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金属交易平台须具备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各类贵金属现货交易平台的数量、规模不断加大。原本用来促进产品交易流动性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交易模式被用作投机活动和虚拟交易的工具。
这些平台大多以做市商交易模式为营销幌子,将发展重心转向投机套利的虚拟对赌,并快速在全国兴起一股交易平台的审批设立之风,紧接着产生一系列负面事件,使得贵金属电子现货交易平台的投诉四起,声名狼藉。
所谓交易所,首先为保障市场机制的实现,必须是中立的第三方,交易所不仅必须相对所有市场参与者保持中立地位,而且坚决不能参与具体交易活动。
无论一个交易所采用什么样市场组织方式和交易方式,都必须遵循并满足市场流动性和价格发现功能的基本机制,这也是一个交易所能够发挥其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
而交易所市场化运行机制中,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主体权利必须自由,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相互是平等交易关系,这是市场赋予的权利制度基础;
组织结构要开放和互联,这是市场赋予的组织制度基础;
平台的运作动力要有诚实信用的系统建设原则来促进,这是市场参与者之间价格竞争的基础。
虽然市场的这三个运行机制早已不需要过多阐述,但纵观近几年交易所建设热潮的现实中,市场的运行机制对构建和评估一个交易所的指导意义却被忽视甚至践踏。正是这种忽视和践踏,才导致形形色色的问题交易所出现。
而所谓做市商模式,笔者认为,前提也必须是在国家认可,且本身自愿的基础上,用自有资产对投资者进行公开报价,报价的对象是直接面对投资者,因为商品交易的核心行为是促进市场的流动性,在这个流动性的基础上,实现价格发现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但在最近这些年的发展中,发现部分贵金属交易平台并不具备这几项功能,而是采用纯电子盘参考国际贵金属市场的波动,进行报价,再加之交收仓储等物流基地的投资巨大,进而催生平台运营商靠收取交易手续费和有偿咨询服务获得快速牟利已经不能满足逐利性需求,导致资金流向不能服务于实体经济。
笔者认为,其本质是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与客户进行资本对赌和通过系统对单猎杀,利用投资者的非理性思维疯狂地吞噬民间资金建立逐利的资金池子,这种行为长期偏离交易的本质,正在酝酿着交易市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使得原本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初衷的政策,让投资者风声鹤唳。
2001年11月国务院正式发文《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拉开了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序幕。
但是4年多过去,虽然绝大多数省份通过了联席会议的验收,但是由于我国贵金属交易平台普遍存在法律法规监管不完善,适用于投资者维护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案例都十分有限,故投资者遭遇一些不正规的机构欺诈后,维权屡屡举步维艰,导致因地方交易场所而引发的种种问题依然存在,并开始激化社会矛盾。而各地政府由于对于交易场所机制了解不够全面,在贯彻和转发中央文件中并无实质性长效监管手段,导致清理整顿工作长期滞后。
按国务院38号文件要求,地方政府根本无权批准设立集中标合交易机制的任何形式的现货交易所。但地方政府及部门在地方经济竞赛的作用下依然对审批文件照批、工商营业执照照发,导致这些平台在“摸石头过河”的过程中,“石头摸上瘾了,河却不想过了”。
面对贵金属交易平台的各类乱象,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必须施以重拳整顿治理,要始终坚持为人服务的主体地位,把体现投资者利益、反映投资者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贯彻到清理整顿活动的全过程。凡涉及以现货交易名义犯罪的行为,应有专门条款和法律解释予以规制,在从业人员的管理方面建议采用从业准入资格和备案管理等类似证券业的监管措施。
同时,监管部门更要加快贵金属现货平台在治理和防范金融风险领域的立法,增强相关法律的系统化、针对性和有效性,明确立法的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明确监管者主体,并由这个主体负责处理日常查处的监管范围,同时设立国家层面的总结算管理平台,对各交易中心的资金建账、税赋缴纳、系统建设、风险管理、利润分配等重要环节,进行系统的管理和结算。贵金属行业不能再陷入名义上谁都管,其实谁也不好采取行政手段管理的怪圈。
笔者认为,贵金属现货交易平台要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回归市场化,回归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大原则上来,从而促使始终把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为经营管理的出发点,最终将贵金属现货的电子交易行业打造成真正可拉动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新动力。
了解更多黄金资讯请访问中国黄金报官网www.gold.org.cn
感谢关注 中国黄金网chinagoldnews 敬请分享
中国黄金网客服010-8487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