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第七十三章 有一种人,老子说他们“有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讲老子的《道德经》,我们今天讲第七十三章,这七十三章是通行本的第七十一章,我们按照帛书的顺序。帛书实际是《德道经》,我们还是按《道德经》来讲,但是里边次序按照帛书的次序来讲。大家明白这意思吧?今天这章其实我们基本就可以讲完,因为这章非常简单,老子就是讲了一种修行的状态,我们来探讨一下,很有意思。

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大家一听,我的天呐,您这讲绕口令呢吧?这怎么会“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然后什么“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都什么意思?中国话是写出来看的,真这么讲,大家未必能够理解什么意思,我们一点儿点儿来讲。

首先看这“知不知,尚矣。”这话有两个含义:

第一种含义,你知道自己是不知道的,你这很高明了,“尚”是已经很高了,是高人了,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说我学问还有没到的地方,还有很多东西我是不知道的,不了解的,没学到的,所以我清醒地意识到、知道,我这种不知的状态,就是我自己还有不足的、还有没学到的状态,这种人是高明的。

另外一层含义,这历代也有这么理解的,“知不知”的“知”是一种状态,就是我实际已经知道“道”了、了解“道”了。但是后边“不知”是我虽然了解“道”了,但是外表我做出很普通的样子,展现出那种“不知”的状态,因为他不把“道”当做炫耀的凭借,天天讲“道”太高妙了、玄妙了,我是悟道之人,显示自己是“知”的,其实你已经背离道了。你要悟道以后和普通人一样,但是在行为上你按照“道”去做事就行了,你以知道的状态,展现出来确是好像和大家一样,像不知道一样,也就没有任何行迹地去行善,这种状态叫“知不知”。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以不知的状态去知、去了解“道”,或者是我知道“道”以后我外表显现的却是一种不知的状态,就是跟大家一样,好像不了解“道”,实际上我在行道,这种人是高明的。这两种解法我在此不做评判,我认为都是可以的,实际我觉得第一种解法比较切中实际,第二种解法比较高妙,都是可以的。

下边这句话,老子说“不知知,病矣。”这话比较清楚,大家讲的意思都一样。就是你不知道“道”、不了解“道”,你完全不了解,却以为自己知道了,也就是说你不知道“道”、不了解“道”,也没按照“道”的原则去做事,但却以为自己知道了,却呈现出一种知道、了解“道”的状态,老子说得很有意思,这是“有病”,实际上解释这“病”当忧患讲,有忧患、有灾殃,就是不是好事。

所以老子这儿讲,你不知道非说知道,就是孔子在《论语》里讲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不知道你就说自己不知道,你不要还没有掌握全部,你就觉得自己了不起,我已经悟道了,这是不对的。“道”不是用来夸耀的玄妙的那些理论,“道”是去做的,在做里边才能体现出“道”,所有讲出来“道”,老子上来为什么讲“道可道,非恒道也”?你要太讲这东西有可能又偏离“道”了。

为说明这个状态,我给大家讲一个生活中我观察到的一件小事。记得很久以前,有一次文化圈好多朋友在北京聚会,聚会这一桌上我就观察到有两位朋友很特别。这一位朋友功德很大,做了很多善事,功德非常大,做了很多,帮了很多人,是个大善人、慈善家,但是他总表现出一种小孩的状态,很好奇,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什么事都听,都想学习学习,这个人我不表先放在这儿。

另外一个人,是一位美丽的女士。这位女士席间侃侃而谈,知识特别丰富,她好像是信佛,她就知道各种的佛教的说道,我们叫说道,里边的说法。比如这个香什么时候供,你那个供佛不行,应该用什么什么香来供佛,那种香怎么怎么做,国外怎么怎么,那个香很贵的,必须要什么什么样才是真正的怎么怎么样,这手势一定要什么手势,这个手势代表什么,这个手势代表什么,这手势不同,告诉你千万不要搞错了,搞错就坏了,这个拜佛的次序不要搞错了,搞错了你就倒霉了,先什么礼仪……讲得我真是长见识,我真是开了眼了,各种各样的讲究,我们东北话叫讲究,就是那种程序,被讲得纷繁复杂,我根本就记不住,我自己觉得我智商虽然不高,还算可以吧,但是根本记不住,跟不上她。

我估计讲究是她长期历练,总结了大量这种讲究,这个人是个阔太太,就是家里老公有钱,她用所有时间来讲究这些东西。我最后实在是听烦了,因为整个席间她都在讲那种高妙的,哪种香才能真正供佛,哪种香是不行的,其实我心里想你真的是有这种供佛之心的话,你拿一个最普通的香都可以供佛,她非要讲成哪种沉香跟什么香混在一起,怎么怎么样这香才是供佛的,哪个朝代怎么供,讲得太细了。

