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相皆空,何必执着于别人的毁谤

世间骂者,亦有二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嗔?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嗔?

释义:世间的骂,也有两种:一是骂的内容属实,二是骂的内容虚假。如果说的是真的,还有什么嗔恨呢?如果说的是假的,说假的人自得其骂,同我没有一点关系,我又为什么嗔恨?

在生活中,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诋毁,诽谤时该怎么办呢?

很多人在当别人议论自己,或者对我们的观点或者态度持怀疑或者否定态度的时候,甚至无故诋毁自己的时候,我们内心就会被激发出一阵“怒火”,然后第一反应就是一定要怼回去!

甚至怼完之后,还觉得刚才没有发挥好。

如果我们总是为一些小事就生气,被情绪带着走,就会很容易被别人利用,掉入别人的陷阱。

但是如果我们能做到心无外物,那我们就会很少别被人控制,被人牵着鼻子走。‍

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在意别人的对自己的评价呢?

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别人的讥讽、毁谤,当做很重的伤害,一听到难听的话,内心就激荡起层层波浪,从而给自己带来无限的烦恼。

当我们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就会让自己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别人的诋毁,诽谤又何必那么在意呢?在意智慧让自己的心得不到清净。

佛法讲“八风吹不动”,无论赞美也好,讥毁也罢,都不要放在心上。你越是生气,对方越是高兴;你不起烦恼,也就不存在伤害了 。

我们的生命,要为了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去努力,而不要纠结于伤害过自己的人和摆脱不了的仇恨。

佛经里面讲“诸相皆空”,不可着相, 那么别人对我们的毁谤也是相的一种,我们在意别人别人的诽谤,甚至怼回去,这都是在着相。‍

诽谤的文字也好,语言也好,其实这些声音、文字都没有实相,关键看我们自己怎么对待。

过去六祖遇到两位僧人去辩论,到底是“风吹动了幡”还是“幡自己动”,六祖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人的“心”动。

同样是这样,我们听别人骂,如果你不把它看作是毁骂,那么它就不是毁骂,关键是在于我们自己怎么对待的问题。

如果你把这些文字和语音理解为是文字和声音的组合,你不认为它是毁谤,它就不是毁谤。

所以要明白“诸相皆空”的道理,一切都是空幻的,既没有“谤者”,也没有“谤文”,也没有“被谤者”,一切都是空幻。

所以我们自己明白这个根本的道理,对于辱骂呢,不理会了,自然就不会有什么事情能够搅扰我们的心。‍‍

万事万物都不必执着,不必太在意,随缘就好,心不动,自然得安宁。

有人问王阳明说,《论语》说叔孙、武叔诋毁孔子,为什么连孔子这样的大圣人,都难逃世人的诋毁诽谤?

王阳明说:“毁谤来自外界,就算圣人也不可避免。但如果一个人本身是个圣贤,他也不会因别人的毁谤而垮掉。”

在《传习录》上,王阳明劝人常怀“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就是要保持一颗超越世俗的心。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所有的是非就随它去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