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的官,是有脾气的!

对对对!也是也是!好好好!这种口吻的人,肯定不是敢于担当的官。
一个敢担当的官,面对上级错误的决定时,或者会默不做声,或者会说知道了,或者会突然问一句,为什么?……敢担当的官,会妥协,但不会改变立场,这叫外圆内方。
敢担当的官,是有脾气的!
武帝时有一个官叫汲黯,牛人,当年武帝重用儒生在朝堂上大谈宏图大志时,汲黯就说风凉话:“皇上,您心里欲望太多了,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是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的创造出对百姓有利的功业呢?”
武帝气的一言不发,直接宣布下班,以后再议。
就有人劝汲黯,别这么愚直了,在朝堂上也得给皇上一个面子不是!
汲黯很不以为然的说,设置百官是辅助皇上治国安民的,一味屈从取容,阿谀奉迎,这会将皇上忽悠到违背正道的窘境,损害国家大义,遭难的是百姓,这不是一个官员应该干的事。
 
河南沁阳发生了大火,受灾一千多户,当地官员把这个事件向朝廷报告,请求赈灾。
武帝让汲黯持节前往调查事故原因。
汲黯走到洛阳一带时,途中看到当地百姓受黄河水灾之苦,颗粒无收,饥荒严重,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更有甚着“父子相食”,青壮年先把老人吃掉,然后再把孩子吃掉,人间惨状不过如此。
但是,当地官员,怕影响政绩,一不上报,二不赈灾,把这事压了下去,依旧给汲黯展现出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
汲黯气恼,挥舞着符节,追着当地官员打。
然后,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百姓。
符“节”,竹子做的一个杆,上面挂有兽毛做的缨,如同皇帝的印信,但,未经皇帝通过,私自下令打开粮库这在当时是欺君之罪,可能会被诛三族。汲黯不怕。
汲黯回京复命,说,火灾的事是小事,不过是由于百姓用火不慎,加上沁阳这地方是河内郡的首府,人口重多,住宅密集,火借风势,造成大面积燃烧,损失不大,皇上不必担忧。倒是河南郡的洛阳,这地方由于黄河泛滥造成民不聊生,所以,我以皇上之命,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以宣扬国家的大恩,我回来,向皇上交还符节,愿意承担假传圣旨的罪过。
武帝知道汲黯这是出于大义,官员应该如此,所以,并没有加罪于他。但是调任汲黯去当了荥阳县令。
对于汲黯而言,杀头可以,他原本是朝廷巡视官,降为县长,汲黯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于是,挂印而去,不干了。
武帝得知,召汲黯回朝任光䘵大夫,也就是管理言论的官员。
在武帝大兴儒学的时候,汲黯并不敷衍趋势,而是崇尚道家的无为而治。
汲黯任东海太守时,喜欢清静少事,把事情交付给自己信任的助手去处理,治理东海郡,只是把好一个方向,并不多管下属的个性化治理,只用了一年多时间,东海郡就清明太平起来。
如果从管理的角度上说,责权利对等,才能发挥下级官员的工作积极性,汲黯放权把向的做法,让一个机体高效的运转起来。
汲黯当官并没有过人的政绩,但能克成守业,不为利诱,不畏权贵。
当年淮南王刘安阴谋造反,在朝中第一惧怕的就是汲黯。
刘安可是文学家、史学家,写就了千古名著《淮南子》,按刘安的说法:“汲黯爱直言相谏,固守志节而宁愿为正义捐躯,很难用利益诱惑他。至于搞定丞相公孙弘,就像揭掉盖东西的蒙布或者把快落的树叶震掉那么容易了。”
对手,最畏惧的不是高官,而是正义之官,古来如此。
后来,汲黯调任淮阳郡太守时,专程去见了大行令李息,对他说:“我要外放做官,不能参与朝堂的政议了,可是,我放心不下一个人,御史大夫张汤是个坏家伙,他可能会用权力阻止他人的批评,以此掩饰过失,这个人善用谄媚之形花言巧语骗得皇上的信任,不会为天下苍生而损自己的一根汗毛,喜欢无事生非,在朝堂心怀奸诈,以逢迎皇上的意图,在朝堂之外,拉拢危害社会的官吏加强自己的权威,您贵为九卿,若不及时向皇上进言,今后会受他牵连。”
这个李息怕张汤,始终不敢向武帝进言,张汤是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后来张汤案发,被处死,李息受牵连。
汲黯治理淮阳郡,政治清明,百姓拥戴,七年后,病死在任上。
如果,你是一个官,觉得责任重大,那就对了,觉得自满自大,那就错了。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咱老百姓。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正是一个敢于担当的好官一生的写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