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瓜斋第93期:赵孟頫书法误解一二谈

今天,人们已经不再像明清人那样诟病赵孟頫。但是,学习赵孟頫依然需要勇气,因为空气里依然有偏见的味道。据我所知,有一种偏见是这样的:赵字规整、精熟,易于学习(或初学)。

我们就这一偏见,稍作辩驳。

首先,关于规整。说赵字规整的,只看到了一点点皮毛。只要把赵字和明代沈度的“馆阁体”略作对比,什么叫规整,一目了然。

赵孟頫《三门记》

明代沈度楷书

根据上图,我们只指出两点:①赵孟頫的楷书,起首笔画或部件往往按得极重,写得极开阔,临结束的部件往往收驻(捺画等除外),造成结字的雄阔之势。这种处理,不合“规整”的要求。②不管楷书还是行书,赵字都是一路大刀阔斧、峥嵘而出,无一笔懈怠。这种书写状态,跟“规整”是两码事。③沈度的字确实规整,但不一定不是好字。

其次,关于精熟。赵字精熟,古今第一。当时柳贯问赵孟頫的字为什么这么好,赵答曰:亦熟之而已。“而已”这个词看似轻描淡写,但却透露出赵孟頫对书法的不懈之功。然而,古人对此有看法,明代董其昌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有人认为董其昌在批评赵孟頫,我觉得不尽如此。因为他仰望赵孟頫,一生都在设法追踪和超越,但是到底到不了赵的精熟,后来,凭自己的聪明,辟了一条新路。就这,心里还是不踏实,所以要拿自己的优点和老赵比,把老赵说下去。这叫贬抑,不是批评。

再说,“熟”就真的是“俗”吗?古人多有论生熟关系的,虽然用词不太一样,但意思一致。比如孙过庭所论的平正和险绝,苏轼所说的绚烂和平淡,傅山给出的巧和拙,郑燮用一首诗所表达的生熟观点等。平正、绚烂、巧等,可归入熟,险绝、平淡、拙等,可归入生。不妨抄郑燮的诗于下:

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一般人读此诗,往往着眼于最后一句,强调那个“生”字,但请别忘了,第一句,前三个字:四十年!用一辈子来求“熟”啊,娘。郑板桥的意思,先要做加法,做好多年,然后看时机成熟了,再做减法。加减法做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就会有“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境界了。也就是说,宁可一直做加法,不要轻易做减法。那么,加法做多了,会导致俗吗?

私以为,“熟”不是“俗”的必然原因,品位的高下才是决定俗不俗的原因。况且,赵孟頫的字到底是不是只有“熟”,还不一定呢(另作文讨论)。

退一步讲,就算赵孟頫的字一味精熟,能做到从头至尾精熟而不烂熟,不是牛逼是什么。再退一步讲,假如说赵字到老都还是“熟”,缺少“生”,那我以为他并非不能“生”,而是不想“生”。“用笔千古不易”为赵孟頫毕生所践行,他超唐入晋,复兴古法,给宋人的书法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因为再照宋四家写下去,非出问题不可)。他把“熟”的功夫做尽,让元明两朝书法摆脱“宋人尚意”的路向(我觉得这个和理学也有一定关系)。往前看,这是对宋人(苏黄米)书法的反动。往后看,是给明代末期以来的傅山王铎他们留了一条求“生”路。近人张宗祥说得极明白:

世人见其巧不可阶,则又思反而求诸朴。譬如阅画,日见金碧渲染之作,必思墨石枯枝以为有天趣自然之妙。此观念之变迁,岂赵字之罪哉!与赵并时者为鲜于氏,知不能以巧胜赵,故以拙为工也。夫字是否巧胜于拙,巧为字之极则?此又一问题。至巧之极,而目为字之弊,实非通论。何也?字者,人造者也,人造则必由人力,日求其工,又何害其为巧乎?故尝以为自宋至元,书学有赵,得一结束,而赵者实王字之功臣也。

讲得太好了。第一,后人达不到赵孟頫的巧,只能求拙。第二,求“巧”无罪。第三,赵孟頫是由宋至元的书法的终点。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

今天的我们,在电脑字体的环境中长大并生活,儿时第一次的书写体验是硬笔字,实在没有资格动辄谈论书法中的“生”、“熟”或“巧”、“拙”问题。怎么讲?我们毕其一生求“熟”尚不能,遑论求“生”!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啊。所以,今人的求“生”,正如张宗祥所言,是不能熟不能巧,只能装神弄鬼,求生求拙了。

这里就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对于古人的话,要放在当时的语境里去体会,不能断章取义,比如傅山讲的宁拙勿巧问题。第二,我们对于自己的时代,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这个认识,恰恰要通过观照和思考古人来进行认识,这大概就是历史意识吧。

再次,关于赵体易于学习的问题。有人认为,学赵孟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桥梁。学赵是为了打一个初步的基础,以便深入学习晋唐。因为赵字就是从晋唐人来的。这种认识,我们觉得是一种无知,懒得辩驳了。但忍一时风平浪静,还是略辩几句:

