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玄旨 | 第六十七章~六十九章
第六十七章 慈俭谦虚
天下皆谓我道大,不肖。
天下之人都讲我的道是非常大,世间没有什么东西得于相似比拟,其实看不出道有什么大的地方。
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
就是因为大,所以无物可以比拟,若可以比拟,那老早就是细小了。
我有三宝,持而宝云。
广雅译注「宝,道也」,又「宝」「保」二字古文近同,互通,故有三个道理,可持着而保守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者博爱也,使一切众生得到快乐,能慈必能悲,悲者救一切众生之痛苦,则慈悲者,圣人之愿望也。俭者不浪费也,不论在精神方面,物质方面,都能节俭,能俭必能朴,朴者朴实无华也,则俭朴者,圣人之本质也不敢为天下先者,谦虚也。谦者知白守黑也;虚者,道冲而用之久不盈也。则谦虚为圣人之功夫也。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因为有慈悲之愿望,故能产生勇气;因为有节俭能力,故能推广;因为有谦虚态度,故能得人拥戴,而为大器之长也。因为节俭自己的精神不妄泄,所以才能精神饱满,使先天之气运转,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元神复位,然后天地任我邀游,更能发辉广大的救人救世大事业。此性命双修之功效也。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现在是没有慈悲而却好勇斗狠,不会节俭而且荒淫浪费,不肯谦虚而步步占先,则只有死路一条。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只有慈,故能勇,用以战斗,以及考磨私欲,则会胜利,用以保守正道,以及清静,则会坚固,如有意外阻拦,天亦将救之,以天之慈悲去护卫之也。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
古代研究学问的人,都不讲武力,也不逞强好斗,因为战祸是极悲惨。
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
「仁」各本作「人」,善于作战的兵家,经常是养精畜锐,保持太和之气,绝不会发怒而去攻击别人,因为兵者不祥之器,非不得已不用也。善战胜敌人者,是不与人战争,因为战无必胜不败,只有不争,方会不败也。善于用人者一定自居人下,若高高在上,则无人被其任使,左传「楚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楚师,楚子曰其主能下人,必能善用其民,遂舍之」,则能下人者能用人也。
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配」合也,以上所说不争之德,与用人之力,是与天合德,顺其古道所表现的极致。
第六十九章 义战必胜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古兵家曾讲:「我不敢为主动去打人,而只好作个陪客,奉陪应付。对方前来攻击的应战,我不敢进一寸,侵夺别人的士地,而宁愿保全自己的国士,也不后退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
「行无行」是在行动方面,士气虽高,而杀气腾腾凶恶的举动,是行不起来。「攘无臂」是将袖手持起,做打架的架势,可是连凶残暴虐的手臂都没有。「仍无敌」只好仍旧当做没有敌人,因为没有不共戴天的深仇怀恨。「执无兵」去拿兵器,连兵器都没有,因为只是为和平而应战,根本是不想杀人的。此四句是讲善用兵者,根本是不想打架。像这种慈爱发挥的打仗,便是仁义之师,必定全胜。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灾祸是没有比轻慢敌人会更大的,轻慢敌人差不多会丧失我的道。因为弱小之国若能上下同心,团结力量,就能战胜凶残好战之师,因为小国应战,是顺天行事悲悯苍生。
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所以在两阵对抗,合拼相打的时候,则被欺负,而哀怜的一方,是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