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图闻|吾国营造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
中国建筑,作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体系,渊远源深。根据考古学家发掘的殷代遗址,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就已基本形成。后虽历经各个朝代政治、经济、风俗的变迁乃至民族的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固有的营造布局模式与结构方法。
梁思成先生对此曾评价说,中国建筑“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
▲ 摄影/应召平
中国传统建筑有何特征?
梁思成在其著作中就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概括出如下几点:
其一,“尽木材应用之能事”
——以木材为主要构材
与世界他系建筑多采用石料垒砌不同,中国始终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因此中国建筑是木造结构的直接表现。
中国木构因历代的演变,形成了遵古的艺术。“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①。唐宋少数留存至今的建筑,其在结构上的造诣之精,是累积千余年的工程经验所产生的最高美术风格。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始建于唐,后经辽统和二年(984年)重建。其木结构技巧及建筑艺术成就被誉为中国古建筑之典范,它结合柱、梁及斗拱铺作,造出一座内部呈空筒状的楼阁,用以容纳高大的立像。
其二,“墙倒屋不塌”
——采用“构架制”结构
关于中国传统建筑,我国民间有着“墙倒屋不塌”的俗语。建筑物上部的一切负荷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柱和梁枋,而墙壁并不负重——这种结构原则被称为“构架制”,即,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构成一“间”。
墙壁则如“帷幕”一般,仅用于隔断内外、划分空间,因此其上门窗的位置极为自由。从全为墙壁,到全部开窗,乃至完全无墙(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
梁思成指出,“欧洲建筑中,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而中国建筑在数千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
▲ 紫禁城角楼剖面图(李乾朗绘,选自《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其梁柱结构非常巧妙,所有屋顶重量都通过斗栱与梁枋传递到二十根柱子上,而室内不出现任何一根立柱,形成一个无柱的空间。四周不用高墙,只安置隔扇门窗,是一座将力学与美学结合无间的建筑杰作。
其三,承上启下之斗栱
——以“斗栱”为结构之关键
斗栱是中国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称重结构叫“栱”,栱与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栱”。
斗栱可将上部的荷载,如屋檐、露台、楼井、栏杆等,传递到立柱,以分散横梁和立柱衔接的地方横梁所受的集中剪力,使梁木不易折损;是大型建筑物所不可缺少的构件。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宋时,斗栱这种在高级建筑中使用最多的构件更是被工匠们作为建筑模数来使用。以“栱”的断面尺寸为一“材”,一座建筑的所有尺度均以此为准,这种方法被称为“材份制”。
至清代,改用“斗口制”,仍是基于斗栱之上,是以“平身科大斗”开口的大小为单位。斗栱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根据其结构的演变,可以鉴定建筑物的年代。
▲ 梁思成手稿《历代斗栱演变图》
其四,外部轮廓优美,迥异于他系
1,檐顶:“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至迟自殷代始,已极受注意,历代匠师不惮烦难,集中构造之努力于此。在《诗经》中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 下图:金山寺的屋檐,张坤摄影
依梁架层叠及“举折”②之法,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的应用,形成了屋顶坡面、脊端及檐边、转角各种曲线,柔和壮丽,是中国建筑物之冠冕。
①山西芮城永乐宫歇山顶;
②长江三峡张家庙盔顶;
③山西五台山龙泉寺十字脊歇山顶;
④上海龙华寺三重檐歇山顶;
⑤上海真如寺歇山顶屋坡;
⑥山西阳曲不二寺悬山顶;
⑦云南昆明圆通寺八角重檐攒尖顶;
⑧北京紫禁城御花园天圆地方形式屋顶;
⑨广东肇庆龙母庙八角楼攒尖顶;
⑩山西大同善化寺庑殿顶;
⑪山西阳曲不二寺悬山顶;
⑫紫禁城太和门歇山顶;
⑬福建泉州孔庙大成殿庑殿顶;
⑭云南丽江月楼三重檐顶。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
第一位:重檐庑殿顶。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
第二位:重檐歇山顶。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第三位:单檐庑殿顶。重要的建筑。
第四位:单檐歇山顶。重要的建筑。
第五位:悬山顶。民居、神橱、神库。
第六位:硬山顶。民居。
第七位:卷棚顶。民间建筑。
无等级:攒尖顶。亭台楼阁。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 屋顶样式图例
2,崇厚阶基之衬托:
与崇峻屋瓦互为呼应,“阶基”在中国建筑中也尤为重要。周秦西汉时尤甚,高台之风与游猎骑射并盛,至近世则渐趋扁平,仅成文弱衬托。不过宋辽以后,“台随檐出”、“须弥座”等仍是建筑外形显著特征。至明清时期,须弥座台基则成为宫殿及重要建筑的标准设计,不但施用于殿堂,连照壁、城墙也可见之。
▲ 紫禁城殿阶。
高等级建筑的台基在明清时出现了“散水螭首”,在勾阑之下凸起龙首,特别是在台基转角伸出巨大的龙头,雨水可自龙口内流泄而出。紫禁城三大殿上千只龙首雨时一起散水,气势磅礴,场面壮观。
3,屋身正面木质玲珑:
无论中国建筑物之外表如何魁伟,屋身正面仍为并立之木质楹柱与玲珑之窗户相间而成,鲜用墙壁。左右两面如为山墙,又少有开创辟门者。除箭楼仓廒等特殊建筑外,厚壁开辟窗洞的作法并不常见,与垒石建筑状貌大异。
▲ 雍和宫万福阁,建于清乾隆十五年。
其一、二楼皆设走马廊,朱红柱列疏密有致,搭配有多彩的梁枋雀替、与槅扇菱花窗。凌空飞廊位于万福阁二楼两翼,与左右较低之永康阁及延绥阁相连。(李乾朗绘,选自《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4,彩绘梁栋,不可逾矩:
