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不靠谱人群的顶尖工作方法

因为自己也写作的关系,我一直对艺术家们是如何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一方面我时常怀疑自己在写作方面天赋有限,想看看大师们的成长经历,是不是没天赋的,就趁早别吃这碗饭了?

另一方面,在影视和文学作品里,艺术大咖们要么被塑造成天子骄子,下笔成金,工作散漫无定式。

要么被塑造成吸毒成瘾、流连风月场所的登徒子,生活状态不着边际却充满诗意。

这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生活毫无规律可言的同时,还保持旺盛的输出呢?

毕竟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光是维系稳定的生活都要用尽全力了。

结果一水的的自传和采访看下来,完全颠覆我的认知。

原来大多数不平凡的艺术大师背后,都是普通得不能更普通的工作方法。

搞创作的人,因为不受企业的管理和制度约束,便没有大树可依附。他们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

也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可参照,他们必须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自己的生活准则和工作习惯,这些真相,甚至比在世界名企上班的高管对普通人而言更有借鉴意义。

因为说到底,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脱离了组织,你始终得靠自己而存在着。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37度2。

最出其不意的作品

来自最高等级的自律

“没有非凡的纪律却可以写一本极有价值的书,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加西亚马尔克斯

违背常规认识的第一点,是我们以为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大多天赋异禀,所以他们可以作息混乱,生活习惯散漫,任性妄为。

然而事实是上,他们的出色真正离不开的,是某方面或全方位的自律。

不知道有多少人读完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本小说贯穿7代人,主要出场人物至少20多个,从酝酿到出版花了10多年,称得上神作。

神作是靠什么完成的?

是非凡的想象力吗?有想象力的人不少,能真写成书出版还卖座的却不多。

实际上,写作是个体力活,尤其是长篇巨作,靠的是作家的高度自律。

村上春树曾说,写大部头小说就像救生训练一样,体力和艺术敏感性同样重要。

要把你无尽的创意和想象力以实体的形式呈现到纸张上,得靠“自律”来把你无边的脑洞一一驯服在想象力水族馆里。

这种自律,首先体现在严格执行工作作息上。

村上春树会在早晨4点起床,工作5-6个小时;下午去跑步10公里或游泳1.5公里,晚上9点就寝。他每天重复这种作息,从不改变。

海明威也是一个严于律己,约束力极强的人。每天清晨6点天一亮就站在读写板前,一直创作到中午才停笔,时间不会多也不会少。

还有后面提到的莫里康内,每天4点起床,健身,晨练,然后写作,集中火力输出,下午养花,休闲,娱乐,晚上10点半前就寝。

《芳华》的作者严歌苓更是说,她常年把自己想象成普通上班族一样自我考勤,自我约束。

反正都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行踪不定的风一般的男/女子。

其次体现在认真的健康管理上。

这又要谈到另一种关于艺术创作的误读:

灵感来源于痛苦,艺术家只有在身体和心灵遭受双重折磨的情况下,才能写出触及灵魂的作品。

艺术家们又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反驳,毕竟版税拿得再多,也得有命继续写才行。健康的体魄对艺术创作这种又耗体力又耗脑力的工作而言太重要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认为,要成一个好作家,你得在写作的每一个时刻都保持绝对的清醒,而且要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他反对有关写作的罗曼蒂克观念:写作的行为是一种牺牲,经济或情绪状态越糟糕,作品就越出彩。

村上春树也是网红养生达人,完全没有夜生活,坚定的极简主义者,也是一个极度自律的跑者。

再一次,这世界上最有理由放松和麻醉自己的人,却以比任何普罗大众都清醒、规律、慎重的生活方式存在着。

最被认为该靠天赋吃饭的人,用自己的真实故事证明了:

有天赋没自我约束力的人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有天赋且自律的人才是最强王者。

人生就是由

一个又一个的Deadline组成

“到了时间,你就得上场。”—— 坂本龙一

艺术大师教给我们的第二节课,是生活没那么多顺其自然,要学会设置Deadline 。

这也和艺术家们给我们造成的第三个错觉有关,他们好像永远都没有按时完成作品的自觉。

电影和小说里,永远有个昼伏夜出极不靠谱的作家,和苦口婆心催稿催更的老妈子编辑,状态好的时候多写2笔,不开心了就不写。

大错特错。

艺术创作者们才是最称职最主动的Deadline玩家。

这跟他们的工作性质有关。

有一些作品如何创作、何时完成、何时交付、全靠自己掌握,但要是你过于随性了,也许就在follow your heart的旅途中一直领不到口粮饿死了。

还有一些作品需要配合整体作品呈现,比如电影配乐,书籍插图等,更不会等你把情绪理顺了再慢慢开始创作。

莫里康内用一个月时间给一部电影创作配乐,这个节奏已经很快了,但他却认为自己和巴赫相比根本就是个渣渣:“巴赫一周写一首清唱剧,还要在教堂演唱。”

而严歌苓,也会在2个月内写完一本小说。

《闪灵》原著的作者史蒂芬金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写作的书:《写作这回事儿》。

他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都强迫自己保持每天写2000字的习惯。后来他遭遇了严重的车祸,身体受到严重损伤且无法完全恢复到正常,也依然坚持日产量保持在1000字左右。

日本音乐大师坂本龙一2018年在接受专访时,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提醒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凡事想着完全做好准备了再上场。

而是“到了时间,你就得上场。”

你需要对自己的时间线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并依据时间线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让行为去塑造你的时间线。

他曾在为《末代皇帝》创作配乐时,7*24小时连续工作创作出了40多首曲子交给导演贝托鲁奇,原因是他向贝托鲁奇表达时限太短有困难时,贝托鲁奇回复:

如果是莫里康内就能做到。

不服输的坂本决定不眠不休创作,最后交完作品直接进医院躺了2周。

当然,纵使他们有着美好的意愿,希望每天的进度条都能按计划前进,也难免遇到一筹莫展,才思枯竭的时候。

这种情况下,可以学海明威设置一个“以防自欺欺人”进度板。

海明威会把每天的工作进程记录在一张大表格上——“以防自欺欺人”。

这张工作表用包装盒的硬纸板做成,立在墙边。

表格上的数字代表每天产出的文字量,从450,575,462,1250,到512。

有时高产是因为他第二天偶尔要通天去海湾钓鱼而加班工作的成果。

你看,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大多还是勤勤恳恳过得苦哈哈的杜甫。

这种Deadline精神,专制各种职业间歇性惆怅和感伤。

罗马不是拍脑门一下子建成的,越是遇到瓶颈和倦怠时,越是不能对自己过于宽容,试试继续一鼓作气一蹴而就,熬过苦日子可能就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这不是教唆你不要命的工作。

只是我觉得,我们这代人,至少我自己,在没有外力约束的情况下,存在的毛病从来不是太玩命,而是对自己太宽容了。

灵感降临时

确保自己在场上

“根本没有灵感这个东西,要卷起袖子才会有艺术。”——美国写实画家查克克劳斯

已故配乐大师莫里康内曾在采访中引用了克劳斯这句话,他赞同克劳斯的观点:

灵感不会从天而降,而是需要“埋头苦干”努力挖掘才会出现。

这跟我们常常听到的天才故事不同,也是艺术大师们给予我们的最后一个启示:灵感都是一直写写出来的。

梁文道曾在一期采访香港导演王晶的节目中,总结对方的工作:如果你是职业的你还讲灵感,你就完蛋了!

灵感不会随时随地找上门,在它来之前,你必须保持持续输出,而当它来时,你必须在场,这才是艺术家们强调要一直写的原因。

坐在沙发上,嚼着薯片,刷着淘宝,灵感不会上门。

就像莫里康内所说,“你会先有一个初步的想法,然后慢慢琢磨成型。有时候这个初步想法已经有些具体东西,但未必都如此,他可能被推翻或被放弃。”

所以,世界上最可以拿灵感说事儿的人表示灵感这东西几乎是个伪命题,把我们最后一块可以解释懒惰的遮羞布也撤掉了。

其实了解艺术大师们的生活工作习惯,真的带给我很多收获。

这些最有个性的人还教会了我如何在“自我”与顾全大局之间平衡取舍,如何在纯粹的事业理想和残酷的眼前现实之间周旋和曲线救国等等。

他们要面对自身更激烈的个性,更极端的生存环境,也同样要把我们普通人遇到的困难经历一遍。

如果他们都能处理好,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呢?

你为了赶Deadline都做过什么丧心病狂的事?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37度2。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影视截图及网络。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Imschina-sales@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