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故事】精心育桃李余热献爱心的何信

何信,男,满族,生于1934年6月,1957年7月从铁岭师范速师班毕业后,在西关望山堡小学参加工作,200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主任、教导主任,1994年光荣退休。自1995年3月开始任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望山堡村老年协会副会长、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主任、老科协小组副组长。

何氏家族是书香门第,上几代人都有文化、讲修养、重道德。何信尊承“敬祖宗年年增盛,孝父母月月平安”的祖传家训,以“道德为先,知识为重,勤劳肯干,友善待人,孝亲敬老”的理念,对子女进行正面教育。他有6个子女,三个女儿、三个儿子小时都勤奋好学,为人忠厚,其中大儿子何绍君考上了大学,现在当教师。子女们成家立业后勤俭持家,勤奋创业,夫妻都争着抢着孝敬双方老人,并像父母一样耐心教育下一代。

在37年的教学生涯中,何信秉承“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先后在望山小学、荒岗子小学、西关中心小学任教,每到一处,他都与孩子们融合在一起,成为孩子的好伙伴,是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好爷爷。他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出众多的栋梁之才。

从事村老年工作21年,更是老骥伏枥,锲而不舍,为老年事业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挥余热,奉献爱心。

望山堡村老年协会于1995年组建了老年说和团。支部书记刘景生任团长、何信任专职副团长。说和团由7人组成。21年来,本着说和调解为主,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初级,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实现一方安定。

说和团是群众组织,最了解民情、最理解民意,在解决群众纠纷时,有针对性,能抓住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最有说服力。在说和调解的过程中,既能按原则办事,又能把国家的法律知识普及到群众中去,解决多起各类矛盾纠纷。

2004年春,一户民因赡养老人发生了纠纷。父亲八十多岁,有三个儿子,张某某是老三,老人和三个儿子及儿媳经常吵架,哥仨也因此闹纠纷。当时找到村领导。为解决此事,村支书刘景生找到说和团成员进行调节。第一次没达成协议,让他们哥仨再商量商量。这时老人提出要到二儿子家住。之后,又进行第二次调解,把老人的三个儿子及儿媳都找到现场,首先由刘景生讲述这次说和的目的及要求,接着由何信讲解了《老年法》第三章第十条“赡养养老主要依靠家庭”、“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当时老人的三个儿子及儿媳都发表了意见。老人到二儿子家去,他的土地随人走。在场的人通过商议,都同意老人到二儿子家去住,大儿子提出每年给老人300元赡养费,接着二儿子、三儿子都同意每年给老人300元赡养费。赡养费每年年初兑现,再加上几亩地的收入,老人的生活基本得到了保证。老人有病的花费按票据由哥仨均摊。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说和调解,老人的赡养问题达成一致,并签订了赡养协议书。

2006年,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有五个女儿,每年轮流在五个女儿家住。老人在三女儿家住的时间长,三女儿因姐妹给老人生活费多少不均有意见,姐妹之间发生了纠纷,老人找到村上,何信带领说和团成员把老人的几个女儿、女婿都找到场。通过说和调解,也征求几个女儿的意见,老人还是愿意到三女儿家住,他们每人每年给老人200元钱生活费,老人的几亩地收入归老人自己。在场的人都同意这个解决办法,大家意见一致,化解了这场纠纷,最后写了赡养协议书。

2010年1月,一户村民因分家时家产分配不合理,兄弟之间发生了纠纷,自己解决不了,找到说和团,由何信出面,通过协商调解,纠纷平息,最后签订了家产分配协议书。

说和团还说和调解了九起婆媳不和、夫妻不和、闹分家、赡养老人等家庭纠纷。在调解的过程中,同时宣讲《老年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法律法规。

说和团围村里中心工作,积极为两委班子献策出力。2003年在防治非典和抗旱工作中,何信带领老年说和团成员走遍全村每家每户,主动发放宣传材料,定期出黑板报,向老年贫困户及时发放救济粮。有老年人参加的防非典队伍,设堵卡、把关口、严防死守、巡逻监控。对流动人口上墙公布,随时在村部设立的门诊进行体检,严防疫情输入。全村近百名老人主动承担起放牧和各种家务,支持子女外出务工,或腾出时间抗旱保苗。2004年又遇大旱,发动老年人抗灾自救,当时何信写了一篇题为《抗灾自救老年人一马当先》的报道,在《康平县报》上发表。2004年,市里下拨一批扶贫彩电,对如何分配争议多、难度大,村两委采纳了何信发给有8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16户由80岁以上老人家庭和1户老荣军遗属得到了彩电,有的老人还是第一次看到彩电,心里特别高兴。在2001年、2004年两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时,有几名说和团成员被推选为选举委员会成员,在选举工作中,积极向村民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选举的有关规定,使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

