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贺年卡引发的回忆
杨瑞庆
我们千灯初级中学64届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所以,同学们每年总要创造数次欢聚机会,为的是保持联络,加深感情。在2019年的年夜饭上,刘秀英同学送给了我一张照片,让我惊喜不已。照片上拍的是50多年前的一张贺年卡,这勾起了我深深的回忆……
这是在一张普通纸张上按印的贺年卡,长12厘米,宽8厘米,在一个长方形边线围起来的框格中,左边印有“恭贺新禧”四个有些稚嫩的篆体字,右上方设计了一个内刻“双喜”字样的灯笼造型。右下方还有我(时任学习委员)和李国良(时任班长)的篆体印章,以及“刘秀英同学新年愉快”的字样。这幅图案现在看来设计非常简陋,但形成于1963年年底,当时我还是一个16岁的初三学生。如今目睹这张照片,使我想起了那张贺年卡的制作过程。
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虽然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人们的生活仍然很艰苦,因此辍学现象还时有发生。经过初一、初二两个学年后,我们那一届两班学生差不多只剩一个班级的人数了。与千灯相邻的杨湘(今淀山湖镇)中学和张浦中学的“溜生”现象更加严重,原来各两个班级的学生到了初三连一个班级都凑不齐了。面临两地都难以开班上课的严峻形势,当时的昆山县文教局果断决定,将杨湘中学和张浦中学剩余的初三学生全部合并到千灯中学上课,这使三地学生有幸聚集在千灯中学,继续完成初中阶段最后一年的学习。
1963年秋,千灯中学初三年级开学时有了两个基本满额的班级。我们三甲班新来了一半插班生。为了加快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动了不少脑筋,如创造机会一起复习功课,一起交流心得,通过两个月的努力,同学们很快熟悉了,有的成了知心朋友。一个学期下来,彼此关系很是热络。就在上学期放寒假前夕,班长李国良和我一起策划,给来自各地的同学送上美好祝愿,准备赠送每人一张贺年卡。由于当时的经济状况,既没有班费可供开支,也没有能力个人购买,只得自己动手制作。知道班长李国良有篆刻特长,又想到当时我家正好藏有一块镶嵌座钟的平整大理石可以利用,于是我建议李国良采用绘字刻石,然后取纸按印的办法制成贺年卡。班长觉得这个方案简单可行,就立即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制作。
我虽然在小学阶段也曾跟随当地文化站站长学过一阵篆刻,但水平肯定在班长之下,因此他付出了更多精力,我只是打下手。经过设计、绘字、刻制、按印等一系列工序后,终于完成了班级中人手一张贺年卡的制作。
贺年卡上的笔迹是班长的,看上去还算老练。寒假前夕,班级里的每个同学都意外收到了一张我俩制作的贺年卡,大家都有礼轻情意重的惊喜。
1964年夏,我们这一届初中生终于毕业了,只相处一年时间的三地同学恋恋不舍地各奔东西。有幸留下了一张图像有点模糊的毕业照,由于长身体时恰逢生活困难的年代,大多营养不良,所以,初中毕业生看上去瘦弱得都像小学生一样。
困难年后的昆山高中只招三个班(昆山中学招两班,陆家中学招一班),因此,那一届千灯中学毕业生只有五分之一的同学如愿考取了高中。我有幸进入昆山中学继续读书,班长落榜了,翌年进入昆山化肥厂工作,最后在人大退休。贺年卡上提到的刘秀英同学后来奔赴苏北大丰农场。其他没有升学的同学或回原籍劳动,或在本地插队。升入高中的同学,四年后也纷纷插队去了,与先期插队的初中同学不谋而合地“会师”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早把初中毕业时赠送贺年卡的往事忘得一干二净,那块曾经和我形影不离的心爱刻石,在昆山中学的一次火灾中没了,让我难过了好一阵子。幸亏刘秀英同学是个有心人,把那张虽简陋但浸透着同学情意的贺年卡珍藏了55年。这虽只是一张纸片,却见证了那段国家困难时期昆山三地初三学生合并开学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