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瓜君买菜碎笔
菜场
我家楼下马路对过,是个半露天超市,占地一两千平米。其中卖菜的,有两个区域。一个有棚子,果蔬肉蛋活禽都有。一个露天,是地摊散户。
营销坑
有棚子的菜场,逢周二和周五,全场七七折。但是,有些菜挂了大黄纸,红笔赫然写着价格,旁边小字注明“特价不打折”,给人一种超低价的感觉。不过,你若仔细瞧,会发现,往往没贴黄纸的菜,七七折下来更便宜。这是挖了个营销坑,那鲜艳热闹的颜色,给人“贱卖”的错觉。可骗得了别人,骗不了抠门的瓜瓜君。
不过,有的黄纸上的标价,的确很低。比如,有时鸡腿7.7元/斤。那次,我买了四根大鸡腿,总共九块五。广州号称一线城市,但总能碰到很便宜的买卖,这是这座城神奇的地方。当然,用本地人的话说,我们在番禺,不在广州。
老奶奶
我还没搞清露天摊位是几点开摊。有一次,我不到六点到菜市,摆菜摊的阿姨们都到齐了。大部分阿姨要摆大半天,还好市场有公厕。不过,你要是以为她们都是迫于生计来摆摊,你可能只以为对了一小半。广州这地方,隐形富人多。有一次,我坐公交,车上一位老奶奶拎着两个塑料袋。司机说,老奶奶八十多岁,每天去市场赶集卖这东西,卖了十几年了,每年能给家里创收十几万。司机讲的是粤语,我没听清卖的是什么。老奶奶精神很好,不像迫于生计的感觉,更像出去散步,顺便赚个几百块的感觉。这个菜摊区的阿姨们,我看大部分也是这个精神状态。
阿姨们的菜摊很可爱。多的卖五六样,少的就一两样。大都是自己种的,很新鲜,码得整整齐齐。如果你嫌菜朵儿上有烂叶子,阿姨会让你剥掉,或者她亲自剥。有些买菜的人,划拉拉把一根葱剥个赤条条,我不免替她捏一把汗。在我北方老家,你这样剥,要被摊主驱逐。不要说剥,就是多翻拣几下,都会被摊主瞪眼。不过这是我以前的印象,现在北方的服务意识应该进步了吧。
慈悲
我挑菜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挑,直接抓,比如豆芽扁豆四季豆。一种是挑。但我在挑菜时,心里会嘀咕:你看,大家都拣品相好的菜朵儿拿,可那些品相不太好的,质量却并不差,营养价值无损,完全可以吃啊。更重要的是,作为菜,它也渴望实现自己的菜生价值——被人吃掉。你们都不拿,最后它就烂掉,菜的一生就白活了。我一边嘀咕,一边挑中一两朵品相一般的,放进购物筐,帮菜们圆梦。可是,我回到家,家人就会说,买菜要挑好的呀。殊不知,我那如玄奘般的大慈大悲的高尚境界,谁来体会呢,哼。
韭菜
如果说其他菜的梦想,是让人吃掉,那么韭菜略有不同。它们只要被人割,就心满意足了。我每回上菜场,看到摊位上的韭菜,心里都咯噔一下。
插队
菜场最惹眼的风景,是插队。插队多发生在周二周五特价日的大清早。收银员六点半上班,菜市不到六点就开放。很多阿姨抢好了特价肉,就聚集在收银台口,等待付款。工作人员劝她们不要插队,要注意社交距离,可没用,她们反驳的音量,超过了其它一切声音音量的总和。我猜,疫情期间,阿姨们并非不怕死,实在是因为这种扎堆的习惯,已经深入脑髓。好几次,我正在挑菜,有阿姨从我腋下冒出来,也挑菜。
流动摊贩
超市之外的路边,有不少流动摊贩,目测比去年多出三分之一。多出的,是不是因疫情失业,不得而知。一次,看到一家三口,穿戴颇整齐,在卖豆芽。豆芽装在一个三四十厘米高的玻璃缸里,只剩小半缸。我就在想,这一缸能卖几个钱啊。纳闷。又有一位河南大叔,开着三轮车,卖洋葱、红薯和大蒜,洋葱两元一斤,红薯一元一斤,大蒜五元一斤,非常便宜,只是品相不佳,但有人买。我买了洋葱和红薯。
南方的菜场,北方的菜市
这个我不止一次在瓜瓜斋推文中提到过。南方的菜场,的确是菜场,是个稳定踏实、很生活的存在。你任何时候去,它都有菜在等你买。摆摊阿姨随身带的东西,饮用水,喷菜水,毛巾,遮阳伞,二维码等等,一样不少。
北方的菜场,一大部分只能叫作集市,集市是聚散性的。几年前的一个早晨,我穿过西安钟楼附近一个肉菜市场,去吃早点。那市场就在一条窄马路两旁临时铺开,有几十米长,人不少。几分钟后,我吃完早点折返,谁料卖菜买菜的人竟走光了,只剩一地菜叶,在风中凌乱。这速度,充分体现了大西安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行事风格。
四舍五入
广州菜市,有的摊主算账,对零头的处理办法,不同于其他地方。比如,20.7元,别的地方,老板会说给20.5行了。你再磨磨价,就能给到20元。但广州这边,20.7元,老板会说成21,而且口气很爽快。这个现象,说明广州人四舍五入学得好。
给自己挖坑
那么,我为什么会经常出入菜场?这源于一次挖坑行为。一个多月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岳母大人天天去买菜。老人家买菜的习惯,正如我上面所说,爱扎堆,爱挑拣。那天午饭时,我们谈到买菜,都说天天去不太安全。于是,我智慧性地说了句:“要不以后我来买菜吧。”我原本只是想提醒岳母,不必天天去菜场,去到时,拿起就走,不要扎堆。没想到,瓜豆君一音定锤:“好!你来买,三四天去一次,安全。”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