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钟史问题合集(二)

西方伪史研究 昨天以下文章来源于陈大漓 ,作者陈大漓

陈大漓《新年表》制作者,从辨伪学、考据学角度重新审视欧洲上古史。中国古代天文学史问题清单1.中国制造六台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水运仪象台意义重大?3.水运仪象台的工作原理是什么?4.水运仪象台的制造目的5.水运仪象台有正常运转过吗?6.既然水运仪象台能正常运转,为什么要造讨论制造玑衡所?7.计时器简史8.讨论制造玑衡所扮演了什么角色?9.太平浑仪有哪些贡献?10.1993年之前,有人真正读懂水运仪象台吗?11.什么是擒纵系统?12.复原的水运仪象台精确性有多高?13.水运浑天俯视图有擒纵器吗?14.水运仪象台、讨论制造玑衡所为什么是木质的?15.凭什么肯定水运仪象台、讨论制造玑衡所没有毁于战火,而落入了北司天监之手?16.辽、金、蒙古部三朝有无天文学家,为什么有?17.金朝天文学家知道水运仪象台工作原理吗?18.为什么发条是必然选择?19.为什么可以肯定昼夜时刻之器是机械钟,而非星盘?20.机械钟的核心零件有哪些?21.机械钟带来了什么影响?22.既然中国在元代便取得如此辉煌的文明,为何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兴起?23.为什么科学史只能让文理兼通的来编写?(问题可能会随版本更新不断添加)6.既然水运仪象台能正常运转,为什么要造讨论制造玑衡所?这应该说是天文学家的意志使然。水运仪象台是苏颂、韩公廉所造,讨论制造玑衡所是王黼所造。即便是一样的东西,天文学家也有拆了重做一遍的冲动,何况讨论制造玑衡所确有升级之处,更何况王黼当时制造的是第二台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实物,代表的是12世纪以前的天文学最高成就,王黼自然是很有欲望去完成它。因此,纵然水运仪象台能正常工作,也不阻止王黼制造-讨论制造玑衡所的动力。当然,最关键的是北宋中央政府愿意赞助王黼等人制作讨论制造玑衡所,没有北宋政府,一切都是空谈。讨论制造玑衡所之所以叫“讨论”的原因就是得和皇帝讨论讨论怎么造这台仪器,这台仪器该叫什么,尽管事实上当时的皇帝宋徽宗没出过一分力,但读者不能真把宋徽宗当成了摆设,明清的科技进入了严重的衰退,就是皇帝不支持,且去打压的结果。7.元以前的计时器简史最早的计时器是日晷,继而是漏壶。日晷有些弊病,首先是日落后无法观测,其次是阴雨天时无法观测,最后是日晷并非准确的计时器。中国在清代时,即便有了机械钟,仍保留有日晷,是有保留传统习惯导致的。这个习惯一定要记住,在解释昼夜时刻之器作为机械钟之母,为什么有日晷时会用到。由于日晷存在以上弊病,因此漏刻就隆重登场了。漏壶、漏刻、刻漏等名词的本质是一类事物,基本上都是利用了万有引力定律来驱使高处的水流往低处。而且,有的时候,漏刻就是刻漏,写法不同而已,并非指两个事物,所以在“水精宫刻漏”这里,就成了“刻漏”。不过漏刻和漏壶有个重要的不同点,漏壶一般只指一个容器,漏刻一般是由多个容器组成。而且,漏刻从未普及过。也就是说,在平民家庭里是无法看见漏刻的。这点十分关键,它对于甄别伪史十分有帮助。但漏刻的弊端从问世开始,便是显而易见的。漏刻弊端主要如下:一、流水是不等时的;二、按照物理学规律,容器中的水越少时,受大气压强影响越大;三、漏刻不能移动。漏刻的不等时性,李志超先生已用了物理学公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里就不多说了,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翻阅《水运仪象志》了解。对于漏刻的弊端,《明史》便写道:“漏壶,水有新旧滑濇则迟疾异,漏管有时塞时磷则缓急异。正漏之初,必于正午初刻。此刻一误,靡所不误。故壶漏特以济晨昏阴晦仪晷表臬所不及,而非定时之本。”短短一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却是上千年的使用漏刻经验总结。