中国建筑梁栋彩绘的装饰原则有严格规定。虽远在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就已甚为发达,但若有逾距者,诸侯大夫均引以为戒。待到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色调以蓝、绿、红三色为主,间以墨、白、黄。凡色之加深或减浅,用叠晕之法。
在建筑外部,彩画装饰均约束于檐影之下,斗栱横额及柱头部分;屋顶之琉璃瓦,则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故虽名为多色,但其大体重在有节制之点缀,气象庄严。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
▲ 山东聊城山峡会馆南配殿雕花梁头
5,须“合院落而观之”:
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属建筑物,联络周绕,如配厢、夹室、廊庑、周屋、山门、前殿、围墙、角楼等等,成为庭院的组织。除佛塔以外,单座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望其形状的。与欧洲建筑物不同,“中国建筑物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合观之。”③
▲ 青海瞿云寺俯瞰图。该寺建于明初洪武年间。(李乾朗绘,选自《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6,平面布局:绝对对称与绝对自由
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的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对称之布局。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用与礼仪之庄严场合。公者如朝会大典,私者如婚丧喜庆。
▲ 福建泉州开元寺俯瞰图。其东西石塔建于南宋,大殿重建于明代。(李乾朗绘,选自《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反之,如悠游闲处之庭园建筑,则常一反对称之隆重,变化自由而随意。部署取高低曲折之趣,间以池沼花木,如入诗画之境。
▲ 江苏拙政园俯瞰图。该园建于明武宗正德年间。(李乾朗绘,选自《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这两种传统的平面部署,在不觉之中,蕴含着中国的精神文化的各面,至为深刻。
中国建筑的“文法”
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斗栱、框架?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二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用法式,梁思成先生称其为中国建筑的“文法”④。
而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栏杆槅扇、斗栱垂脊、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
这些“词汇”和“文法”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产物,从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累积的经验中提炼而出,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受到承认。我国宋代的《木经》、《营造法式》,明代的《鲁班营造正式》、清代的《工程作法》和现代的《营造法原》都是对这些营造技艺阶段性、地域性或专业性的记录和总结。
《营造法式》与“材份制”
宋代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中国传统木架结构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该书共三十四卷,包含了壕寨制度、石作制度、大木作制度、小木作制度、瓦作制度和彩画作制度等多种样式制度;以及估工算料等方法;更附以壕寨、石作、大木、小木、彩画、雕作等图样。而这正是一套包括了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模数制”。
所谓“材分制”,就是将房屋的长、宽、高,各种构件的截面大小、艺术加工等,均以“份”数定出标准。
工匠们以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材的高宽比为3∶2。
份是材高的1/15,材宽的1/10。
材不是绝对单位,而是比例单位。只有确定了材的等级,材的尺寸才是具体的。
而“模数制”,就是为了实现设计的标准化而制定的一套基本规则。可使不同的建筑物及各分部之间的尺寸统一协调,使之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以加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造价。《城记》作者王军认为,梁思成先生所说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所指更多即是古代的建筑模数制。
根据对现存古代建筑的实测得知,建于公元782年和857年的唐代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已经应用了材份制。即,至迟在初唐时期(7世纪初)材份制就已经形成了。
▲ 《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图样,用椽之制、造檐之制,下附尺寸及材份制表。
“以材为祖,材有八等”
“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营造法式》按不同强度,将“材”规定了八等(八种实际尺寸),以供不同性质、规模的建筑选用。殿堂要求最高,厅堂、余屋(即一般房屋,如库、官府廊屋、亭榭、营房)依次降低。
▲ 《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图样,规定了材份之八等。
“材份制”标准规范非常细致严密,同时还用份数规定了允许伸缩的幅度,以便使用的灵活性。
这种多等级模数制使用时有很多优越性,对于领导设计与施工的都料匠来说,可以根据用材等第准确地把握建筑群中每幢建筑的尺度;而对于工匠来说,则免去了对于繁多尺寸的记忆,这在当时依靠口耳相传的技术条件下,是非常理想的。
在当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条件下,材份制无愧为一种完美的模数制。
中国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
第一、抬梁式构架:
▲ 抬梁式建筑结构示意图
