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临床新用

小建中汤

方剂组成:桂枝6克、白芍15克、炙甘草9克、生姜12克、大枣4枚饴糖25克。

来源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用于治疗虚劳所致的腹痛、心悸而烦等证,临床实践证明本方对偏于虚寒的脾胃病证有较高的疗效,在本方基础上加减,衍化成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而前胡建中汤则为唐代孙思邈所集。

性能效用:本方属温中祛寒剂或补虚散寒剂,药性甘温与辛温相结合,能温养脾胃,止虚寒腹痛。前人称此作用为“温建中脏”(按:中脏即脾胃),故名建中。凡血气虚弱而致脾胃虚寒从而引起腹痛,或心气不足从而引起心悸、虚烦者,都可用本方治疗,通过温养中脏、补益心气而收效。

方义分析:本方针对虚寒而设,前人认为“寒胜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本方所用药物多为甘温和辛温之品,符合“寒者热之”的原则。桂枝辛甘温,通血脉,治心腹痛,生姜辛温健脾胃,治腹胁胀痛,饴糖甘微温,健脾胃,补虚乏,以上三者均为本方主药,白芍苦平微寒,散结止痛,且能牵制姜、桂之辛热,故白芍在本方中亦甚重要,甘草和中,大枣益气,属佐药。

明代成无己认为建中汤以饴糖为主药,芍药微寒为佐药,而清代张隐庵则认为芍药苦以走血止痛为主药,饴糖甘以守中为佐药。两者均有其理由。

实际上,正如前段所述,饴糖和芍药在本方中均属重要,从方剂组成来看,本方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芍药用量加倍,既是为了协调桂枝的作用,更是为了突出其散结止痛的效能,而饴糖加后,全方甘温益气之性大大加强,更适合虚寒者用。

药理作用:本方有滋养、强壮、健胃的作用。本方加黄芪在动物实验中证实有促进胃溃疡愈合的作用。

临床应用张仲景介绍的小建中汤治证有下列几条:(1)腹中急痛,阳脉涩、阴脉弦(《伤寒论・太阳脉证篇》);(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伤寒论・太阳证篇》);(3)男子黄疸、小便自利(《金匮・黄疸病脉证篇》),(4)妇人腹中痛(《金匮·妇人杂病脉证篇》)。

现亦有用于治疗见证脾胃虚寒的十二指肠溃疡病、慢性肝炎、眩晕、神经衰弱(尤其胃肠神经官能症)、贫血、妇女虚劳腹痛,也可用于阳虚发热等杂证。应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虚寒腹痛,喜得温按,食欲不振、头晕、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脉沉弦涩滞;或心悸、心烦、失眠、乏力。

1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

适宜于脾胃虚塞型患者,证见空腹胃疼,食后缓解,伴有泛酸或泛吐清水,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宜温胃健脾,可用小建中汤加黄芪为基本方。寒重呕甚者加吴茱萸;因食生冷而复发者重用桂枝,或加乌药,湿疾重者加半夏、陈皮,气滞痞满者加积壳、木香;胃口差者加党参、鸡内金。

病案举例:

黄×,男,50岁,公司工程师。上腹痛半年,西医诊断为胃溃疡病,就诊时诉腹痛半年不减,胃口差,不敢食硬饭,大便时溏,小便时清时黄,常觉头眩、疲倦、腹满胸闷、肢冷,偶有麻痹。见其面及唇有轻度暗瘀色,舌白,弦微紧,迟脉较沉,辦证属中医之脾肾虚,血少气弱,内伏瘀湿,血脉流通不利之虚寒症。

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挂枝12克、党参25克、白芍15克、黄茋20克、甘草6克、生姜12克、大枣20克、当归15克、鸡内金12克、沉香6克、云苓15克、生龙骨20克、麦芽糖20克;水煎服,1日1剂。服药3剂后腹痛减轻,胃口增加,精神好转,以后反复用建中汤随症加减服药2个月左右,症状消失,后经西医检查,溃疡亦已愈。

2

虚性眩晕

适宜于脾胃虚寒的神经衰弱、高血压病、贫血等所致的眩晕。前人的经验曾说:“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小建中汤能暖胃补脾,温中补虚,通过改变体质,矫正体虚而治疗眩晕。属神经衰而兼有肾阳虚者,酌加补肾药;属高血压病兼见阳气虚弱者,可加人参、白术、黄芪等;属贫血而见气血两亏者,可用小建中汤与归脾汤合用。

病案举例:

邓××,女,50岁,部门会计;因经常头晕眼花、四肢麻木而来诊。初诊时需人扶持才能步入诊室,消瘦,面色暗灰,眼青唇白,神疲寡言,说话极乏力,诉常有眩晕,坐时亦需人扶持,否则易倾倒,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微黄,舌苔薄白,脉沉迟;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现按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气血俱亏之证。

方用小建中汤加减:桂枝6克、白芍15克、党参15克、炙甘草9克、生姜12克、大枣4枚、饴糖25克;水煎服,1日1剂。同时配吉林人参20克炖服。6剂后病情大有好转,头晕减少,食欲增加,体力增强,以后续用小症中汤加减,40天后症状基本消失。

