《解析风水一一传统堪舆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上、中、下)等,著述二百余万言。
微信号:hxyg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