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承德市区发现的京局铸咸丰当十铁钱—兼与宝德局铸钱对比研究
1997 年夏6 - 8 月间,承德市旧城西大街( 原清代康乾时期所建热河街御道) 的拆迁改造中,在御道北岔道粮市街的一家清代粮米货栈的房柁上拆出62 枚咸丰宝泉局、宝源局铸造的当十铁钱。这批铁钱用麻绳系为一串,放置房柁并为白膏泥及苇席棚顶所封闭,被主人及后人忘却,时间长达140 年之久。这批钱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原生态,品相极佳,胜于银钱,20 余枚有铸造时留下的翻砂蓝灰锈色,应该是从藩库发至兵丁手中再用到粮店购粮,可能仅流通一次,之后便被封弃。二是品种较多,有泉源两局8 个大版别,具有代表性,并对当十铁钱在塞北流通的状况有见证意义。十几年来,因公务缠身,无暇对这批铁钱整理。今退休在家,有幸对这批遗泉作些研究。
承德市粮市街发现的咸丰当十铁钱,分属两个京局: 60 枚为宝泉局,2 枚为宝源局。宝泉局为清户部管理的国家铸币总厂,在京城设有东西南北中5 个铸厂。受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双重打击,国家财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为筹军饷官俸,清廷推行大钱制度,于咸丰三年( 1853) 五月陆续开铸当十至当千铜质大钱。咸丰四年六月设铁钱局,开始铸造当一、当十两种铁钱,直到咸丰九年铁钱局被裁撤。宝源局是清工部管理的铸币局,该局铸钱主要用于支付各类工程用款,铸厂亦设于京城。铸量不足宝泉局一半。咸丰时宝源局铸各类大钱品种同宝泉局大致相同。咸丰四年六月后开始设厂铸造当十铁钱,但数量少,版别较简。
按马定祥主编的《咸丰泉汇》分类,粮市街发现的宝泉局当十铁钱有7 个大版别,十几个小版别; 宝源局当十铁钱有1 个大版别。可以说,数量虽少,版别丰富,囊括了已知宝泉局的多数品种。有几种《泉汇》亦无载。从这批钱的状况看,当时的铜母和铁母是通用的。笔者从中精选24 枚,其中咸丰宝泉局当十铁钱的标志性珍宝、三点宝版( 7枚) 全部选出,其它尔宝、缶宝版选出17枚。钱拓( 原大) 及重量、外径、厚度数据详列如下:
( 一) 宝泉局
1. 珍宝八贝开口宝
( 1) 狭贝宝扁当( 图1) : 外径38、厚3. 1mm,重17. 3g,鱼脊,精美。
( 2) 版式同上( 图2) : 外径38. 2、厚3. 2mm,重17. 6g,鱼脊。
( 3) 大重阔贝宝( 图3 ) : 外径37. 3、厚3. 3mm,重17. 8g,鱼脊,精美。
( 4) 小重小贝宝( 图4 ) : 外径37. 1、厚3. 1mm,重17. 2g,鱼脊,精美。
( 5) 扁丰扁当问贝宝( 图5 ) : 外径37. 5、厚3. 2mm,重18. 8g。
2. 三点宝八贝开口宝
( 6) 斜重扁十( 图6) : 外径37. 8、厚2. 8mm,重15g,鱼脊,精美。
( 7) 小重大十( 图7) : 外径37. 4、厚2. 9mm,重16g,精美。
3. 尔宝八贝出头宝
( 8) 大字大满宝( 图8 ) : 外径37. 2、厚2. 6nun,重17. 1g。
( 9) 大字大满宝阔咸( 图9) : 外径39、厚3mm,重19g。
4. 尔宝八贝大满宝
( 10) 大字阔贝肥郭( 图10) : 外径38、厚2. 8mm,重16g。
( 11) 阔缘狭泉( 图11 ) : 外径38. 3、厚3mm,重18. 8g。
5. 尔宝八贝小满宝
( 12) 小当小满宝( 图12) : 外径38. 2、厚3. 2mm,重20. 7g。
( 13 ) 长撇咸( 图13 ) : 外径38、厚2. 9mm,重14. 8g。
( 14) 长当大十( 图14 ) : 外径38. 3、厚3. 2mm,重20g。
( 15) 大字短尾宝( 图15 ) : 外径37、厚3. 2mm,重17. 8g。
( 16) 小字短尾宝( 图16) : 外径37. 2、厚3. 1mm,重17g。
6. 尔宝ス贝开口宝
( 17) 狭缘小满宝( 图17) : 外径37. 8、厚3mm,重19g。
( 18) 版式同上( 不列图) : 外径37. 5、厚2. 9mm,重18. 5g。
