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随笔】朝阳镇赵先生说说油条的来历
美食文化:
话说油条
文/赵秀永
油条,是一种古老的汉族美食,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它长条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松脆有韧劲,是中国的传统早点之一,它流行于大江南北黄河内外。天津称为“果子,”安徽、山东,河南及江准中原地区称“油果子或油条”。东北称“大果子”,潮汕地区称“油炸果”,广东福建称“油作鬼”,而江苏、浙江及江南地区称为:“天罗”。天罗即俗语说的絲瓜子,它干燥剥去壳会留下絲瓜筋,其形状与油条相似,随称天罗筋。
油条历史文化悠久,它的产生早于宋朝。南北朝时期北魏时,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术》中,就有油条制作的记录。唐朝诗人刘禹锡描述了油条的形状和制作过程:“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意无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
油条一种广泛的传说是:相传南宋绍兴11年,秦桧等一伙卖国贱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激发了老百姓的愤怒。当时从安桥风波亭附近有两个卖早点的摊铺,一个打油脆芝麻烧饼的王小二,另一个是炸油合的李四。两个摊主谈世道,论忠臣。当说到秦桧时气不打一处来,纷纷为岳飞父子鸣不平。平民百姓斗不过官府,只好用自已的面团发泄仇恨。王二用面团捏了秦桧和老婆王氏二人模样,并用刀分别砍了秦王两人的肚皮和颈顼。而李四看到把油锅端到王二炉上,将两个被砍的两个面人背靠背粘在一起,放进翻滚的油锅里炸。并高喊:“大家快来看油炸桧罗!”过往的行人听到喊声,觉得新鲜好听,纷纷围拢过来观看。只见油锅内被炸的两个丑面人,都心知肚明也跟减起来“看呀!看呀!油炸桧了……”
恰巧秦桧上完打道回府,途经这里听着人们喊声,觉得是好像针对自已,便命人放下轿子,派亲兵把王二、李四分别抓来,并把油锅端到秦的面前。当秦桧看到油锅被炸焦黑的面人,气的肝裂肺炸,高喊“你们想造反不成。”王二答之:“我们是平民百姓,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不知什么叫造反?”秦说:“那为什么用本官的姓名?”王二答云:“宰相大人你是木字傍桧,我是火字傍烩,怎能一样呢?”。这时国观的众人越来越多,众齐云:“是呀!对呀!音同字不同”。秦桧无言可对却高喊“你炸成黑炭,何人能吃?”。这时人群站出两个老者,满头白发、红光满面,手执仙杖微信一笑对秦说:“这样炸的好,我们老百姓都喜欢吃”。秦桧看到这二位老者非同一般凡人,加上围观百姓太多,再纠缠怕引起民愤与已不利,便含着闷气钻进轿子灰溜溜逃窜。众百姓齐声大笑。
俗语说:好事不出名,奇闻传千里。油炸桧的事传遍了临安城(今浙江杭州市),人们份份赶到从安桥,都想吃“油炸桧。”王二、李四合伙做起“油炸桧”早点,生意红火,财源茂盛。是人们对奸臣、卖国贼秦桧的怨恨和愤怒。但人们觉得吃的味道真是不错,价钱也便宜,从此流行于街市,传遍大江南北黄河内外,天长日久人们把它称为“油条”。
油条好吃也好做,首先选择优质面粉,一斤面,六两水,4克盐,酵母粉3克,小苏打2克,食用油4克活面发酵。待面发酵后,用小苏打划水粘油揉光滑发酵20分钟待用。炸油条大都使用铁制平锅,中火加热七十度,待将面团整治宽二指条形两块叠放一起,用筷子中间压条拽长,慢慢的放入油锅内炸成型,膨大两倍后,不断用木筷翻动。待炸到焦黄时捞起即可食用。
油条吃法多种,有的是待油条炸熟成嫩黄时,捞出在油条中间空隙灌上鸡蛋汁,炸熟后卷饼或煎饼食用,美味甚香。有的用油条放在碗内,放上适量的糖兑稀饭或开水食用。有的用油条配合辣汤,混饨、豆浆食用,可谓是多种各样。
作者:赵秀永,曾任灵璧县朝阳镇旗杆村党支部书记,刘八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灵壁县九顶区朝阳镇党委员,镇政府副镇长。现为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民俗协会研究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员,灵壁县红杏诗书画院会员,灵璧家园网优秀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