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人人摄影的时代,玛格南的魅力何在?

提起“玛格南(Magnum)”这个名字,你会想到什么?
在1947年以前,玛格南代表一种外观优雅奢华的香槟酒,同时也指代一种子弹。在拉丁语中,它更是一个有分量的词语,意为“伟大、重要、别致、高贵和慷慨”。
但是在1947年以后,这个名字便几乎与“完美的摄影艺术”划上等号了。创立于这一年的玛格南摄影合作社,集结了摄影史上一位位伟大的开拓者。他们见证了20世纪的动荡,为历史留下见证,并定义了摄影,更帮助摄影师们捍卫了自己的权益。
玛格南图片社,1957年在巴黎召开会议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图片社

这一具有世界摄影史里程碑意义的机构所创造的摄影业绩,已然成为人类的一笔文化遗产。时至今日,在一个人人摄影的时代,玛格南的魅力何在?相信翻读了这本《玛格南摄影史:成为摄影师的艺术》后,你就能找到答案。
《玛格南摄影史:成为摄影师的艺术》
著:[法]克拉拉·布维瑞斯
出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印制:上海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本书是第一部通过研究长期被忽略的档案,从而深入玛格南图片社历史的专业性著作。书中收录了摄影大师的经典作品,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情怀和艺术性,在揭秘摄影大师成长历程的同时,也呈现了图片社幕后的运行、转型及网络,是广大摄影专业师生和爱好者寻找专业参考时不可错过的绝佳书籍。
本书内页

作者克拉拉·布维瑞斯是一位摄影历史学家,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艺术史博士,长期从事摄影史相关的研究工作。作为玛格南专家,克拉拉·布维瑞斯在2017年与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联合策划了“玛格南宣言”展览。筹备展览期间他们对玛格南超过70年的档案进行了详细研究,书中即涵盖了此部分内容的成果。

新闻摄影VS艺术创作

玛格南的摄影师没有一种统一的风格,但在许多人眼里,玛格南意味着世界主义和极度仁慈的世界观。
图片社的成员来自各个国家,创始人之一罗伯特·卡帕被誉为“最伟大的战地记者”,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则被称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而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玛格南摄影师,例如史蒂夫·麦柯里、埃利奥特·欧威特、马克·吕布等,也忠实地记录下了世界剧变的瞬间。

《共和党士兵之死》,西班牙内战,罗伯特·卡帕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图片社

《诺曼底登陆》罗伯特·卡帕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图片社

《德国一位隐藏的纳粹分子被举报出来》布列松,1945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图片社

书中列举的历史照片
照片中传递的人文关怀令人们印象深刻。对纽约现代主义博物馆的馆长爱德华·斯泰肯而言,记录现实的玛格南就如联合国一样,是指引世界走向和平的明灯之一:“它是一种新型图片社,一个微型摄影师联合国。”

新闻业让摄影师登上了世界的舞台,并为他们开辟了艺术实验的道路。但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在一些人眼中是相对立的,前者有功利性的一面,而后者更为自由纯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看法愈演愈烈。到60年代时,有不少摄影师已经开始反对新闻摄影业。有些人甚至把他们的工作比作卖身:“在新闻业工作就像在妓院工作一样”。
书中由此介绍了新闻摄影和艺术创作在摄影师群体中掀起的讨论。比如有编辑认为,布列松为了外部新闻而放弃了个人的更艺术的表达。布列松本人则回答说,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不断进行着对话,他拒绝简单的反对,对他而言,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买酒归来的男孩》,布列松,1954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图片社

布列松认为摄影师能和画家相媲美的一点,就是他们捕捉到了画家无法捕捉而只能重建的东西:瞬间。玛南诞生十年之后,摄影师的敏感度已经超越了艺术与新闻之间的对立。摄影对他们而言并不只是一种技术,而是与生活的一种关系。摄影既能承载现实,也能反映个性,是一项终生的事业。

玛格南的“生存之道”

1947年玛格南成立之时,不过是一个由朋友组成的小团队。十年后,它成长为一个由15位成员组成的知名摄影经济公司。图片社很早就认识到品牌形象的重要性,然而它飞速的发展是以一次次财政风险为代价获得,其经济模式始终不稳定。为了图片社的存继,玛格南的经济活动也开始变得多元化,摄影师们进入电影圈,也踏入了商业世界。

为企业制作形象广告是玛格南的收入来源之一。1954年,玛格南与斯伦贝油田公司开始了合作。在其集团内部的杂志《内部通讯》中,我们可以反复看到“企业形象广告”摄影的主题。杂志中,企业高管和雇员们在工作场所,摆出自信优雅的姿态,展现他们投入在工作中的自然状态。

《内部通讯》,斯伦贝谢集团杂志

伊芙·阿诺德和塞尔吉奥·拉莱摄,1960

玛格南也为时尚杂志拍摄照片,但他们并不遵守一般模式,即只在搭建好的影棚中,拍摄一丝不苟的时装模特。相反,玛格南把模特请出了摄影棚,邀她们走上大街,将它们的“报道风格”带入了时尚商业摄影。

