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一向疼爱儿孙,为何秦可卿病逝后,她阻止贾宝玉去探望

贾母是红楼梦中的金字塔尖的人物,虽然有足够的威严,但是日常和儿孙们打成一片,喝酒赏花猜谜,非常和善,是一个菩萨般老奶奶的存在。贾母在生活中也是与人为善,怜惜弱小,在贾母带着众人去清虚观打醮时,一个小道士猝不及防地一头撞到了王熙凤,被王熙凤一个个耳光打了下去。贾母知道后,赶紧让人送钱不安慰那个小道士,并且连说别把孩子吓着了。

对贫苦的刘姥姥,贾母也是以礼相待,亲切地称呼她为“老亲家”,不仅领她参观大观园长见识,临走时还送她很多礼物,怜贫爱幼是贾母的一贯做法。对外人如此,对府内的儿孙贾母更是彰显老祖宗的风范,当贾府被抄之时,贾府乱作一团,上上下下都没了主心骨,就是贾政也是流泪,贾母知道后,没有责怪任何人,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梯己,挨家挨户分了下去,让大家度过了难关,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了大家有力的支持。

在贾府众多小辈当中,贾母对女孩子又非常偏爱,那些漂亮伶俐的女孩,贾母从心眼里喜欢。这些女孩子中,不能不提一下秦可卿。贾母对她赞美有加,书中写到

“贾母素知秦氏是非常妥当之人,因她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得知秦可卿生病,贾母说“好个孩子,若是有些原故,可不叫人疼死。”说着,一阵心酸,又叫凤姐儿说道:“你们娘儿两个好了一场,明日大初一,过了明日,你后日再去看一看她去……那孩子素日爱吃的,你也常叫人做些给她送过去”

这些话都表明贾母对秦可卿的疼爱,但是当得知秦可卿病逝后,贾宝玉要去宁国府吊唁,贾母却说“才咽气的人,那里不干净;二则夜里风大,明早再去不迟”进行了阻止。我们都说死者为大,贾母为什么变得如此冷漠?

我们还要从贾母的喜好来说起,在去清虚观打醮的时候,看到泥塑的圣像也要下轿步行以示尊重。为了贾宝玉日后的健康成长,她为贾宝玉找了马道婆作为寄名的干娘,定期给她支付香火钱,就是贾宝玉出去玩儿也要嘱咐小厮多带点钱,用来布施。在贾母八十岁的时候,曾经发愿要写365部心经和3650部金刚经,这都是佛家的经典。她分配给会写字的姑娘太太们抄写,为的就是平安喜乐。

刘姥姥进大观园后,就发现了贾母这一喜好,专门挑她喜欢听的故事来讲

“我们庄子东边的庄上,有个老奶奶子,今年九十多岁了。她天天吃斋念佛,谁知道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来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原来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得什么似的。后来果然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生的雪团一般,聪明伶俐非常。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

贾母听得很入迷,看来她心中有这个信仰。那就是对神佛存有敬畏之心,这是一种老年人固有的封建迷信。

贾母是一个高龄老人,早已经见惯了生死,在大风大浪中翻滚过来的,对于其他要求甚少,只求子孙生活顺意,生下来就和别人有所不同的贾宝玉更是其心头肉,绝不能有任何闪失。在一些民俗中,人刚刚死后小孩子是不能去的,因为阴气太重,小孩太弱震不住的,所以当秦可卿刚刚去世后,贾母说“那里不干净”“夜里风大,明天再去”,这都是遵循她认知中的老俗理。

但是贾宝玉执意要去,贾母也只能多派人跟从他,为的就是人多势众,阳气充足不容易招来邪祟。书中还提到另一个小孩儿巧姐生病,刘姥姥分析认为

“小姐儿只怕不大进园子,生地方儿,小人儿家原不该去。比不得我们的孩子,会走了,那个坟圈子里不跑去。一则风扑了也是有的;二则只怕他身上干净,眼睛又净,或是遇见什么神了。依我说,给他瞧瞧祟书本子,仔细撞客着了。”

说得也是一个道理。不仅仅对秦可卿,对秦可卿的弟弟秦钟之死,贾母的态度也是一样。

在秦钟刚一露面的时候,贾母也很欣赏他,又因为贾宝玉很喜欢秦钟,贾母对他嘘寒问暖,还赏给他小金馃子,但是当秦钟病重,贾宝玉前去探望时,贾母也是说“到了那里尽一尽同窗之情就回来,不许多耽搁了”,让贾宝玉速去速回,以防发生变故,对贾宝玉造成不好的影响。

有人分析贾母态度前后如此大的转变,和秦可卿与秦钟的自身的行为有关,认为秦可卿有丑闻,而秦钟本身行为也不检点,认为他们没有恪守礼教。

但是秦可卿的病是因为丑闻而染上,焦大那一句“爬灰的爬灰”振人发聩,不可能传不到贾母的耳中,贾母对于生病的秦可卿依然疼爱有加。秦钟在和贾宝玉一起上学的时候,也曾经大闹学堂,贾母都没有过问,这只能说明,贾母对于姐弟二人态度的转变和他们的行为无关。

红楼梦是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来源于生活,其实不仅仅书中的贾母如此,就算如今的社会,有的老人也会有这些讲究,贾母态度的先后变化,纯粹是疼爱贾宝玉的表现,毕竟在她老人家心中,贾宝玉才是第一位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