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雄博士:三國歷史是一種「文化現象」

陳萬雄博士在其著作《三國傳真》中,用「文化現象」一詞形容三國歷史。三國故事與人物流行千年,跨越時代與地域。他以三國人物為例:「三國人物各有特色,共通點之一是現世性強。為何大家都喜歡諸葛亮?因為他鞠躬盡瘁,代表某種倫理道德觀念。為何韓國人認同趙子龍?因為他盡忠職守,令韓國人敬佩。」戰爭是三國歷史的特徵,但戰爭卻非三國歷史的全部。有感於三國歷史的意義和作用常為人們所忽略,陳萬雄博士結合其早年遊歷大江南北,親身考察多處三國遺址之經歷,終成《三國傅真》。他期望通過本書還原真實歷史,向讀者提供更豐富全面的三國歷史細節。本文便摘自此書的總序。

1

何以「三國」

距今接近2000 年前的「三國時代」(「三國時代」是指東漢末年到西晉間的一個歷史時期。由於理解上的不同,對「三國時代」年份的起始,有不同看法。),是最為人熟悉的一段中國歷史。其中的不少人物和事件,都耳熟能詳。在悠久的中國歷史長河中,不到百年時間的三國時代,不過一瞬間而已。三國時代,政局動蕩,社會紛亂,民不聊生,是名副其實的「亂世」。但是,這不到百年時間的「三國」,波譎雲詭的政局,驚濤駭浪的戰爭,豐富多彩的文化,輩出的英雄俊彥,驚心動魄的逞強鬥智,儀態萬千的人物行狀,是歷史上所罕見的。

公元262年 三國形勢圖

一説「三國」,一般人容易混淆了「三國歷史」、《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三者的關係。「三國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三國志》,是一部史學名著;《三國演義》,是一部文學作品。

不足百年的三國歷史,竟讓大眾有莫大的興趣,喜聽樂聞,除了歷史自身的波瀾壯闊外,應歸功於陳壽的《三國志》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二書雖然性質不同,在傳播三國歷史方面卻同樣起了很大的作用。前者是一部歷史著作,屬著名的史學經典「四史」之一。後者是一部歷史小説,屬古典文學的著作,乃中國著名「四大小説」之一。陳壽的《三國志》,部頭雖然不大,卻精簡可讀,被譽為良史。正如近代著名學者白壽彛先生評論的,陳壽對於三國歷史,有一個總攬全局的看法。軍事、政治及人世三層架構並重,氣宇宏大,引人入勝。加上為《三國志》作註釋、文字等量的「裴松之註」,在史料的增補、辨證、存異、評議等方面,為《三國志》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裴松之的註釋,為後世的研讀者,增添了對三國歷史可辯可議、可考實可附麗的空間。

至於作為歷史小説的《三國演義》,也正如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所指出的,它是在《三國志》和裴松之註釋的基礎上,以七分的歷史真實,以三分的虛構誇飾敷衍而成的。三國的故事,先以「説書」等形式在坊間流傳,最後演變而成羅貫中撰寫的《三國演義》,其源有自,這裏就不細説了。受流行了幾百年的《三國演義》的影響,以至社會上的大多數人,自覺與不自覺,會將三國歷史與小説演義混同起來。

歷史上,在中國、日本和韓國,同樣出現過一些飽學之士,應科舉的學子,竟以《三國演義》的故事去附會三國真實歷史的情況。能釐然知道兩者之間的異同差別,分別看待,只能是一些歷史專家。由此可見《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兩者之間的密切程度,也反映了《三國演義》對社會大眾認識三國歷史,影響的深遠。鑒於情況普遍,近年中、日、韓關於三國的新著作,常常要對涉及《三國演義》容易混淆的情節,予以澄清和説明。

呂布與貂蟬相會鳳儀亭  董培新 繪畫

2

千年的文化現象

中國的歷史與典籍,論傳播之久遠,流通之廣泛,讀者之眾多,時代生命力的煥發不斷,三國歷史和三國故事,相信是無出其右者。

「文化現象」,是指社會上一時浮現的文娛熱點。三國歷史和《三國演義》廣泛地流行了近1500 年,至今不衰,駸駸然一直是社會的文娛熱點,是名副其實的千年「文化現象」。中外都有流傳千年甚至是幾千年的經典,「流傳」與「流行」是不同的。

「三國」之流行:形式豐富,見於各類圖書、舞台歌劇、影視網絡、動漫遊戲等,應有盡有;內容層次很多元,遍及學術著述、文化知識、通俗讀物、童書漫畫,適合不同程度的讀者。「三國」和《三國演義》的風行,不拘限於中國人和華人的地區,也風行於歷史上曾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韓、日等國。日、韓兩國關於三國的著作和各種媒體的出品,歷久不衰,甚至不亞於中國。因而,中、日、韓關於「三國」的各類文化娛樂產品的創作,源源不絕,蔚然成為「東亞三國」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產業」。

