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苑】以历史思维内核 塑文化自信基础 ‖ 邓肖亭
以历史思维内核 塑文化自信基础
2021年7月1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中国应更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源自何处?它的广泛内涵体现在何处?它的深厚底蕴根植在何处?
厚重久远的中国历史,依靠编史修志,成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不灭的传承,从《尚书》《春秋》《史记》,到《三国志》《华阳国志》《越绝书》,以“无韵”姿态,著“千古”咏唱。四川地域历史和独特文化,也在岁月更迭中镌刻下不朽的印记。
翻开四川古代历史,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5位蜀王,与“开国何茫然”“春心托杜鹃”中的典故相连。秦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四川之名,因两宋时期行政区划“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川峡四路而来。纵观四川近代历史,以自贡为生产中心的川盐不仅是川菜之髓,还两次味济荆楚,尤其在抗战中,成为支撑全国军供民食的主力,担起“天下盐,天下粮”重任。为抵抗侵略,川人竖起一面死字旗,激荡起四川人民从军抗敌的激情,彰显“伤时拭血、死后裹身”的视死如归气概,成就“无川不成军”之说。长征路上,阿坝是红军累计活动时间最长、召开重要会议最多的地方,在两河口会议作出集中北上的历史决定;“彝海结盟”则是我党民族政策的第一次伟大实践,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基础……这些浸润着历史文化的宝贵遗存,都印刻在四川卷帙浩繁的书卷中,代代相传,从无断绝。
中国昂首向前的现代史进程中,四川以激情澎湃的步伐紧紧跟随。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国际化浪潮的激荡,四川如今正站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崭新历史坐标上。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此后,四川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积极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打造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高地,推动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历史前进的步伐总伴随着文化悠远的回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何成型?怎样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背景让成渝紧密相连、让合作亲密无间?早在商周时期,以川西地区为主的古蜀国与包括川东地区和今重庆市的古巴国并肩而立;公元前316年,又由秦国置巴蜀二郡。数千年来“巴山蜀水”相依相靠,相近地理位置、相通人文风俗、相似发展历程和相亲民众情感,“自古巴蜀不分家”可道尽历史渊源。
现在,我们可以自信地回答,文化自信的基础应当以辩证的历史观加以夯实,文化内涵必须以历史为脉络梳理阐释,文化自信的根源只有在历史长卷中找寻。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今日写就的一笔一画,将成为未来世界的历史刻痕。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巨浪中,保有一份文化自信的“定海之力”,才能继续辨明方向,勇往直前。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4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邓肖亭(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志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