7. 击宝八贝开口宝
( 19) 大当阔贝宝( 图18 ) : 外径38、厚3mm,重18g。
( 20) 阔当长空( 图19 ) : 外径37. 2、厚3. 1mm,重16. 3g。
( 21) 小贝宝小十( 图20 ) : 外径39、厚3. 3mm,重19. 8g。
( 22) 版式同上( 不列图) : 外径38. 8、厚3. 2mm,重19g。
( 二) 宝源局
( 23) 尔空八贝小当小满文( 图21) : 外径37. 7、厚2. 9mm,重17g。
( 24) 版式同上( 不列图) : 外径37. 5、厚3mm,重19. 8g。
在北京宝泉、宝源局开铸铁钱3 个月后,咸丰四年( 1854) 九月,热河都统毓书奏准开设宝德局铸造当十、当五十、当百铜质大钱。在奏折中毓书奏请: “惟查各项大钱须与当五及制钱一并搭放,方可流通而当五及制钱若一体用铜鼓铸,则每炉一座断不敷工本。必须多开铁炉,乃得相辅而行。令请将铜炉试铸一月后,即用一炉鼓铸铜钱,而暂添铁炉六七座铸造当五及制钱,以便与各项大钱分配搭放”。咸丰五年四月十八日毓书又奏请: “窃思添铸当十铁钱,洵属及时要务,况近奉谕旨,当十大钱凡官收民用一律行使,直隶等省地下钱粮,凡零量小户及钱钞尾零,完纳钱文者准交铜、铁当十大钱及铅、铁制钱,并严定阻挠大钱罪名侮辱,商民自必烙遵功令,知大钱之宝贵矣”,对此,咸丰帝阅折后于二十三日批转户部。之后,宝德局始添铸当十大铁钱,至咸丰五年八月初二日停炉,铸期3 个多月。
宝德局当十铁钱状况如何? 笔者从30 枚实物中选取上品3 枚,意在将京局与宝德局两相比对,从中了解其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 重量规格相似。3 枚宝德局当十铁钱,例图一: 外径38. 8、厚3. 3mm 重21. 2g; 例图二: 外径38. 6、厚3. 4mm 重19. 8g; 例图三: 外径38. 6、厚3. 1mm 重19. 1g。同京局比较,除去磨滤及传统制造工艺的差误,两地的当十铁钱规制是统一的: 重量均为清衡六钱,即6 × 37. 3 ( 库中一钱) = 22. 38g 左右。此外,为便于铸造脱模及减少剉磨用工,两地铁十钱均采用高鱼脊边道的形制。
2. 钱文书风不同。宝泉、宝源局铁十钱,为所谓“正泉式”,即户部统一颁发的标准正样,清文汉文,由清廷大臣中“善书者书之’,馆阁体楷书,端庄秀丽。宝德局铜当十、当五十、当百及铁当五、当一同京局钱文完全相同。而宝德局铁十钱可能固属后来添铸,事出仓促,钱文或为当地“善书者书之”,所以,铁文书体与“正泉式”有较大差别,虽亦属馆阁体楷书,但清文为“长宝德”,汉文为“长重宝” “扁咸丰”“扁当十”, 书风有变但不如“正泉式”规整。
3. 铸造质量迥异。咸丰三年十一月壬戊,咸丰帝御批要求新铸各类大钱, “务使磨滤精工,色泽光润”,“配铸精良,一律完整”。从承德粮市街这批京局钱实物看,整体达到了这个要求,如钱体精整,字口深峻,鱼脊边郭磨滤光润,边道无浇口留铁现象,多数铁钱丝毫不逊于同期铜十大钱。质量好,可能是因为铁为贱金属,为了促进流通,民所乐用,而刻意在铸造及加工环节力求精益求精。宝德局铁十钱则是另一番景象,因属应急开炉,工匠技术不佳,铸期短,所铸铁十钱质量稍差,铸品缺陷较多,如字口漫漶,文字隐起,磨剉边道不够,精品美品较少,铸口留铁现象多,这是收藏宝德局铁钱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币值
同清代京局及各直省局所铸咸丰大钱一样,宝德局铸币也是一种严重虚值的货币。清代大体实行银钱平行本位。所谓本位,为后人以今论古而推定,其时并未有近代之本位。银两和铜钱所含金属成色、重量、铸费等内在价值与其名目价值基本相符。按其内在价值,银两与制钱保持相权的比价,并随铜价升降有小幅度的波动。一般来讲,在银钱平行本位下,如果铸造内在价值低于名目面值的虚值铜大钱,就会造成银贵钱贱,大钱贬值,通货膨胀,物价腾跃的恶果。因为按常规,物价和铜钱的重量或含铜量成反比变动。咸丰时期,铜钱价值减低,主要是铜钱减重,从宝德局铸币实物就可看到这种减重的严重程度。清代自雍正以来制钱( 小平钱) 的法定重量每文是一钱二分,咸丰二年曾试行每文重一钱。如按每文重一钱二分计算,宝德当百一两五钱版,跟百枚制钱重量比较,减重87%,减成制钱法定重量的九分之一; 一两三钱版,减重90%,减成十分之一。