3

「三國」的魅力

由「三國時代」、《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三位一體的組合,所以能打造出流行千年的「文化現象」,歷久常新,感動不同時代的人們,最大的魅力是三國是歷史的,同時也是現世的。閱讀和認識三國,固然是閱讀和認識這一段歷史;同時,從中可用作觀照當今的世態與人情。距今接近2000 年前的「三國」,透過《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演繹,讓我們不同程度地洞悉了幾許世變的軌跡,人情世故的意蘊;體會到宇宙人間,隱然有不變的道理存乎其間。這就是歷史的魅力,也是三國時代和《三國演義》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歷來中外之讀習三國,常視為政治、軍事權謀韜略的最佳教本。滿人入關前,已將《三國演義》翻譯成滿文,供軍中武將廣泛閱讀。創建日本德川幕府的德川家康,留贈給他兒子的書籍中,就有《三國志傳通俗演義》。同時幕府中樞紐人物,都熟讀此書。二十世紀末出現的「管理社會」,「三國」和《三國演義》應運而生,一時成了政、管的教科書。其實,「三國」之可古為今用,價值遠遠超越軍、政、管的範圍;真實的三國歷史所蘊藏可透視古今的價值,也遠過於作為歷史小説的《三國演義》。

儘管《三國志》、《三國演義》與「三國時代」性質不同,但是貫通三者的共通地方,是透視出超越時空的人情和世態的特點。認識人情和世態,是人類文化的永恆課題。「三國」是宏大而充滿魅力的人世間舞台劇,如果我們能更多從人生價值和認清世態的角度,去解讀三國,足可以豐富我們對人世的認識,提升我們的智慧,增益我們的人生閱歷,甚至啟發我們人生價值的取捨。

4

何以「傳真」

「三國」是一個以戰爭為榮辱、決生死的年代。所以近100 年的局勢的發展,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等等,都與戰爭息息相關。甚至一場戰爭的結果,就足以成為扭轉局面的轉捩點。所以説主導三國百年局勢的發展,是戰爭!根據方北辰先生的研究,「整個三國時期的90 年間,……參戰雙方出動兵力總計在五萬人左右的大型戰役,以及明顯在五萬人以上的特大型戰役,就有九十二次之多,真可謂年年有大戰,歲歲有烽煙,至於中小型戰鬥,多得更難以計數。」(方北辰《精彩三國》)

三家分荊州圖

因此,在三國時期這樣的戰爭年代,爭雄競霸,呈謀鬥勇,是時代的主調。也就造成如近代作家孫犁所説,以三國為「謀士以其為智囊,將帥視之為戰策」特點。本書的編撰,亦以戰役為演繹全書的主要脈絡。這樣的編排,並非因循,而是遵遁三國時期的歷史性質。三國時期是一個戰爭的年代,戰爭是其歷史的特徵,但戰爭卻非三國歷史的全部。三國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其歷史意義,遠過於此;歷史的作用,遠大於此,可惜常為人們所忽略。

首先,三國時代雖然不足百年,卻是中國歷史發展上的一大轉型期,其大轉變遍及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科技藝術等多方面。近年中外學者,甚至認為三國時期,是開中國日後歷史發展趨向統一新形態的源頭。此書的內容結構,以戰爭為脈絡外,我們嘗試以不同的形式,適當地展現三國時期多元的歷史意義。

其次,三國中出現的各式人物,是一本「人物誌」,呈現出千古以來的「人世間」的眾生相。上智下愚,賢與不肖,幾應有盡有。「鑒古知今」,豈限於歷史事件而已。「人世間」的百態千貌,何不然耶?!《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説過,「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所以令人百讀不厭的魅力在此;三國之所動人,也在於此。

再是,時代的變遷,歷史的腳印,日益湮沒,留下的痕跡,日漸模糊,環境不復舊觀。我們認識歷史,主要是通過文字的記載和描述,加點想像。感覺歷史、感受歷史、體驗歷史,對深切認識和瞭解歷史,是很重要的。傳世和出土文物、遺址勝跡、歷史事件發生的山川環境,都是後世人,認識和瞭解歷史的重要途徑。雖謂「滄海桑田」,相對於其他的歷史年代,「三國時期」在這方面是幸運的,尤其遺址勝跡、山川形勝,不少仍「百戰山河在」。無疑這是得益於「三國」故事及早並普遍在社會大眾傳播的福蔭,以致後代有關「三國」的實跡實景,口耳相傳的傳説是較多的。本叢書所以稱之「傳真」者,是盡量搜集文物、遺址古跡、山川形勝的圖像,並繪製各式地圖、復原圖等,以期還原三國的歷史現場,增加實感,讓讀者更有興趣、更好認識和瞭解「三國歷史」。

三顧堂
三顧堂位於武侯祠南側、諸葛草廬前,乃明代根據宋代基礎所改建而成。目前所見的三顧堂保持了清光緒年的式樣,前廳三間,後堂五間,是硬山起脊建築。正門前的對聯「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兩表」指的就是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一對」則是指著名的《隆中對》。

《三國傳真》(一套四冊)

陳萬雄 編著
李鈞杰 劉集民 編著助理
鴻文館文化工作室 策劃
黃景強 監製
出版時間:2021.7
點擊購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