最后我就衡量这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都坐在我面前,我就观察这两个人。我发现那个真正大慈悲的人,那种行善帮助很多人的人,他饶有兴致在那儿听,“有意思,真的,这我不知道,这我不知道,这个有意思,好玩”,他呈现一种特别有趣的状态,我觉得这人就是“知不知”,他就是真正明白“道”,但是人家去做,表面上体现出跟大家一样,我没什么特殊的,我没觉得我明白“道”,我给大家讲“道”,“道”特别了不起,人家没这样,人家反而放低自己,“很有意思,你讲的很有趣”,你看他觉得很有趣,这叫“知不知”,他虽然知道“道”,但是呈现的是外表行迹看不出来人家了解“道”,我觉得这人是真正有功德的人。

另外这位女士,其实我当时评价她可能有点偏激,我当时想这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的贡献。我记得我小时候看过一本书,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书是苏联的,讲的共青团这些青年人,保尔·柯察金如何去建设祖国的,记得保尔·柯察金遇到了童年的恋人叫冬妮娅。这时候再遇到他恋人的时候,保尔正在干活,浑身是泥,这冬妮娅穿着非常华贵的裘皮大衣,已经是富太太了,看到保尔就嫌弃,保尔也不喜欢她,他说句话,我们小时候特别好玩,都记得这话,“你浑身散发着资产阶级的臭气”,我们小时候就拿这句话开玩笑,对小朋友说,“你浑身散发着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臭气”,互相开玩笑,但是这句话我是记住了,当时我不知道为什么看那位女士我心里涌现出这句话,对不起,有点不恭敬,涌现出这句话来了。

我就觉得她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甚至是处于一种寄生的状态,但是她把这讲究的,好像很有学问,好像她对佛多么恭敬,好像她对佛法掌握得无比精妙,悟了真正的大道,这世界怎么来的,世界本源,人和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讲得无比精妙,但是她不做任何帮助别人的事,基本上都是在拿老公的钱在去享受各种香、各种器具、各种器皿,全是豪华东西,我觉得这除了对物质流通、促进经济繁荣稍有一点儿贡献,其实这钱其它地方也都花出去了,有点儿贡献之外,其它没什么贡献,所以我觉得这好像没有真正走在“道”的道路上,所以这种状态是不知“道”,其实她不了解“道”,却体现出一种知道“道”的状态,按照老子不客气的说法,这是“有病”,所以老子讲话很有意思,人家一点儿没客气,说这是“有病”的状态。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会见到这两种人,一种人在形式上讲得特别复杂,越讲越玄妙,另外一种人低头去做,所以我们所有人,包括我自己,我在讲《道德经》,我要警惕自己,我们要去做去,别讲得很高妙,自己不做任何善事,我觉得这是不行的。

所以老子下面讲“是以圣人之不病”,这圣人、悟道之人他没进入这种令人担忧的、有病的状态,为什么?“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以其”是因为,“病病”这两个字是以病为病,就是圣人知道那种状态,就是不知道非说自己知道的状态,这是“有病”,圣人因为知道这种状态,以这种状态为“有病”,认为他“有病”,所以圣人时时警惕自己,赶快去做事,尽量按“道”的原则去做,所以圣人他才“不病”,所以才没进入那种“有病”的状态。这话您看说的好玩,“是以圣人之不病”,圣人为什么不病呢?“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因为他知道那是“有病”的状态,圣人认为那是“有病”,圣人随时警惕自己,所以他才不会进入那种“有病”的状态。

老子这章讲了两个要点:

第一,我们明白“道”以后要去做,我们不要在外表的言语等等外表上显示出太多的不同,我们要通过做来慢慢去行道。千万警惕这种我不去按“道”做事,却整天显得像我悟道了一样,用高妙的语言来蛊惑大家,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所以老子讲的这两种状态,大家要警惕。

第二,我们随时要自省自己,因为我们容易喜欢自高自大,喜欢抬高位置,当我明白了某种理论以后,突然觉得自己了不起起来,我跟以前不同了,我跟你们大家不同了,这时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种“病”的状态,这是一种不正常状态,所以赶快放低自己,尽量去做去,慢慢在做中体会“道”,让大家感受到“道”,这是老子所提倡的。所以随时警惕自己,这是老子说的“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就是随时能知道这是一种病的状态,有清醒的意识,这是警醒的作用。

老子想得非常细,在这一章里边老子就讲出来,您悟了道以后,容易出现自高自大的毛病,容易觉得我是超然于众生之上,我比你们高一层,对不起,坏了,这佛家讲您着相了,您要忘记它,您着相就是老子讲的有病的重要,忘记它,尽量低头去做去,忘记任何名相,忘记任何回报,这种才是“尚”的状态,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所以老子在这儿给我们打了一针警醒的针,我们每个人都容易有这种毛病。我讲《道德经》有时候讲着讲着也觉得这么高妙的理论,别的学者不会,对不起,我也“有病”了,我只是简单地讲,但是认真地做没做?这是我对自己要衡量的,要考核的。

各位亲爱的朋友,我们听完《道德经》以后,老子给我们警示了,我们反省自己,马上认真去做事,在做事里边体现“道”的原则,这是我们需要做的。

亲爱的朋友,今天我们《道德经》就聊到这儿,明天这一时间我们接着聊,我们要聊到第七十四章了,所以《道德经》后边越剩越少,这么几章了,我们一点儿点儿来讲,希望大家多多体会,感恩大家的收听,坚持一年多了,不容易的,所以非常感恩大家,我们明天不见不散!

