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能否取代西方的现代化模式?

作者简介:赵穗生(Suisheng (Sam) Zhao),美籍华人政治学家,现任美国丹佛大学约瑟夫·科尔贝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中合作中心执行主任、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当代中国季刊》)创刊主编。其个人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民族主义、中国对外政策、东亚国际关系与亚洲地区主义等领域。

主页:https://www.du.edu/korbel/faculty/zhao.html

文献来源:Suisheng Zhao, “The China Model: can it replacethe Western model of moderniza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9, No.1(June 2010), pp.419-436.

近年来,在世界政治中呈现两种翻转景象,一者是自美国内部爆发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关于美式资本主义或者西方现代化模式是否衰落的讨论。另一者是当代中国成功地抵御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及其余波,并在自身崛起的同时逐渐地推动了世界秩序的重组。由此,对“中国模式”的讨论成了海内外学界乃至政界热门的话题。在此之前,我们曾推出过朱云汉教授的一篇文章编译(链接:“中国模式”的合法性从哪里来?)。然而形成中的“中国模式”有什么特点?中国领导人是如何维持经济成长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平衡的?“中国模式”的魅力和限制又在哪里?它能否取代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在发展中国家面前树立起一个典范?

编后记:

在编译完这篇论文之后,“政观”认为形成中的“中国模式”或者“中国道路”是不争的事实,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令国人自豪,但也面临着不小的问题与挑战。因此,我们对待“中国模式”,既要有自信,看到希望,同时也要谦虚谨慎。一方面,值得欣慰的是,国内学界开始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标榜的普遍价值更具根本性地解构,正如杨光斌教授点破所谓普世价值背后的理论基石是西方的基督教教义和“种族优越论”。同理,景跃进教授指出,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并非是均质的,它所标榜的普世主义本身就掺杂了自身的价值理念,因此,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并非是普遍价值。另一方面,“政观”也认为对“中国模式”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于挑战,不应当视而不见,否则从根本上将不利于国家发展。为此,景跃进教授提出了新的思索方向。在他看来,“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也并非是单纯与刻意地强调自身独特性,从根本上来说应当是对发展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与给出的特殊性解决方案作辩证统一回答。因此,如何更令人信服地阐述“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中国道路”,既有赖于中国己身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也有赖于中国比较政治学更学术化的理论建构。

参考文献:

杨光斌:《论世界政治体系——兼论自主性中国社会科学建构的起点》,《政治学研究》,2017年第1期。

景跃进:《中国政治学的方法论反思——问题意识与本土关怀》,《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