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车真的很容易坏?答案其实是这样的
现在油价高企,已经成为用车各项开支里的大头。作为工薪阶层,辛辛苦苦多年存下来的买车钱,自然是希望买一台既省钱又省心的车。不费油的纯电动车不太实际,传统燃油车油耗不低,摆在我们面前的,也就只有混合动力车这一种选择了。特别是在很多大城市,在严格的新车上牌政策下,混合动力车成了很多人买车的唯一选择。
但正当我们准备好钱,准备购车的时候,却收到小道消息:表示混合动力车故障率不低,而且维修费用高昂。混动车,是否真的如此脆弱?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混动车故障率高于燃油车?
单从理论角度来说,混动车确实比传统燃油车更容易发生故障。原因很简单,传统燃油车的动力系统,就是发动机加上变速箱,这两者都已经发展了超过100年,成熟度非常高,不容易出问题。
但混动车不一样,混动车除了拥有燃油车的完整动力系统之外,还额外多了一套电驱动系统。一套完整的混合动力系统,包括一台和发动机紧密连接的电动机,放置在四个车轮上的动力回收装置,外加一个体积不小的电池组,还必须有一套独立的控制系统,用于控制电机和发动机之间的动力分配。
听起来非常复杂对吧,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机械零件结构越是复杂,故障机率越高。因此,混动车比燃油车更容易坏的观点,在工程学上是站得住脚的。
实际调查却超出大家意料
以上说的都是理论状况,但实际上又如何呢?要验证混动车是否容易出问题,我们只要看一下在一些国外权威新车质量评价系统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混动车的故障率就知道了。
目前世界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混动技术,分别来自于日本丰田的双擎技术,本田的IMA轻混动技术,以及来自美国通用汽车集团下的混动技术(GM的混动技术根据品牌不同有不同的叫法和细微区别,但核心是一样的)。无论在《消费者报告》还是美国IIHS协会公开发表的新车质量文稿里,我们并没有找到搭载这些混动系统的车,有着比传统燃油车更高的故障率。
相反,绝大多数的混动车反而有着更低的故障率,甚至远远低于相当一部分燃油车。这就有点奇怪了,混动车的结构更复杂,为什么故障率反而更低?
为何混动车故障率低?
混动车普遍比燃油车故障率来得更低的根源,在于技术路线极其相似的混动系统解决方案。在上世纪90年代,全球各大厂家都在投入巨大精力研发混动系统,但很快大家发现,能实现大规模量产的混动解决方案,只有那么一两种。
因此,在解决方案有限的前提下,各大厂家的工作重心,改为如何努力提高单一混动系统解决方案的可靠性。因此混动车如今的故障率普遍低于燃油车的原因在于,现在的混动系统,可是当年全世界众多大厂齐心协力,攻坚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之后的结果。
不得不说,作为以盈利为终极目标的企业,所有的厂家们齐心协力改进混动系统的可靠性,其实最初只是基于各自的商业利益考量(毕竟谁都不想把车造出来问题一堆)。但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也算是人类汽车工业史上罕见的一次联合技术攻坚了。
效果如何?很显然,这场发生在90年代-21世纪初的技术攻坚大战,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混动车以更加复杂的结构,成功实现在可靠性上超越传统燃油车。
欧美日,混动技术谁更优?
看到这里,细心的你估计要问了:虽然是齐心协力攻坚,但这实力还是有高下之分的吧?现在在混动系统上,到底哪些厂家有优势呢?我们买车,应该选择什么厂家的混动车呢?
首先,日本车企,特别是丰田,在混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是世界公认的。实际上,丰田是全球最早开始研发混动系统的企业,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量产混动车的企业,同时,也是世界上混动车销售量、保有量最大的车企,丰田在这方面的技术,绝对是世界领先。
同时,一直以来以内燃机技术著称的本田汽车,在混动技术上也有着极高的造诣。实际上,世界上第一台混合动力量产车,就出自本田之手(本田Insight)。本田旗下著名的IMA轻混动技术,目前已经广泛搭载在国产的雅阁、思域等车型上。
美系厂家在混动技术研发上处于后发者,但得益于美国强大的科技实力支持,目前的美系混动技术,同样有着相当多的亮点。诸如凯迪拉克在CT6上,雪佛兰在迈锐宝XL上搭载的混动系统,都是美系混动技术的代表作。
而更加注重内燃机技术发展的欧系厂家,在混动技术研发上相比前两者要落后一些,目前欧系混动技术主要以奥迪、奔驰、宝马为核心,除了宝马有着独立的增程式电动车产品线(i3及i8)之外,大多数欧系混动技术,仍以轻混动技术为主。
在这里,如果您有购入混动车的考量,轱辘哥建议您首先考虑日系品牌。
轱辘哥有话说
实际上,也许您不知道的是,目前的混动技术,技术壁垒是非常高的。以日系技术为首的自成一派,以美系技术为宗的另立山头。新进厂家想进入混动车这个市场,只能在这两派技术中二选一。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虽然看到越来越多的混动车型上市,但这些车型的制造商,总是那么几个的原因。
对于一些无法跨越这个技术壁垒的新进企业,目前的办法只能转为制造纯电动车,但纯电动技术还有着极高的不确定性和不成熟性。说到底,这是一个死局,要么冒着风险造电动车,要么投入巨额资金跨越技术壁垒搞混动,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至少在现在仍未出现。
戳“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