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时文:让“一个苹果”的故事流传
郑时文在抗美援朝战场。受访者供图
“现在的一瓶矿泉水,在上甘岭战役的时候,可以救一个连的士兵。”10月20日,在内江的家中,87岁的老兵郑时文回忆着朝鲜战场的一幕幕。
这位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29师战士,还有鲜为人知的身份:“一个苹果”的故事首次公开者。
□唐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志浩
人 物 档 案
郑时文
郑时文,87岁,四川资中县人。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29师战勤工作员,上甘岭“一个苹果”的故事首次公开者,先后出版了《我心有歌——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穿过硝烟的军列——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两部长篇纪实文学。
亲历上甘岭
学生兵写出“一个苹果”的故事
1951年春,郑时文和同学从当时的西南军政大学来到河北等待分配。当听到会奔赴朝鲜战场作战的消息时,大家热血沸腾。郑时文和不少同学一起被编入了志愿军15军29师。
当时,郑时文还不满18岁,两个哥哥也都是志愿军战士,三兄弟同时入朝作战,令部队首长对这个学生兵关爱有加,首长说:“三兄弟必须保一个,能回国为老娘养老送终。”因此,郑时文没有下连队,被军务科科长张彦文留在身边,做战勤工作。
不下连队,并不意味着可以隔绝残酷的战争。“上甘岭战场,敌人的炮火那简直是炮雨,一天30多万发炮弹。炮火犁过去犁过来,敌人的尸体打散了,我们的也拉不出来。”他红着眼回忆道,除了飞机大炮的威胁,志愿军战士还面临缺水的考验,“没有水,志愿军咬碎饼干,把舌头都割伤了,炒面含在嘴里,不敢说话。”
“一个苹果”的故事,就是在这种极端缺水的背景下诞生。1952年10月,郑时文接到任务,把牵动人心的上甘岭战情尽快报道出去。坐在坑道深处,郑时文思来想去,决定以战士刘明生向前线运苹果的故事为基础进行写作。
当时29师政委王新亲自率队将给养送往前线,跟随的警通连战士刘明生身上背满水壶,途中遭敌人火力拦截,水壶全被打烂。“在匍匐前进接近前沿阵地时,刘明生感到腹部被硌了一下,发现是一个苹果。擦去糊在上面的厚泥,他正准备张口咬下去的时候,想到坚守坑道的战友,又重新把苹果送到了前线。”郑时文介绍,刘明生将苹果送到坑道后,八个战友谁也舍不得吃,最后一人一口,轮流两遍才吃完。
为了激励郑时文写好“一个苹果”的故事这篇稿件,29师副师长傅严森特意送来一支当时非常珍贵的“犀飞利”金笔。郑时文怀着满腔热情写完后,“傅师长拍着我的肩头,说没有亏待这支金笔!”
这篇稿子首先编发于《上甘岭战地通讯》,1953年1月25日,上海《新闻日报》在显著位置刊登,再后《一个苹果的故事》改编后编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录战争历史
将志愿军精神传承下去
1955年,郑时文参加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回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集体接见。1966年,郑时文因战伤复发转业,最后在内江市市中区党校校长任上退休。“老校长不向上级提个人要求,对个人利益看得很淡。”市中区党校教师罗杰介绍。
在郑时文的女儿郑晓婷看来,“父亲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在上甘岭战役之前,郑时文和并肩作战的18个战友曾握着一张红领巾发誓,如有人幸存回国并结婚生子,那么他的孩子就是大家共同的孩子。
1952年12月9日,29师师部被美军轰炸,18名战友全部牺牲,因此12月9日也成为郑时文的家祭日,到祭日,郑时文有时会在家里摆上18个苹果,有时会带着家人来到内江的沱江边,向朝鲜的方向摆放18束鲜花。
为传承和弘扬志愿军精神,郑时文努力写作。200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我心有歌——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出版发行,2015年,他的第二部长篇纪实文学《穿过硝烟的军列——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面世,突出反映志愿军15军29师的光辉战斗历程。
现在,郑时文依然保持着写作和阅读的习惯,“我还想写下去,继续将志愿军的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