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普遍的木构架形式。它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梁,层层叠落至屋脊,各个梁头上再架檩,以承托屋椽的形式。
抬梁式结构复杂,要求加工细致,但结实牢固,经久耐用,且室内少柱甚至无柱,内部空间大,还能产生恢宏的气势,又可作出美观的造型。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被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也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缺点是耗材较大。
▲ 婺源汪口俞氏宗祠仁本堂七架梁梁枋
该祠建于清代,布局严谨,有一百多组工艺精巧的木雕图案,梁枋底部大量装饰有以卷草纹为主的花替。
▲ 故宫太和殿剖面图,该殿即为抬梁式结构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就已有雏形。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
▲ 东汉庭院画像砖
1,殿堂型结构:
全部结构按水平方向分为柱额、铺作(即斗栱)、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自下至上逐层安装,叠垒而成。较之厅堂型,其最显著特点为内外柱同高。
▲ 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建筑示意图。
佛光寺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其为殿堂型结构的代表性建筑,也是留存至今的唐代官式建筑的唯一样本。
2,厅堂型结构:
用横向的垂直屋架。每个屋架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每两个屋架间用椽、襻间等连接成间。
▲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结构图。(李乾朗绘,选自《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南禅寺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座唐武宗灭佛前留存下来的佛寺。曾于大唐建中三年(782年)重修,但由于史料有限,究竟创建于何时,不得而知。
殿身为一圈柱构成,共用十二根柱子,与土胚墙结合为一体,殿内为无柱空间。其结构属宋法式之“厅堂造”。
3,簇角梁结构:
在《营造法式》中,还提到了簇角梁结构:用于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的建筑,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第二、穿斗式构架:
▲ 穿斗式建筑结构示意图
除抬梁式之外,在长江流域和东南、西南地区,更习惯采用穿斗式构架。
其特点是柱子较细、密,每根柱子上顶一根檩条,柱与柱之间用木串接,连成一个整体。这种形式的木结构建筑的特点是:室内分割空间受到限制,但用料较小。
▲ 四川佛宝古镇建筑
▲闽东民居结构图。(李乾朗绘,选自《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从外观我们只能看到高大的屋顶披檐与山墙,但其内部却颇为复杂。当地工匠设计出一种能在室内晾谷并储存收成的特殊民居,它是在顺应地理气候条件下创造出满足居民生活机能的鲜明实例,也是一种具有高度技巧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空间组织复杂。
斗榫合缝,木里看花
▲ 浙江东阳水阁庄叶宅廊前斗栱垂花
如果说透视那些宏观的建筑布局与样式就能了解古人的生存状态,那么,聚焦这些建筑局部的雕刻便可以近距离体味古人的内心世界。
1,梁架雕刻
作为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骨架形式,暴露在外的梁架自然成为雕刻或彩绘的载体,包括梁托、瓜柱、坨墩、藻井、天花等构件。
▲ 福建漳州龙海角美镇的慈济宫
▲ 故宫养心殿藻井。藻井顶心雕刻祥云盘龙。盘龙身体蜿蜒,龙头倒悬,口衔宝珠,自天而降。饰以金箔,金碧辉煌。
2,檐下雕刻
传统建筑檐下构件部分,是体现木雕技艺的突出部位。其中斗栱、额坊以及雀替等构件,在建筑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花板、挂落、垂花、花牙子、栏杆、匾联等构件则以装饰性为主。
▲ 浙江义乌上溪市黄山八面厅,清嘉庆年间所建,左右抱头梁上下的和合二仙大雀替、挑檐大雀替和门枋下的龙门大雀替,雕刻极其精美。
▲ 安徽绩溪周氏宗祠门楼雕花额枋一角。
3,门窗雕刻
门和窗是建筑中的小木作,是传统建筑室内外空间相分相连的中介。门窗木雕是人的视线较多关注的部位,在展示艺术风格、造型特征和雕刻技巧的同时,门窗的类别、样式、结构等也体现了建筑木构件的灵活多样。
▲ 江苏苏州耦园还砚斋木雕隔扇门,隔心套方棂,四周瓜瓞绵绵吉祥纹样,绦环板为博古纹,裙板为万寿绵延棂格。整体高贵典雅,有浙江雕工精致的特点。
▲ 广西恭城孔庙大殿镂空雕隔扇门,劲挺秀气。
4,建筑彩绘:
值得一提的是,与建筑砖雕、石雕不同,建筑木雕在注重雕刻技艺的同时,还注重雕刻表面的彩绘装饰,除了木质本色外,彩绘装饰使建筑木雕更为富丽堂皇,艺术语言更为丰富多变,地域风格也更突出。
▲ 山西五台山寺庙挂落
作为延续了数千年的独立的建筑体系,中国建筑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遗产。
梁思成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 1933年,梁思成在测绘善化寺普贤阁斗拱后尾时留影。
他曾感慨,一个东方古国,“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这段话,当为今鉴。
▲ 《古宅里的春天》,吴爱兰 摄
文内注释:
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②举折:或称举架、提栈,是汉族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推算屋面坡度,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有利于减小屋面风雪荷载。
③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④这一说法取自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文字资料: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 著,三联书店
《中国古代建筑:木雕》,张道一、唐家路 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
《雕梁画栋》,楼庆西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