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瓜斋第93期:赵孟頫书法误解一二谈
今天,人们已经不再像明清人那样诟病赵孟頫。但是,学习赵孟頫依然需要勇气,因为空气里依然有偏见的味道。据我所知,有一种偏见是这样的:赵字规整、精熟,易于学习(或初学)。
我们就这一偏见,稍作辩驳。
首先,关于规整。说赵字规整的,只看到了一点点皮毛。只要把赵字和明代沈度的“馆阁体”略作对比,什么叫规整,一目了然。
赵孟頫《三门记》
明代沈度楷书
根据上图,我们只指出两点:①赵孟頫的楷书,起首笔画或部件往往按得极重,写得极开阔,临结束的部件往往收驻(捺画等除外),造成结字的雄阔之势。这种处理,不合“规整”的要求。②不管楷书还是行书,赵字都是一路大刀阔斧、峥嵘而出,无一笔懈怠。这种书写状态,跟“规整”是两码事。③沈度的字确实规整,但不一定不是好字。
其次,关于精熟。赵字精熟,古今第一。当时柳贯问赵孟頫的字为什么这么好,赵答曰:亦熟之而已。“而已”这个词看似轻描淡写,但却透露出赵孟頫对书法的不懈之功。然而,古人对此有看法,明代董其昌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有人认为董其昌在批评赵孟頫,我觉得不尽如此。因为他仰望赵孟頫,一生都在设法追踪和超越,但是到底到不了赵的精熟,后来,凭自己的聪明,辟了一条新路。就这,心里还是不踏实,所以要拿自己的优点和老赵比,把老赵说下去。这叫贬抑,不是批评。
再说,“熟”就真的是“俗”吗?古人多有论生熟关系的,虽然用词不太一样,但意思一致。比如孙过庭所论的平正和险绝,苏轼所说的绚烂和平淡,傅山给出的巧和拙,郑燮用一首诗所表达的生熟观点等。平正、绚烂、巧等,可归入熟,险绝、平淡、拙等,可归入生。不妨抄郑燮的诗于下:
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一般人读此诗,往往着眼于最后一句,强调那个“生”字,但请别忘了,第一句,前三个字:四十年!用一辈子来求“熟”啊,娘。郑板桥的意思,先要做加法,做好多年,然后看时机成熟了,再做减法。加减法做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就会有“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境界了。也就是说,宁可一直做加法,不要轻易做减法。那么,加法做多了,会导致俗吗?
私以为,“熟”不是“俗”的必然原因,品位的高下才是决定俗不俗的原因。况且,赵孟頫的字到底是不是只有“熟”,还不一定呢(另作文讨论)。
退一步讲,就算赵孟頫的字一味精熟,能做到从头至尾精熟而不烂熟,不是牛逼是什么。再退一步讲,假如说赵字到老都还是“熟”,缺少“生”,那我以为他并非不能“生”,而是不想“生”。“用笔千古不易”为赵孟頫毕生所践行,他超唐入晋,复兴古法,给宋人的书法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因为再照宋四家写下去,非出问题不可)。他把“熟”的功夫做尽,让元明两朝书法摆脱“宋人尚意”的路向(我觉得这个和理学也有一定关系)。往前看,这是对宋人(苏黄米)书法的反动。往后看,是给明代末期以来的傅山王铎他们留了一条求“生”路。近人张宗祥说得极明白:
世人见其巧不可阶,则又思反而求诸朴。譬如阅画,日见金碧渲染之作,必思墨石枯枝以为有天趣自然之妙。此观念之变迁,岂赵字之罪哉!与赵并时者为鲜于氏,知不能以巧胜赵,故以拙为工也。夫字是否巧胜于拙,巧为字之极则?此又一问题。至巧之极,而目为字之弊,实非通论。何也?字者,人造者也,人造则必由人力,日求其工,又何害其为巧乎?故尝以为自宋至元,书学有赵,得一结束,而赵者实王字之功臣也。
讲得太好了。第一,后人达不到赵孟頫的巧,只能求拙。第二,求“巧”无罪。第三,赵孟頫是由宋至元的书法的终点。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
今天的我们,在电脑字体的环境中长大并生活,儿时第一次的书写体验是硬笔字,实在没有资格动辄谈论书法中的“生”、“熟”或“巧”、“拙”问题。怎么讲?我们毕其一生求“熟”尚不能,遑论求“生”!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啊。所以,今人的求“生”,正如张宗祥所言,是不能熟不能巧,只能装神弄鬼,求生求拙了。
这里就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对于古人的话,要放在当时的语境里去体会,不能断章取义,比如傅山讲的宁拙勿巧问题。第二,我们对于自己的时代,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这个认识,恰恰要通过观照和思考古人来进行认识,这大概就是历史意识吧。
再次,关于赵体易于学习的问题。有人认为,学赵孟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桥梁。学赵是为了打一个初步的基础,以便深入学习晋唐。因为赵字就是从晋唐人来的。这种认识,我们觉得是一种无知,懒得辩驳了。但忍一时风平浪静,还是略辩几句:
不是所有学书法的人都适合做艺术家,动不动就是登米芾的堂,入王羲之的室。要诚实、老实写字。赵孟頫就是老老实实写字的典范。米芾、王羲之是艺术家,咱没那个气质,不能比。
赵体可以用来打基础,但赵体不是初步、不是低档。我用小朋友做过试验。A组欧体,B组颜体,C组赵体。十节课下来,把优秀作品对比:A组瘦劲,B组丰阔,C组流便。三组并无明显高下之分。把糟糕作品对比:A组僵,B组肥,C组虽不成字体,但无明显弊病(可惜照片资料不在手头)。这至少说明,赵体跟欧颜比较,并无什么劣势。瓜瓜斋第89期详数了元代受赵孟頫影响的书法家们,他们学赵,可谓功夫至深,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初步的起点而学习的。
说来有趣,多年前,我也是认为赵体规整、精熟,没啥好深入学习的。后来读了七卷本《中国书法史》元代卷赵孟頫一章,起了研究的心思,后来就掉到赵孟頫的坑里了。那章是黄惇写的,写得非常好,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读。
杜甫有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我觉得用来形容赵孟頫的字,合适。不过这也只是赵孟頫书法的一个面,赵字有很多面,以后慢慢研究。
关于此文,可参看瓜瓜斋第73期、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