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学生对我的信任
王建功
案例背景
一天下午,刚下体育课,宣传委员就拿着两截尺子来找我。“王老师,你看,不知道谁把尺子弄断了,这样我们怎么出黑板报呀?”我跟着他走进教室,还有些学生没有回到班级。我举起尺子,严肃地向教室里的学生们问到:“你们看到谁把尺子弄断了?”大家先是一楞,马上反应过来,都说:“不是我!”然后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说:“上体育课之前,我看见洋洋拿尺子当金箍棒学孙大圣来着。”几个学生表示他们也看见了。还有学生突然想起,上体育课做完操,洋洋曾回过教室。
案例背景
这个洋洋是全班有名的“捣蛋鬼”。洋洋五岁时,他父母离婚了,谁都不愿意要他,只有爷爷奶奶愿意领养他。目睹了父母的种种争吵打闹,他的叛逆性特别强,根本不听爷爷奶奶的教导。平时在学校打同学、骂老师、摔椅子、砸玻璃,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他身上是不会令人奇怪的。我在接这个班级之前,老师们就跟我数落过他的一大堆缺点,并给我提出“忠告”:一定要小心这颗“定时炸弹”,他会不时地让你赶到“战场”去处理事故的。这次折断尺子的,不是还有谁?教育过他那么多次,一点都没长进!
正想着他的种种劣迹,他就满头大汗地跑进教室了。同学们都安静下来,等待着一场“战争”。我喊到:“洋洋,你过来。”我看着他若无其事地走过来,我气不打一处来,冲着他大声说:“好好的一把尺子,你为什么要把它折断了?”他一脸无辜地说:“不是我干的。”还不承认!我的语调提高了八度:“还说不是你干的?上体育课之前尺子还好好的,只有你拿来当金箍棒舞来舞去。上体育课又跑回教室来,不是你,还有谁碰过尺子!”他用愤怒的表情回敬了我,双手握成小拳头,一脸不服气的样子。我瞪着他,严厉地说:“搞破坏总有你的份!走,跟我去办公室!”我一边说,一边拽着他的手。没想到,我猛地一甩手,大声地抗议:“尺子断了不关我的事!”敢这样对我说话,这更让我火冒三丈。我劈头盖脸又是一顿批评,丝毫不给他解释的机会。他倔强地歪着脑袋,嘴里嘟哝着:“反正说什么,你也不相信我,我又不是好学生。”我听了他的话,心里不由得震动了一下,难道我平时只相信“好学生”吗?
回到办公室,我静下心来,思前想后,觉得应该去找学生了解了解情况。仔细一问才知道,并没有谁亲眼看见洋洋把尺子弄断了,都只是猜测的,而且上体育课的时候,他们是喝完水就又跑到操场上去了。我意识到,这次对问题的处理,是我太主观了,没有调查清楚事件的真相,就怪罪洋洋。
反思过去我在处理事件洋洋的各种“事件”时,都是高高在上,措辞严厉。我知道自己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失掉了他对我的信任。作为老师,应该认真去了解事情的起因,而不是盲目地训斥学生,应心平气和地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孩子犯了错,与其责骂惩罚,不如给孩子信任和理解,当孩子解释真相、承认错误时,与其说是你信任了孩子,不如说是孩子信任了你,向你敞开心扉。
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努力重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我去买了一把新尺子,利用第二天晨读时间,在全班同学面前把我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做了小结,承认自己错怪了洋洋。洋洋当时一脸的惊讶,但什么也没说。在以后的学习和其他活动中,我经常给他肯定的评价或是在同学们面前表扬他。渐渐地,我感受到了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对我的信任。慢慢地,他闯的祸少了,变得对老师、同学有礼貌了。他的笑脸让我对过去自己莽撞地处理学生问题感到惭愧,也为自己及时纠正不良的教育方式,找回学生的信任而感到欣慰。
案例反思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共鸣,没有教育者的真情投入,就没有学生的真情回报。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人的感情是具有感染性的。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中,会引起共鸣,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尊敬之情,从而信任老师,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
相互的信任意味着相互的理解、支持与关心。教师的信任意味着对学生无限发展可能的无条件的尊重与接纳。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用自己的信任帮助孩子发现与展示自己的生命力量,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尊严,激励他去尝试,去选择,去实现自己的种种可能,达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加拿大著名现象学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指出:对于教育学理解的实践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我们的信任的同情心这种品质更重要了。信任的同情心使我们能及时领悟孩子的体验与情绪,在学生分享快乐、痛苦与烦恼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有了真正的内心接触,建立起了真正的亲密的关系。而这一切意味着真正的教育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