(0)

相关推荐

  • 李老子实乃天下之至狂

    原本并不想写文章,但碰到一位颇有意思之人,因此夜晚时分忽然想写篇短文. 这位仁兄对老子道德经倒背如流,他说:老子是上下五千年来最虚怀若谷之人,最低下谦和之人... 仁兄搞错了,实际上李老子乃天下之至狂 ...

  • 诵读《道德经》第二章:圣人悟道的秘密

    诵读《道德经》第二章:圣人悟道的秘密

  • “匠人精神”就是这种贯注全部的精力,去完成一项工作的状态

    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前两天讲的是"天之道",老子的"天之道"只讲很少部分,因为他也认为这部分比较玄妙,我们没法探求得太深,所以就给大家点到为 ...

  • 胡说《老子》52 —— 明道之用

    原创 胡涂医 胡涂医 8月24日 胡说老子52-明道之用.m4a00:0004:02 天下有道之士,转身即是,每个当下都是无法之法.时间.空间,对于他们形同虚设.老子接着透露了一把神奇事儿:      ...

  • 人以沉香供佛、燎帝求福,此皆烧牛肉也,何福之得哉?

    岭外俗皆恬杀牛,而海南为甚.客自高化载牛渡海,百尾一舟,遇风不顺,渴饥相倚以死者无数.牛登舟皆哀鸣出涕,既至海南,耕者与屠者常相半.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死者不复云,幸而不死,即归德于 ...

  •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知不知上,有两解. 知,然后放下自己的知见,如实地审视问题,这是一解.这和"揣着明白装糊涂&qu ...

  • 《道德经》和《庄子》同为道家源流,圣人悟道的三大不同之处

    曾经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对于<老子>和<庄子>的先后顺序,存在着学术界的争论. 国学大家梁启超先生,认为庄子应该先于老子,在上世纪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道德经>后 ...

  • 高恒解《老子》之七十一

    高恒解<老子>之七十一 71.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道的,这是高明的:不知道自己应该知道的,和生病是一样的.圣人(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冲动时的举动,人们称之为勇敢.这种勇敢举动的结果,是勇敢者身死命丧.所以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冲动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贸然行动,这是勇于不敢.古人常 ...

  • 阴魂不散●第七十三章 意外脱逃

    (朗读者:自洽) 韩冰匆匆奔到医院的后门,上了吴明的车. 吴明的车没有熄火,等她上了车,吴明就驾着车汇入路上的车流中. 韩冰惊惧地问:"去哪儿?" 吴明凝眉对韩冰说:"你 ...

  • 刀神传说第七十三章梁秀篇(3)

    [作者:高依弟] 刘零侃侃道:"司空摘月偷东西有个习惯:先赌后偷.两年前,我在王屋山松台遇到司空摘月,与他赌了一场,结果内裤被偷,还输了五十两.我是个无聊之人,刀神李流水不会这么无聊吧?&q ...

  • 道德经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

    老子在这一章节来,继续讲不,不变成了不不,不不变成了不,阴阳转换. 先贴下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 ...

  • 《道德经》七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这是老子的申命篇之二.此 ...

  • 仇家易躲,暗恋难防 第七十三章

    文字丨蔻蔻 图丨北堂文学舍 仇家易躲,暗恋难防 这句话我不想听第二次 73 江念站在树上垂眸望着树下的人. 红莲嘲讽一笑,"今天就算天王老爷来了耶救不了你们!" 说罢,一记鞭子甩过 ...

  • 《燕祈儿》第七十三章 爱别离

    第七十三章 爱别离 用刚刚烧开的雪水倒入晶莹的玉质茶具,冷水寒的动作缓慢而优雅,袅袅热气中,他修长的手指犹如玉雕一般. 祈儿坐在矮几对面一边等着喝茶,一边对在一旁打下手的残雪说. "雪姐姐, ...

  • 第四百七十三章 现在我很幸福

    第四百七十三章 现在我很幸福 现在我很幸福(黄丽玲演唱) 远远就看到他们的身影,我和陈华过去的时候,我看到李素开始紧紧拉着无为的手,无为被她突来的举动吓到了,抬头一看才知道我和陈华正在靠近. 无为的脸 ...

  • 老子第七十三章中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如何理解?

    老子<道德经>中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跟我们常说的成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虽然只有一个近义字的差别,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老子<道德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