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联选萃:安逸(上)
从“安逸”这两个字的造字本义上讲,“安”是个会意字——上面“宝盖”指房子,下面是个“女”。女子呆在家里,感觉很“安”,因为家是最安全的地方嘛;也有人讲,男人娶了老婆,家里有了女人,心也就安了。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吧。本讲“安逸”中的“安”,大约可指内心的宁静。
那“安逸”中的“逸”呢?也是一个会意字——“辶”原本是两只脚,指人在走路;走路干啥呢?追赶兔子。狩猎是先民们生存所需,而兔子总是跑得太快了,人往往抓不上。所以“逸”最初指“逃跑”,如“逃逸”。“安逸”中的“逸”,用的是引申义,大约是指从有形无形的约束中逃出来了,自由自在。
《菜根谭》里有句话说得好: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大家看,“定云止水”可以看作“安”,“鸢飞鱼跃”可以看作“逸”。整体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安逸”的一种注解。
“安逸”这个看似文雅的书面语,也是四川方言中的口头禅——你要去四川,会经常听见当地人讲——“好安逸噢!”
下面先看看有关文艺家居之安逸。
第一副是近代文人林琴南(1852-1924)先生的:
句为偶拈无次第,梦常半记不分明。
作诗吧——凭感觉,看心情,迸出一句算一句,前前后后,没啥关系;做梦吧——童年乐,当下事,闪来一幕是一幕,纷纷乱乱,甚记不住。
这就是文人酒足饭饱后的安逸。
提到林琴南先生了,顺便讲个小故事:
林先生也是秀才、举人一路走来的科举正途出身,无奈命运不济,迟迟中不了进士。当时西风东渐,不懂外文的林先生就靠着别人的讲解,用优雅的古文翻译法文名著《茶花女》。不料一时令洛阳纸贵,林公也因此声名鹊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连译多部外国名著,遂以一位不懂外文的前清遗老,成为上世纪早期的“译界之王”。
接着看一副陈鸿寿(1768-1822)先生的:
琴言清若水,诗梦暖于春。
琴言叮叮,有似流水。诗梦暖暖,恍如春风。坐拥古琴,卧得佳梦,有此安逸,何须浮名?
下面是林则徐(1785-1850)先生的两副,一副是:
一榻梦生琴上月,百花香入案头诗。
有梦、有琴、有月,有花、有案、有诗。这就是俺的精神家园。富贵不益其乐,贫贱也难夺其趣。
另一副是:
静坐读书各得半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
安逸的前提是清闲,清闲的前提是寡欲。若是换做某些人,这一副则可能成了——烧酒麻将各得半日,清风明月不值一钱。
接下来看状元宰相张之万(1811-1897)先生的一副:
有琴悦心有书悦目,如月之曙如气之春。
这个也是在说安逸,可气魄大得很。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状元眼界高于天呀(哎,哥们,小声点,这让皇上听见了还了得!)。
接着看钱坫(1744-1806)先生一副: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英词妙墨好古多闻。
大家看,人家钱先生这词整得——花团锦簇,好事扎堆。真可谓“四美俱,四难并”呀。这副送人真不赖,谁不喜欢这样的风辞雅句呢?
下面是清代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1872-1944)先生的:
一家喜气如春酿,小筑幽栖与拙宜。
一家人和谐快乐,自在安详,就像春天酿制的美酒一样甘美醇香;房子不大,院子不宽,但环境幽雅,尘事不扰,对于我这样不善于与世周旋的人,也是很不错的嘛。
关于春酿,这里提供一点小常识:
为什么春天酿的酒品质要好呢?从原理上讲,酿酒是微生物发酵的一系列过程。要酿制上等好酒,就要创造微生物活动的最佳环境。
具体说来,首先是优质原料,比如上等粮食、精制酒曲、纯净水源等等,这些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其次是温度,温度的高低影响着微生物生长发育和酶促反应。夏天温度过高,微生物繁殖过快,酿的酒容易变酸。秋冬季节温度相对低,发酵不完全,需进行加温处理。所以,人们一般都会选择春季酿酒,酿出来的酒自然也非常醇香。
——摘自《百家号-超级吃货部落》
文艺家居的最后一副,是曾国藩(1811-1872)先生的手笔:
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
这副是曾国藩老爹竹亭公撰的文。人家生养了两个官至督抚的儿子,这“安逸”的资本可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现在独生子女不少,又多住公寓楼,这一副也不妨改一改:
有子孙无田地家风半忙半闲但以德言承祖训
无官做有话说世事能吐能灌且将艰巨付他人
接下来看看有关花鸟虫鱼之安逸。
先看林语堂(1895-1976)先生的一副:
听鸟说甚,问花笑谁。
林先生像苏东坡一样,眼见得天下没一个不是好人,当然,也觉得天下没一处不是好景。即使闲对花鸟,也能自得其乐。这份安逸,我与林公、坡公心有戚戚焉。
接着看当代画家孙奇峰先生的一副(仿陈鸿寿风格):
竹静堪居鹤,荷香可醉鱼。
“竹静”是不是“堪居鹤”?这可能需要试验一下才会有结果。但“荷香”是不是“可醉鱼”,这个就得靠诗人的想象力去创造了。如果你非要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那我也只能耸耸肩了。
还有类似的一副流传很广,也更符合大众的情趣——
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因为古人心目中的鹤,乃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鹤”。有诗为证:
昔人已成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接下来是一副集字的,集的是北宋大家米芾(1051-1107)的字:
水清石出鱼可数,竹密花深鸟自鸣。
细细把玩,这也是“静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竹密花深”、“水清石出”,“静云止水”之“静”也;“鸟自鸣”、“鱼可数”,“鸢飞鱼跃”之“动”也。
下面再看一副左宗棠(1812-1885)先生的:
昼长梁燕从容语,风定瓶花自在香。
此联写得极幽静,能察觉出作者心境也是极安逸的。
接着看王文治(1730-1802)探花这一副:
瘦影在窗梅得月,凉云满地竹笼烟。
不仅也极幽静,而且还能让人好似感觉到——云烟足下起、飘飘直欲仙~~~
接着再看梁山舟(1723-1815)学士的一副:
漫扫白云看鸟迹,闲寻坠叶认虫书。
这一联中,上联说漫,下联说闲,都是无所事事,优哉游哉。于百般无聊中得十分有聊,乃是文人骚客的真本事呀。
北宋名相王安石(1021-1086)有两句诗,和上述梁学士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菜根谭》有句话说得好:
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
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
王荆公大半生忧国忧民、泽被天下,这个“坐久”、“归迟”,也算是放于收摄之后,鼓畅天机吧。
最后来看何绍基(1799-1873)先生一副:
近水方知鸥性懒,抚松常觉鹤情闲。
这个在“闲”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懒”。这份安逸,不知几人可领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