何信还注重培养、帮助、树立先进典型,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青年人自主创业的精神。青年农民李洪岩自主创业开办农机配件修理部,为三农服务有了很大的发展,效益也很好,深受群众欢迎。何信总结他的先进事迹,给他写了一篇报道,树立了这个青年先进典型。幼儿园教师兰波自办幼儿班,在办学、教学方面事迹突出,给兰波写了报道。一组李文彦是一个尊老敬老的典型,何信写了一篇《四世同堂共敬老》的报道。他是村里残疾人联络员,平时还帮助肖国斌等残疾人做一些助残工作。

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何信不仅在本村积极开展工作,还在乡内的中心小学、九年制学校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演讲。

2001年,本村李英斌的女儿李伟在西关中学初三学习,李伟在班级学习是上等生。李英斌是个残疾人,李伟小弟弟在小学三年读书。在初三下学期,因家庭困难,他父亲让李伟退学在家干活。李英斌找到说和团,说和团几次到他家调解他们的矛盾,他父亲说:我是个残疾人,不能干重活,家庭困难,确实无能力再供李伟念书了。这时又找到他们家族的人,通过商谈最后提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他拿出自己的四间北京平房和本组侯福兴的三间平房想换,找回两万元钱,让李伟考高中。2001年暑假李伟考上康平普高,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三年李伟刻苦学习,学习成绩在同年部都是上等的。2004年暑假李伟考上了沈阳建筑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全家人又喜又忧,忧的是上大学没钱交学费。说和团副团长何信领着李伟通过几次和银行、教育局、关工委协商援助,联系助学贷款,最后和录取学校联系,录取学校为李伟开设了绿色通道,决定先入学后办理助学贷款。开学时李伟带着行装高高兴兴的上了大学。

2002年,望山堡小学四年级学生王超,学习很好,有上进心,在校表现也很好。但因家庭条件不好,父母离异,70多岁老奶奶又年迈多病。由于家庭困难,父亲想让他退学,在家干家务活,侍候老奶奶。

那时王超的情绪很低,说和团得知这事后,先到学校了解情况,有征求王超的意见。之后,又到他家做工作,家里的三口人都在场。说和团先把王超在校的学习等情况向他父亲介绍了。讲了王超在校肯学习,又有上进心,不想退学。又向王超父亲说:“家庭困难是暂时的,孩子又小,不让他读书是不对的。”又讲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章节,说明未成年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家长让子女辍学是违背法律的。王超的奶奶同意让王超上学。通过交谈,王超的父亲想通了,全力支持他继续读书。王超在西关中学读到初中毕业。

每年的3月5日、6月1日、9月18日、老年节,香港、澳门回归日,他都到学校进行主题演讲。

例如: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他在西关中心小学展出了许多关于香港的图片,还亲手绘制了一张地图,重点标注了首都北京、辽宁沈阳、香港,讲解了香港是中国的领土,在落后的旧中国割让给英国。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全校100多名师生在这张地图上庄严地签上了姓名。2005年9月15日,他在西关中心小学做了《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主题演讲。演讲分为四个部分: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二、“九一八”事变;三、八年抗战;四、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热爱和平、振兴中华。演讲生动,紧扣师生脉搏,场上不时响起阵阵掌声,深深激发了广大少年儿童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热情。

2004年,何信被聘请为沈阳市“十老百人”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团成员,于6月25日应邀参加了沈阳市关工委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三周年关心下一代工作老同志座谈会。

何信获得了许多荣誉,奖杯两个:2005年5月,被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授予《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5年12月被沈阳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被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授予《沈阳市未成年人良师益友》;市、县、乡各种奖励、荣誉证书15件。21年来,他亲手撰写的主题教育演讲、上党课、新闻报道、工作计划总结等手稿200多篇,约3万多字。面对这些荣誉和手稿,他自豪地说:“我所做的工作微不足道,但这些荣誉和资料将来就是我的遗产,我要把它留给子女,让他们把中华民族孝亲敬老、成才立业、勤奋工作、报效国家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