此处的正午即指日中天,两个连续的日中天的间隔,便是一天。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天的定义。什么是科学?这就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精神?厚厚的计时史,就是科学精神,全球绝无仅有的6台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就是科学精神。受五四影响的一批人认为中国古人缺乏科学精神,不妨看看6台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和无数的天文仪器出现在哪里,这叫没有科学精神吗?而“有科学精神”的欧洲人为何在5至10世纪一片荒野,如此简单而清楚的事实,需要再解释吗?“正漏之初,必于正午初刻。此刻一误,靡所不误”大意便是说,开始的时间起于日上中天之时(12点=日中天),开始的时间错了,后面的时间便全错了,错误的时间便无法用于精确计时了。“壶漏特以济晨昏阴晦仪晷表臬所不及”即是前面说的日晷等天文仪器的弊病。“漏壶,水有新旧滑濇则迟疾异”,这里说的是水质有别,即使是十分纯净的清泉用久了,也会出现偏差。这个现象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就是水用久了,杂质就多了,杂质一多,水流速度自然就有所变化。“漏管有时塞时磷则缓急异”说的是,古代的漏管一般用铜管,铜容易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就出现了用久了就堵塞,新的铜管用起来,要契合水的流速,就需要熟练的工人(其实都是政府官员)去磨合。塑料是近代产物,古代没有塑料,故而不能用塑料解决铜管的化学反应问题。那么古人为什么不用金、银作为天文仪器的制作原材料呢?我觉得这是知识盲区,化学是拉瓦锡(18世纪末叶)以后的事,当时应该是误认为换了金、银也没什么用。西汉至北宋前,中国古人一直在漏壶上改革,尽管中国古人在这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探索和实验,但漏刻终究只是水运仪象台的前身,可以说,一部厚厚的漏刻史只是机械钟的曾祖母。总而言之,在漏刻称霸计时器史的时代里,是不可能诞生世界基本单位“秒”的。在这部厚厚的漏刻史中,则产生了六台弥足珍贵的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第六台才是真正的机械钟之母。水运仪象台其实是机械钟的曾祖母。机械钟史从机械钟曾祖母到机械钟母亲,还有很多步要走。直到1267年,北司天监完成昼夜时刻之器,终于结束了漏刻称霸计时器历史的时代,人类真正迈出了机械钟的第一步。这一刻,世界基本单位“秒”也将降临人间了。其实不能说是人类,这里只有中国人而已。从第一步,一直到昼夜时刻之器的完成,全部是中国人走完的。这一点,只有深入了解全球天文学史的整个成长过程,才能深有体会。漏刻史虽然时间漫长,作品良多,但简单而言,可以精确计时的漏刻是天文学家专用的,这些漏刻的经费来源是国家财政收入,可以精确计时的漏刻从未流入普通人之手。漏刻中,最重要的一件作品便是由李兰制作的称漏。称漏使用了虹吸原理和杠杆原理,来达到计时的目的。称漏的最关键设备是虹吸管(古称渴乌),虹吸管普及后,宋人就用简易版称漏作为计时工具,民用的,便只有虹吸原理了。关于称漏,华同旭先生在《秤漏的结构及其稳流原理》中已经作了十分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过多说明了。古代原文是说,一斤水等于1刻,一斤在唐代是约600克。刻其实也要看情况的,有的时候是100刻,有的时候是96刻,两种刻度在北宋仍没有固定。刻度不固定的原因原也好理解,漏刻并不能实现精确计时,因此不论是设置96刻,还是设置100刻,都只是权宜之计。称漏,顾名思义,就是要有称。现在使用的是电子秤,一般人已经不容易见到杆秤了,称漏上使用的另一关键零件就是杆秤。被称重的对象,也就是水,沿着虹吸管不断流失,会令秤砣不断向杠杆支点靠近。正是这杆看似微不足道的称,让擒纵器出现了。

