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辉答疑:夫妻离异之后,孩子抚养权归爸爸,近来妈妈探视孩子发现,孩子越来越敌视妈妈,甚至总是和妈妈对着干,这时候妈妈应该怎么办?

(图片源自网络)

荣辉给你答个疑

题在前面:“前方的道路不可预知,生命充满神秘莫测,不悲伤,不犹豫,不彷徨,但求理解。” 这么一看,突然发现罗翔也许不只是一个“法学家”,也极有可能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

——彭荣辉

问:夫妻离异之后,孩子抚养权归爸爸,近来妈妈探视孩子发现,孩子越来越敌视妈妈,甚至总是和妈妈对着干,这时候妈妈应该怎么办?

答:

这是一个让人揪心的问题。

对于离异的家庭来说,基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考虑,做父母的两个人,有几点必须达成共识:首先,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夫妻离异这件事对于孩子来说,伤害是不可逆的,尤其是原生家庭;其次,已经离异的夫妻双方,不论离异的原因是什么,始终须明确自己做父母的身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必须时刻保持一致,退一步,至少在孩子面前是这样;第三,离异夫妻双方,切不要在孩子面前相互诋毁,人为贬低彼此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第四,不论基于何种原因,不论孩子的抚养权归谁,另一方的探视权必须正常成全,以确保夫妻离异之后,孩子尽可能拥有完整的来自父母双方的爱。

然而,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都是各有各的不同。世上可有离异夫妻能够完美坚持如上四个共识呢?有。但是,少。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毋庸置疑,这是现实的遗憾和尴尬。

关于父亲和母亲各自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推荐一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字的作者是国际知名编剧、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所述,是作者本人的真实经历,完全纪实。具体内容网络上可以全文搜到,所以在此不再通篇引用 。只是,需要提醒的是,请注意最后作者本人总结性的文字: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段话很中肯。尽管有人以为这只是作者成长的个案,但如果有人有心调查、有心研究,相信一定会从诸多案例和数据中得出一个结论:这是真理。诚然,这世界不乏有单亲家庭也养育出健康优秀的孩子,但请记住,那一定只能是这个单亲爸爸或是单亲妈妈一人分设两种角色。是的,他既是爸爸,也是妈妈。或者,她既是妈妈,也是爸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爸爸妈妈”或是“妈妈爸爸”。乍看,不可思议,感觉这种情形之下做父亲或是做母亲的人像是人格分裂。但是,时机把握若能恰到好处,火候拿捏若能恰如其分,也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创举。

要不然,就是夫妻离异之后,原夫妻双方对于孩子的抚养,仍旧各司其职,在所有重要的时刻都不曾缺失。

问题是,如果离异之后,离异夫妻在教育思想和行为上有分歧怎么办呢?

第一,尝试多沟通。

这个有点难。否则,夫妻双方也极有可能不会走到离异这个局面。但是,即便难,也得努力。否则,孩子童年只有一次,错过就是永远。问题中的妈妈,不仅要努力与另一方沟通,还要与另一方的父母保持沟通。因为孩子真实的生活现状极有可能是,在原有家庭破裂之后,鉴于有抚养权的离异一方可能忙于工作或是其他而对孩子教育、照顾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将自己的老人留在身边以照顾孩子的日常饮食起居。总之,孩子之外的所有家庭成员,都在沟通之列。如果在教育理念上不能保持高度一致,那么,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孩子无所适从,问题多多。

沟通什么呢?关于孩子成长中的任何问题,都有必要沟通。当然,也不必过于焦灼,杞人忧天。重要的是,就每次探视孩子或是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保持及时有效的交流。尤其是此间自己的感受体会。相处中孩子令自己欣慰的地方,说出来与对方分享,以表示对另一方及其长辈日常投入的真诚感激。相处中孩子让自己担忧或是不堪的地方,也开诚布公坦露出来,让另一方知道孩子成长的真相,从而一起商量进一步引导或是改进的方法和策略。因为离异,也许彼此会有怨恨,但妈妈要保持冷静,并一定要不遗余力地保持“温和”,并且“坚定”。

第二,给孩子写信。

这个很容易操作。妈妈与离异另一方或是其家庭沟通也许难度很大,但至少可以用文字的方式来与孩子倾诉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个权利可以一直有。毕竟,这只是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事,无须提请他人协助。孩子小,如果还不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妈妈可以先书写,然后语音录制下来,再想法子传递到孩子那里去。文字的形式有什么好呢?相对严谨。写作可以培养一个准确的人。妈妈如果有心想和孩子说话,写写改改,最后定稿,相信一定提交过去都是精雕细琢之言,从而便于孩子明确自己的日常所长和不足,并进而确定未来的努力方向。此外,也便于保存(可以逐年结集印刷成册作为孩子生日纪念)。尽管夫妻离异给孩子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但因为有文字在,并且可以不断温习,孩子能够时常感受到来自母亲的温暖,从而弥补离异给孩子成长带来的不足,并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至于写啥,完全妈妈说了算。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日常所见,夜里所想,无一不可诉诸笔端。做妈妈的,当然可以借此机会来给孩子一些指点。但更重要的,也许是要借助文字让孩子感受到虽然父母离异,但妈妈一直就在其身边,不近不远。是的,你看到的,可以写。你听到的,可以写。你想到的,也可以写。你写这些,需要不厌其烦,需要有仪式感。是的,要重视这个仪式,每一次执笔,必须字斟句酌,努力让孩子看到之后,能够从中很容易就感觉到妈妈的关心、爱护和思念。至于妈妈所希翼的那些关于教育方面的事,妈妈需要讲究智慧,要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而无声。切不可教育的痕迹太重,引发孩子反感,看也不看,那就适得其反。是的,感情培养是第一步,然后才是小心翼翼地、极有策略地提一提相关成长方面的一点两点的事儿。

这事儿,不可操之过急。重在坚持,重在得有耐心。有可能,一天一封,两天一封。或者,三天五天一封。但再长,不要超过一星期一封。因为一旦拉开序幕,孩子便会滋生期待。所以,如果有可能,妈妈需要将这个形式确定下来:如果两周可以给孩子写一封信,就两周写一封信;如果时间与精力有限,一周才能写一封信给孩子,就确定一周给孩子写一封信。重要的是,一旦确定周期,没有特殊情况,就不要改变。

除此之外,妈妈能做的,便是多多读书,从一些教育原理类的书籍中汲取营养(推荐蒙氏教育系列),懂得如何做一个称职的母亲,了解孩子和生命成长的规律,懂得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如何尊重孩子和应该给予孩子成长怎样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妈妈要珍惜每一次正常探视的机会。并竭尽所能,提高每一次探视的质量。

也许妈妈会说,我很忙,有时可能会力有不逮。对此,我保留意见。谁都有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利。只是,对待孩子成长这件事,需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孩子已然面临原生家庭破裂的伤害,再不可另受打击。临了,用罗翔教授在他的文章《我想变成一只蚂蚁》中的一个句子做结语:

所谓声誉,最重要的是你最爱之人的评价,那些愿意和你建立真实关系之人的评价。如果他们给你打了一个大大的差评,那么你获得的无数赞誉也毫无意义。

不要说“忙”,忙即“心死”。

“纵使你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每次面对孩子,你作如此想,相信一切都会慢慢改变。

2021年8月11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