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都是那些变坏了的孩子,让他们见鬼去吧!”
“大人都是那些变坏了的孩子,让他们见鬼去吧!”
文/陆生作
读书有机缘。
自从开了公众号,得了不少预料外的讯息。
2016年末,与一位对写作颇有心得的老师聊天。这位老师说:“就我自己,高中被老师的议论文套路搞晕了,很久不会写文章,直到上了研究生,才觉得自己开窍了。对目前小学生而言,套路是应试的保险,不能高分,至少能拿个基本分。也因此,这些孩子上了大学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写文章了。曾买了本书《越读馆的创意写作之旅》,里面的老师文字功底颇佳。发现来自杭州一个叫越读馆的语文培训机构,想必这机构是做得不错的。”又说:“说真的,您这套自成一家的写作法迟早会引起侧目,只不过目前未推广而已。比起郭初阳他们,更喜欢您的。”——我是单干户,听了挺开心,也记下了这个书名。某日想起,就在孔夫子上网购了一本。然后就放在书架上积灰尘。
买书。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灰尘,也要个落脚的地方,比如,帮它们买几本书。
今日与一位家长聊到某学堂,其公开展示的学生作文特别好,比如三年级学生能写出这样的句子:“我正为这只蜗牛的短视和盲目好笑。”有这般写作水平的三四年级小学生,我做了十几年作文刊编辑,极少见到。确实有孩子在写作上得了老天爷的赏赐,但绝大多数“好作文”是拔苗助长出来的,孩子的署名只是挂名而已。忽的我想到了《越读馆的创意写作之旅》,找出来,擦去灰尘,忙里偷闲读了一个多小时。
读书要做笔记,我在一些句子上画了红线,还随手添了半斤字句。
●P1你是思想的大象,行动的蚂蚁。(你是思想的飞鸟,行动的树懒。)
●P2美国儿童文学大师苏斯博士说:大人都是那些变坏了的孩子,让他们见鬼去吧!
●自然世界的植被多样性,他们各有特点,形态不同地分享阳光和土壤。
●P3你以为是自己在运用语言,其实是语言在驱使你。(是稻谷征服了人类,还是人类征服了稻谷?)
●P19从孩子的眼光来审视这个问题。
●一次突破自我的写作。
●教师和父母都需要写作。
●角度的改变,看见与过去全然不同的风景。
●P71弗罗斯特与我,因这六行文字的纽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感官重合。
●P72周作人说:“生活里没有那么多的大悲剧大喜剧,就是有,也是夸张作态。我们所要知道的,不过是平常人的平常事,有如邻人吃晚饭,我们经过时看看那菜式,倒是有兴味的。”
●存活派。(最难的是活下去,完成他的作品。——海明威)
●P102什么是细微派?着眼微物,信笔写来,没有寓意,没有教训,没有主题,有的只是自斟自酌式的独白。(库尔特·冯内古特谈论小说的一段话:“书中文章相互之间不需要有什么联系,但作者必须精心的选择,使它们放在一起读起来能产生一种美丽的、惊人的、深刻的生活形象。小说不需要开端、中心、结尾、情节、道德、寓意、效果。)
●P130寻求某种特别尖锐的感觉,捕捉并放大它,倾听它的回声。
●P131在这五分钟里,他又重新度过了自己童年的五年零七月。(睹物思人。痕迹。)
●P153读万卷书就是临摹。行万里路就是写生。(读书临帖。)
●P250捕捉世间百态的放大镜,探测微观情绪的扫描仪。
●P267包藏着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秘而不宣的既定意图。
●树木有赖于肥沃的土壤,树人有赖于良好的教材。(昨天恰好读了江弱水教授的《论小学语文:一惊一乍与一精一诈》。记了里边一句话:学艺不是光靠勤奋就能长进的,最要紧的是掌握正确的技巧,最需要的是高手的点拨与点化。——至于教材,我想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没法改变的,可做取舍,读书读它好的地方。当然,我之蜜糖,彼之砒霜,每个人对“好”的定义不一样。——没法改变的,仍然要去改变。做取舍,即改变。启蒙不是启动蒙人模式,而是去蒙昧,明事理。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茅卫东讲:未来就是现在的你我他,你我他现在如何,未来就将怎样。)
●P268洛克《教育漫话》就忠告父母们要将儿童视为理性生物,培养他们的德行、理智、体能、自我控制的能力,倡导一种符合人性的、开放而优雅的绅士教育。
●对于人世的唯一防备,就是彻底懂得世情。(洛克)
●P276看完了整部片子后,老师关掉了荧屏,教室里就这样安静着,甚至有些寂静,每个人都像是深深地泡在回忆中一样,醒不过来,也不想醒来。
就借这最后一句顺势收个尾吧。“就这样安静着”是一片空,是精神在享受,是读书得间的“间”,这样的时刻对人的精神来讲实在重要。
开头我就讲“读书有机缘”,我摘抄的这些句子,都是我阅读《越读馆的创意写作之旅》被触发到的点,定也是机缘。有些点,其实只是一个词语,比如“感官重合”,但我还是尽可能多摘了一点儿,保持片段的完整性。
整理这样一篇文字,也就只是记录而已,没什么深意。
哪怕“此中有深意”,此刻,也让他们见鬼去吧!
留白就很好。20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