3

慢性肝炎

适用于脾胃虚寒的慢性传染性肝炎。肝病而用温法,多因寒邪郁结肝脏,出现手足冷,指甲青白,胁下及腹中绞痛,大便稀薄,舌淡脉细。此时可用小建中汤加减以温中补虚,散结止痛,对这些久病体虚的慢性肝炎患者,亦可加肉桂,并酌加甘温补益药。

病案举例:

刘××,男,45岁,某单位工人。一年多来因慢性肝炎住院治疗未愈。就诊时诉右胁疼痛、疲乏、眩晕、心烦、心悸、肢冷,尿黄,大便稀溏,检查肝大,肝功能不正常,足踝有水肿,苔白脉弱。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且有水湿,肾阳亦衰,血气皆弱。

方用辛温补肝健脾之小建中汤加减:肉桂6克、党参15克、生姜12克、大枣15克、白芍12克、白术12克、龙骨25克、黄芪15克、沉香6克、熟枣仁15克、云苓15克、麦芽糖15克(冲服)、炙甘草9克,水煎服,1日1剂。6剂后症状好转,以后用小建中汤随证加减2月余,症状消失,各项检查正常。

4

由建中汤化裁的著名方剂:

一、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小建中汤加黄芪,加强补虚益气作用,治证除与建中汤相同(表现更虚寒者)外,亦治表虚自汗,现代亦有用于治疗虚寒型的胃十二指肠溃疡。

二、当归建中汤(《金匮要略》):小建中汤加当归,加强补血养血作用,治妇女产后虚弱、腹中刺痛不止,或小腹拘急痛牵涉至腰背,不欲饮食,可于产后1月内服4、5剂,益气补活血效果佳。

三、前胡建中汤(《千金要方》):小建中汤加前胡、黄芪、党参、当归、茯苓、半夏,治虚劳寒热呕逆、下焦虚热,小便赤痛,关节肌肉痛等。

(0)

相关推荐

  • 方剂学温中祛寒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理中丸 <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朮干姜. [组成]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g)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 ...

  • 秦伯未:黄芪建中汤治疗溃疡病经验

    溃疡病的疼痛多属于胃痛中虚寒一类 胃痛的原因很多,分寒痛.热痛.气痛.瘀痛.食痛.虚痛等,各有特殊表现.暴痛属实,久痛属虚:拒按属实,喜按属虚:恶食属实,能食属虚:喜冷属热,喜温属寒等.胃及十二指肠溃 ...

  • 中医经方 ▎小建中汤临床新用

    中医经方 ▎小建中汤临床新用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2015-08-18 组成:白芍18g,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4枚,饴糖30g.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虚劳里急.腹中时痛, ...

  • 宋柏杉老师直击临床讲金匮6经方临床新用

    宋柏杉,1991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自幼随父学医,对<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医学衷中参西录>.<温 ...

  • 骨碎补的临床新用

        中医理论与实践     骨碎补的临床新用 作者 周天寒 骨碎补又名毛姜.猴姜.爬岩姜,为水龙骨科柳蕨属多年生附生蕨类植物榭蕨的根茎.过去临床多取其补肾.续伤之功效,主要用于肾虚阳浮牙痛及牙齿松 ...

  • 附子汤临床新用解析

    附子汤出处 汉·张仲景<伤寒论>. 功效 温经镇痛,驱除寒湿. 方药组成 附子2枚(炮,去皮,破8片),茯苓3两,人参2两,白术4两,芍药3两. 服法与禁忌 上药5味,以水8 L,煮取3 ...

  • ​下瘀血汤临床新用

    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岐黄国医在国学中具有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地位,乃国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华夏儿女的智慧,在上下五千年的进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各个时 ...

  • 【一周一方】竹叶石膏汤临床新用

    作者:张保国,刘庆芳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差后劳复证篇,由竹叶.石膏.麦冬.人参.炙甘草.半夏.粳米组成.具有清热和胃.益气生津的功能.传统用于伤寒虽愈,但有 ...

  • 京万红临床新用治疗毛囊炎、带状疱疹、老年性阴道炎、脚癣、肛裂、结肠炎、痤疮、褥疮、鼻前庭炎、

    京万红临床新用三则 京万红(软膏)由地榆.栀子.大黄.乳香.没药.当归.冰片等中药组成.主要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等功效.京万红被认为是治烧烫伤的专用药,不过经临床应用发现,京万红对毛囊炎.带 ...

  • 单方一味,气死名医——25种单味中药临床新用

    ( 首创中医网诊开方技术与教学平台,头条号同名:"哲医论坛") ● 前言:"单方一味,气死名医",单味中药因具有简.便.廉.验的优点而深受医患的欢迎和重视.本文 ...

  • 云南白药临床新用(中医治疗)

    云南白药是我国传统治疗跌打损伤,祛瘀止血的良药,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祛腐生肌之功效.临床中发现外用云南白药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能取得较好疗效: 1.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取云南白药1g与75%酒精调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