当五十一两二钱版,减重80%,减成五分之一; 一两版,减重83%,减成约六分之一。当十铜钱五钱版和四钱五分版,减重60% 和64%,减成五分之二左右。当十、当五铁大钱,因铁金属价格仅为铜金属的十分之一,再加上大幅度减重,其内在价值就更低。由于宝德局铸币的减重和虚值,必然造成大钱跌价,民不乐用,又由于宝德局大钱同其它咸丰钱一样,是由官方强制发行支放的,形成“官能定钱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钱当千民不敢以为百,物值百民不难以为千”的局面,最终商民为保护自身的利益,通过市场进行变相对抗,大钱购买力大大低于其面值,逐渐接近其内在价值,引起通货膨胀,危害社会经济,使百姓深受大钱之害。
2. 流通
咸丰京局及宝德局钱发行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都统银库、热河宫仓、热河道库( 有藩库功能) 直接支放,二是热河官钱局通过兑换发行的票钞间接投放。其支放对象有三大宗: 第一是兵饷。据《大清会典》< 户部钱法> 载,凡钱局出钱“以兵饷为大,兵饷十分,以钱一分或二分,配银给发。”仅热河八旗驻军每月官兵饷银一项,均在万两以上,按二成铜钱折银搭配支放旗饷,二串折银一两,月支放铜钱起码也需四千串以上。如加上驻防绿营兵、驿站兵丁等搭配支出,月支放铜钱几近万串。第二是官俸、夫匠工价、衙门公费。据咸丰二年户部拟定的变通部库放项章程,除坛庙大典及外藩蒙古俸饷、恩赏等项实发现银外,其余各项发放均折给制钱及宝钞,如: “官员俸饷( 每两) 折给制钱一串、宝钞一串,兵丁匠役领项照饷银折给制钱二串,各衙门公费及折价等项发给银票各半,物料工什米折等项折给制钱一串五百。”道咸年间,由热河道库支放的承德府一州五县官俸夫匠工价等银年需1. 5 万余两( 不含养廉银) ,如按二成折给银钱,则年需支放6 千串,如按五成折给( 咸丰年间曾一度实行这个比例) ,则年需支放1. 5 万串。第三是离宫及外八庙护国官兵、喇嘛俸饷及费用,搭配支放也是不少的数目。从供求道理上讲,搭配支放应无大的障碍。但问题在于这种搭配支放并不受欢迎,关键的原因是咸丰大钱尤其是铁钱属严重虚值钱,按清政府银钱法定折价给放兵饷、俸饷、工价,等于把财政危机转嫁到普通士兵和下层官员夫匠的头上,最终又转嫁到广大平民百姓的头上,这是一种公开的剥夺。咸丰四年八、九月间,宝德局当百、当五十大钱刚一出炉就面临贬值困境之时。京局宝泉、宝源二局铸造的当百、当五十钱,已流通了大半年,因折当过大,虚值大多,几乎是在宝德局开炉铸币的同时,市价就已由每千值五六百文跌到三百多文,到十月甚至没有行市。这两种大钱在热河地区行情也不妙,到咸丰五年一月,仅铸了3 个月的宝德当百、当五十大钱即告停铸,表面的理由是钱厂“铜斤缺乏”,当百、当五十与当十及当五、当一铁钱搭配支放“有盈无绌”,即数量够用,而事实上根本原因是这两种钱折当过大,价格迅跌,民不乐使,受到强烈抵制,甚至发生热河市面商民罢市事件。咸丰五年五月调任热河都统的柏俊就此上奏朝廷: “欲鼓铸大钱行使,则民皆罢市”。到八月二十九日,柏俊经实地考察,咨询宝德局委员后,就主德局停铸事宜再次上奏朝廷,一条重要理由是: “察看地方情形,大钱亦难行使。”从以上情况分析,到咸丰五年初,宝德局当百、当五十大钱在热河地区已流通不畅,到五月间已难于流通。能够流通的是当十铜铁钱和当五、当一铁钱,据清代史料记载,当十以下铁钱,因制作精整,开始民用并不歧视。当一铁制钱开始时甚至比当十铜钱更受欢迎,在京师每平文可抵当十铜钱二千文。到咸丰五年九月初宝德局停铸当十铁钱时,这种铁钱尚可流通。但不久,当十铁钱大跌其价。
据有关资料,到咸丰六年或七年,铁十钱就难以流通。到咸丰九年,在京城“铜当十,一文仅抵铜制钱二文,若改镜制钱,可得三四文”,趋利销毁私铸之风日盛。与此同时,由于当十铜钱“始值制钱三五,近则以十当一,银值增贵,百物腾跃,民间贫困,旗依月三两,改折十五千,致无以自活。”号称清夏都的热河地方,流通情景亦然。于是,比铜当十大钱更贱的京局、宝德局铁当十大钱,就在民间走过了“可用、厌用、拒用”的三步曲,最终被商户扔上房柁而遗弃,使今天的收藏家及研究者有了一批可供回顾清末热河地方货币历史的实证。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