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禅堂湖土话系列:可吃了
禅堂湖人的口头禅:可吃了?
文/胡桃夹子
我们禅堂一带的人遇上熟人,说的最多的一句问候语就是:可吃了?
早上遇见熟人,不是问候一句“早上好",而是问:可吃了?中午前后见面打招呼,仍然是“可吃了",晚上遇到一起还是那句:可吃了?
久而养成的问候习惯,大家习也都以为常,也都觉得惟这句问候实在,贴心。
更有甚者,在厕所里遇上了,没话找话讲,还是那句:可吃了?真的是:问者诚诚然,听者讪讪然。
本人琢磨这句禅堂人嘴边的问候语多年。为什么不分老少、长幼见面都是一句可吃了?好像除了“吃"是第一大事,大家就没什么重要的事了。
我与好多人探讨过这个话题。为什么我们见面只会问候“可吃了",而不是别的什么问候语呢?
经过大家的讨论,终于揣摩出来一个答案:也许是从前被饿怕了。
民以食为天。这是天下公认的道理。不可想象,人如果没了饭吃会是什么样子。记得最近的年代就是一九六0年,我们安徽饿死了好多人。
也许这种问候习惯是从那时候养成的?问了好多老人,他们皆说,以前(指六0前)见面也这么问。由此可见这“可吃了"的问题习惯形成的源头还要早。
多年前看到一个关于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战争的统计。具体数字忘了,印象中是根据那战争数字来看,中国人的历史就是一个内乱加战争的历史。战火纷飞,兵荒马乱,归根结底受苦的是百姓。一个战乱不断的年月,老百姓怎能安稳种地。地上不收或欠收,生活那有保障?再加上官欺民讹孬种赖,老百姓哪还有安稳的日子?
在颠沛流离中,在饥寒交迫中,也许最体已,最暖心的话,就是一句“可吃了"。我猜想,如果对方说“没吃呢。接下来问话方肯定会让这“没吃呢"的人,进屋坐下,然后就是拿饭给这位充饥了。
一句平凡的口头禅,也许就能折射出一段温馨民情和民俗。
现在人们见面大多是问“干嘛去",忙什么?玩去呐?已很少再有问“可吃了"?
因为我们的日子真的好了,已不再为肚子受饿担心了。
(本文作者系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