《跟随时尚的脚步:两个美国人在巴黎》

艾略特·厄维特,1958©Magnum Photos玛格南图片社

当模特走入人群,在城里“闲逛”,高不可攀的晚礼服也变得具有生活气息

玛格南还与摄影器材商建立了合作关系。1961年上映的电影《乱点鸳鸯谱》(The Misfits)中,就设定了让女主角玛丽莲·梦露假装坐在布列松的相机上的一幕,使之来“赞美”相机。这一出镜的相机,就是备受记者们青睐的莱卡相机。

电影《乱点鸳鸯谱》(The Misfits),幕后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图片社

透过玛格南图片社,整个 20 世纪下半叶的历史最终得以展现。从40年代末横跨大西洋的创新公司,到60-70年代由于经济凋敝和个人主义兴起,被金钱削弱了摄影理想而遭遇一次次危机,再到80年代冷战结束后最终经历了数字化转型和全球化的加速……饱经岁月洗礼的玛格南不断调整自己以找到生存之道。

女性在哪里?

在上世纪50年代,玛格南的十几名成员中,只有两名女性,如今玛格南壮大到拥有 91位摄影师, 女性却依旧只占12位。本书的最终章“女性和玛格南”,将焦点聚集在马格南优秀的女性摄影师身上,试图回答“女性在哪里”的问题。

尽管女性一直是这个“男孩俱乐部”热衷拍摄的对象,但长期以来,玛格南招聘女性摄影师的问题很少甚至几乎没有被提及。比如上世纪70年代,成员们会担心年轻摄影师和黑人摄影师的代表性不足,却没有人谈到女性——为玛格南工作的女人很多,但她们的地位并不高。

直到1957年,玛格南才有了第一位女性摄影师成员。这位摄影师就是伊芙·阿诺德(Eve Arnold),她的加入打破了玛格南图片社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

伊芙·阿诺德(Eve Arnold),1963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图片社
这位生于1913年,自学成才的女性摄影师,最初只是纽约一家照片洗印厂的工人,这是伊芙与摄影结缘的开始。一次偶然的机会,伊芙参加了为期只有几周的摄影培训班,她的摄影天赋在培训课程中得到了进一步挖掘。
作为一名女性摄影师,伊芙对各类摄影中“海报女郎”的形象一直抱有不满。50年代开始,她开始记录女性“不加修饰”的形象,直至1976年,摄影集《未经修饰的女人》(The Unretouched Woman)推出,这批照片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她们是“海报女郎”的反面,从此,各种各样不经刻意安排的女性得以被“看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未经修饰的女人”系列,伊芙·阿诺德,1950-70s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图片社

同时,伊芙·阿诺德进一步把“不加修饰的形象”目标,投向了最为“坚固”的玛丽莲·梦露。玛丽莲·梦露是海报女郎的传统典型,也是“上镜”的代表,这是一个按照男人的眼光,并为了满足男人的眼光而塑造的人物。
在为梦露拍摄的作品中,伊芙展示了女演员的生活场景以及排练和工作时的认真神情,这些通常都会被她银幕上充满诱惑的形象遮盖,而伊芙在照片中还原了对女性日常真实的尊重。

Marilyn Monroe

1955-1960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图片社
在另一个摄影棚的场景中,梦露身着短睡衣,以她传统的海报女郎形象示人,但伊芙·阿诺德拍下了一张惊人的照片:这张照片用相机延时拍摄,女演员手里拿着一面镜子,正在与摄影师进行热烈的讨论,展示了照片幕后的花絮。
玛丽莲·梦露,1960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图片社

幕后,伊芙·阿诺德和玛丽莲·梦露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图片社

这本书最终收获了商业上巨大的成功,伊芙·阿诺德将困在画报女郎中的玛丽莲·梦露“解救”了出来。她自己的知名度也大大提升,成为一名备受推崇的名人摄影师,也激励更多女性走上了摄影道路。
📷
看完以上关于《马格南摄影史:成为摄影师的艺术》一书的介绍,你是否对玛格南有了更多想要深入了解的兴趣?本书在内容上不仅深入浅出,详实丰富,阅读体验也十分愉悦。
书籍选用铜板纸进行了外封的装帧制作,穿线胶装的装订方式,让全书可完整摊开进行阅读、赏片。整书由专用于黑白影像印刷的雅昌专利印刷技术“雅映”完成,让书中大师们的黑白影像获得更准确、更纯正、图像层次更丰富的呈现。
你也向往玛格南,喜欢这些成员独特的视角,想了解他们对于时代影响、摄影师成长和职业素养等的一切讨论,就来看这本书吧!
注:文中摄影作品来自Magnum Photos玛格南图片社,书籍照片来自Artron雅昌

🛒 扫描上方二维码购买 🛍️

《玛格南摄影史:成为摄影师的艺术》

本书为“格南大师影像”系列丛书的首册

本系列还有《大师镜头下的猫——维利·罗尼》

《夜间摄影鼻祖——布拉塞:巴黎》

《人文摄影大师——伊希斯·比德马纳斯:梦中巴黎》

《20世纪最重要的见证人——维利·罗尼:巴黎》

我们将在后续视频内容中为大家推介

敬请期待~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