(称药材用的小型杆秤,小小的杆秤不仅被用来称重,还被用来称“时间”。)

(称漏,受杆秤启发,北魏·李兰发明了称漏。这张图同时告诉我们,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包括两河流域的人、伪埃及的阿拉伯人)那么无耻,把当代工艺品当成上古工艺品。)

称漏制作者李兰是第一个将杠杆原理应用于计时器的人,李兰恐怕也决想不到,他在悄然改变世界。第二个便是韩公廉了,韩公廉的这次改变是举世瞩目的,机械钟的曾祖母来了!漏刻史也是让前5台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的发明人第一反应就想到用水作为驱动力的原因所在。李约瑟等人由于不了解中国历史,错误地认为中国古人是有漏刻可替代机械钟,因此没有继续改良机械钟的必要。其实不然,中国古人是受政治打压,才没有从欧洲取回机械钟技术。欧洲人之所以能掌握机械钟制造技术,大概率是爱薛子孙带回后罗马的。1359年,爱薛子孙带回的东西可不仅有机械钟,几乎整个中国天文学大厦都被爱薛子孙带回去了。我们只有不断去追究这段历史,这个隐藏于历史角落的秘密才会渐渐浮出水面。漏刻还有一个关键作用,就是它本身的功能,用来计时。北宋以前,时间被分为了12时辰,96刻或100刻,这一组计时单位会出现在人类历史中,就是漏刻的功劳。日晷只能测白天,昼夜关系又是每天都在变化,冬天昼短夜长,夏天昼长夜短,因此日晷的作用恐怕就是测日中天(12点)用,这个活用量角器或是类似的工具就能胜任。所以说,在漏刻出现之前,没人知道一天具体是多少时间。测影长的不是日晷,而是测影台或圭表,圭表越大,测出来的结果越精确。所以,在叶子奇、邢云路手上出现了很大的圭表。其实,不仅日晷、漏刻等天文仪器是计时器,几乎所有的天文仪器都是计时仪器,地理学、物理学兴起后,天文学家的兴趣才转向了物理学、地理学。其实,也不是地理学、物理学兴起,而是新的仪器机械钟、地球仪隆重登场了。西方没有科学史,当然不知道科学史上竟发生了如此重要的事情。浑天仪精简后,成了简仪;浑天仪自动运转起来后,便成了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这些事实无不在说明在机械钟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天文仪器都是计时仪器。机械钟问世是科学史的标志性大事件。在机械钟之后,科学史才有扭秤(卡文迪许发明,用于量化G常数),在机械钟之前,天文仪器难以摆脱被用以计时的命运。

(扭秤原理,发明人:卡文迪许。这件事告诉中国人,中国人唯一会饮水思源的人群,余下的是基本不饮水思源,且喝了就走的人群。)

(英国人亨利·卡文迪许)物理学、地理学缺失了科学的鼻祖中国,是因为中国人受了政治迫害的缘故,正是从明朝开始,偌大一个中国成了朱元璋氏,爱新觉罗氏的私人用品,这才使得中国人从科学史中退了出来。今天其实也如此,目前,只有民科愿意去了解科学史,官科基本是西源说学者,只有极少数的官科愿意去了解科学史。所以,哪位读者如果读到《机械钟史》应该是三生有幸,因为您此刻接触的正是实至名归的科学鼻祖、曾经的世界科学引领者、曾经的世界第一之中国天文学史。中国是全球天文学的唯一起源地,是物理学的唯一起源地,是机械钟的老家。是西方的科学上古史真的对这个世界没有影响吗?其实不是,只要从羲氏、和氏(公元前2400年)开始写,一直写到爱薛子孙返回后罗马(1359年),再写到维也纳大学崛起,所有史学疑问全部解决。只是如此真实的历史,是不能被西源说学者所接受的,这意味着有些人去朝拜四十余年希腊,白去了,这意味着有些人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了。中国死了,他们才有肉吃,中国崛起,他们也许一杯羹都没有了。所以,纵然西史辨伪者写得再清楚明了,也不可能得到西源说学者承认的。不论怎么说,自明以来,中国古人忘记了元朝天文学家曾发明了地球仪和机械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人自然就不关心物理学、地理学了。到此,计时器历史移向欧洲,中国科学进入严重的衰退期。所以说,西方人真要感谢中国,西方人首先要感谢爱薛子孙把中国天文学带到了欧洲,其次要感谢中国人沉睡过去,若没有这一次沉睡,就没有西方人称霸科学的历史。

(莲花漏,漏刻代表作。渴乌即今天的虹吸管。可惜,随着中国自家机械钟的到来,所有漏刻都已失去意义。)阅读原文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面对这张史上最“荒淫无度”的享乐图,张大千拒做千古罪人!面对这张史上最“荒淫无度”的享乐图,张大千拒做千古罪人!...书画名家鉴赏不喜欢确定1.辨伪和机械钟史,孰轻孰重?1.辨伪和机械钟史,孰轻孰重?...西方伪史研究不喜欢确定依据国际通行标准的中国大唐疆域是什么样?依据国际通行标准的中国大唐疆域是什么样?...西方伪史研究不喜欢确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