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泻玉盘千万声——咏音乐古诗词赏析(一)

    水泻玉盘千万声

——咏音乐古诗词赏析(一)

川    雪

中国古典音乐十分丰富,留下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以及吟咏音乐的诗文。在唐宋诗词中,就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五条弦或七条弦组成。在古代乐器中,琴是使用最普遍的,欣赏琴曲,也是古诗词中描写最多的赏乐作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好听琴》诗,表明了他对音乐的喜爱: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论乐诗,诗中一开始就说明了喜爱音乐(“丝桐”是琴的别称,这里泛指音乐)乃是他的“本性”,有了音乐就能“万事离心中”,听到了音乐就可以忘掉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忧愁,尤其是“听《三乐》”,诗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思想,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寻到了一丝安慰。

诗人认为:音乐能使人“心和平”,心灵受到陶冶和净化,使聆者心旷神怡,有时还能达到“尘机闻即空”、“万事离心中”的至高境界。乐声入耳,疏瀹五脏,澡雪精神,才能超尘脱俗,达到“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地步。显示了诗人高超的欣赏水平。白居易还认为:欣赏音乐时,人们的处境和心情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不仅仅肯定了音乐的怡情养性之功能,同时又道出了音乐有“祛病”、“销疾”的作用。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去忧莫若乐”(《管子·内乐》),魏晋时期的嵇康也说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琴赋》)东晋的陶渊明则有“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的名句。

“弦”作为琴的重要部件,本来只是一种无情无义的物体,在白居易的《五弦弹》诗中,每根弦都有不同的情感:

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

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

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覆铮铮。

铁击珊瑚一两曲,水泻玉盘千万声。

(《五弦弹》节选)

诗人以一连串生动的比喻,铿锵的语言,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演奏者弹五弦琴的绝技。手中五弦,弦弦不同:第一、第二弦音似秋风萧瑟,第三、第四弦音像夜鹤低鸣,第五弦音如冻流呜咽;五弦并奏,凄切铿锵,杀声惨气,浸入肌肤,其效果绝妙无穷。演奏家将自己对情感的理解,化解到“弦”(音乐)中,最终产生了“水泻玉盘千万声”的强烈效果。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音乐的感受出神入化,先看《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这首诗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奇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以奏《凤求凰》而流传后世的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也是四川人,故诗中一开始就联想到他那有名的绿绮琴,这里用“绿绮”来泛指名贵的琴。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说:“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颈联上句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列子·汤问》中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语言技巧。
  “馀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列子·汤问》里有“馀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这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馀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晚:“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
  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李白另一首《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感叹知音难觅: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此诗写听幽人弹琴,运用铺叙、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慨叹知音难觅的忧伤之情,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悲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与“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乐音的特色。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这一琴曲。此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以一“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听弹琴》,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的情怀: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琴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