不是所有学书法的人都适合做艺术家,动不动就是登米芾的堂,入王羲之的室。要诚实、老实写字。赵孟頫就是老老实实写字的典范。米芾、王羲之是艺术家,咱没那个气质,不能比。

赵体可以用来打基础,但赵体不是初步、不是低档。我用小朋友做过试验。A组欧体,B组颜体,C组赵体。十节课下来,把优秀作品对比:A组瘦劲,B组丰阔,C组流便。三组并无明显高下之分。把糟糕作品对比:A组僵,B组肥,C组虽不成字体,但无明显弊病(可惜照片资料不在手头)。这至少说明,赵体跟欧颜比较,并无什么劣势。瓜瓜斋第89期详数了元代受赵孟頫影响的书法家们,他们学赵,可谓功夫至深,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初步的起点而学习的。

说来有趣,多年前,我也是认为赵体规整、精熟,没啥好深入学习的。后来读了七卷本《中国书法史》元代卷赵孟頫一章,起了研究的心思,后来就掉到赵孟頫的坑里了。那章是黄惇写的,写得非常好,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读。

杜甫有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我觉得用来形容赵孟頫的字,合适。不过这也只是赵孟頫书法的一个面,赵字有很多面,以后慢慢研究。

关于此文,可参看瓜瓜斋第73期、89期。

(0)

相关推荐

  • 赵子昂行书技法精解,我们该怎样去学习赵子昂的“赵体”行书呢?

    赵子昂的书法地位有多高不言而喻,他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其独创的"赵体"也是"四大楷书"之一,并且在赵子昂之后800年,再也每人能超越赵子昂.可见赵子昂书法的厉害之 ...

  • 赵孟頫楷书《妙严寺记》,放大10倍后欣赏,越看越美

    赵孟頫,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特别是书法成就最大,以楷书最优,他的书法风格外表圆润,而内藏筋骨,姿媚流畅,厚重而不臃,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书法字体"赵体". <妙严寺记&g ...

  • 瓜瓜斋第71期:《名家讲书法》述略

    近日以散漫之心读完了由<文史知识>编辑部选编.中华书局出版的<名家讲书法>.这本书收录的名家文章计35篇,目录如下: 既是"讲",则多非深奥知识,或即便知识 ...

  • 瓜瓜斋第73期:历代书论中的赵孟頫形象

    赵孟頫是独步元代的书法家.自他身后,数百年来,学他的人多,评他的人也多:好评的多,差评的也不少.瓜瓜君特从明清及近人书论中,摘录31条评赵孟頫书法的文字,排比分析,以期有所发见. 先引原文如下.因为量 ...

  • 瓜瓜斋第89期:笼罩元代的书法家——赵孟頫

    赵孟頫的书法,笼罩了整个元代.历代对赵孟頫的评价,可参看瓜瓜斋第73期.本期呢,带大家浏览一下元朝书法家的字,看看究竟赵孟頫是怎样一个笼罩法. 开篇先放几幅赵孟頫的字,方便和后面的字进行对照. < ...

  • 瓜瓜斋第92期:《苏东坡传》谈书法一节试译

    上上一期,我们摘录了林语堂<苏东坡传>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英文词汇,本期,我们在该书中挑出三段谈中国书画(主要是书法)的文字,试译成中文,并略作探讨,来看一看林语堂先生的书法观. It ...

  • 瓜瓜斋第95期:赵孟頫诗文杂谈(一)

    赵孟頫像 今天读一首赵孟頫的<烈妇行>,写军士刘平之和妻子赶路,夜里露宿,偶遇老虎打劫,叼走刘平之,妻子愤起,砍死老虎,救下丈夫. 烈妇行 至元七年冬,邠州军士刘平之戍枣阳,与其妻胡俱道宿 ...

  • 瓜瓜斋第二十七期

    今天键盘坏了,用软键盘临时凑合打几个字. 将进酒 爱莲说(云母熟宣) 爱莲说(半生熟宣) 戏为六绝句(上) 戏为六绝句(下) 因为原创文章有字数要求,我电脑坏了没法打字,只能贴一段以前的杂论,以便将本 ...

  • 瓜瓜斋第43期:丙申年最后一期

    明天就是除夕了,瓜瓜君这几日写了几页字,放上来,算是丙申年最后一期推送. 上十图(后四页是局部),是临写文徵明的<落花诗册>.原打算通临,不料写到第六页,没了耐性,索性收笔落款.继而用这个 ...

  • 瓜瓜斋:如何看懂书法?

    常有人问瓜瓜君,如何判断一幅字的好坏.提问者常在一些场合看到据说很厉害的书法,自己却拿不准到底好不好.这个问题不好答,昨夜,瓜瓜君细思良久,憋出些想法.在此捋一遍. 还是先上图: 这是个"虎 ...

  • 瓜瓜斋第63期:简化字的前世今生(上)

    在书法作品中,如果出现简化字,一般会遭到嗤笑,说这人没文化.通常的规矩是,在生活中,用简体,在书法中,用繁体.当然,也有在生活中装逼用繁体的,没有问题.繁体给我们的感觉是:有文化. 其实呢,古代的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