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练好字就得一条道走到黑
前天在练字群的小程序里,有一个小伙伴提了许多问题,我喜欢爱思考的小伙伴:
她的问题总结起来其实只有两个。
前面第一个问题是,知道该怎么写,但是不能稳定地写出来;后面几个问题是,压根儿就不知道该怎么写。
所谓写好字,我们姑且认为就是把一个个的单字写好,而要写好一个单字,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你知道这个字应该怎么写才好看。在你动笔之前,你就很清楚地知道这个字应该怎么写,每一个笔画的位置如何、角度如何、长短如何、粗细如何,你心中有数。
这是写好字的第一个前提条件,很多人写不好字其实就死在这一道墙面前,他们每一次的书写都是很盲目的,只能凭着感觉写、凭着习惯写,那么“好”从何来?
想要突破这道墙,就只能通过对优秀的范本(即字帖)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反复临习来实现,一直到形成你对这个字的理解,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你知道这个字该怎么写了。
可以看出上图的后面几个问题基本都属于这个范畴,反复去对比自己写的和字帖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就好。
2,你能把这个字写成你想要的样子。即你能自如地控制你手中的笔,精准地写出你想要达到的效果。比如你能很有把握地把横写直,把斜钩写稳,让撇捺出锋等等。
偶尔能写出来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字有很多笔画,一个笔画失败往往就会造成全字的失败。
上图的第一个问题就在这里。
这类问题的解决,四个字:刻意练习。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反馈,即“准确率”,如果没有目的地练习,很容易重复错误,敷衍了事,数量多并没有意义。关于刻意练习的更详细解读可以参看 善于解决问题的人,练好字不难!或者《刻意练习》。
后来这位小伙伴对我的点评还存在疑问,所以又在群里问素枫老师,这种学习态度值得鼓励:
素枫老师也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回答:
所以,临帖,就是学习写的好的字,把学到手的东西化为己用,如果你自己还用不了,说明没有掌握,没有掌握就换下一个,前面的付出就白费了。
大家都听说过“木桶效应”,即一个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我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就这么教育我的,所以不能有短板,必须全面发展。
然而那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真正到社会上生存,我们都知道并非如此,你只有在某个领域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你才能有立足之地。
前不久我还在说,我对很多东西感兴趣,书法、摄影、跑步、读书,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说画画、电影等等,未来不排除跟大家分享这些东西。
然而我深知我得先把书法学好,最起码我要比大多数人强,最起码在遇到瓶颈之前我绝不能停下来。如果我的业余学习时间是10分,我有6分时间分配给了书法学习,3分时间分给了阅读——阅读对书法学习是很有益的,剩下1分才是其他的爱好。
在书法学习中,我又把绝大多数时间分给了欧楷,现在依然在每天临写《九成宫》,其他楷书、行书、草书等方面将来当然也要学,但是一口矿井里明明还有矿石无数,又换个地方重新挖一口井显然是不智的。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书法也好,各行各业也好,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在某个领域有了深入的钻研、大量的积累,达到一定高度,将这些经验和学习方法迁移到其他领域,才会在多个领域都能有所建树。
说回练字。大方向上你选好了某种书体,想好了学某一家,就一心一意学下去,不要今天学颜明天写柳,哪一家都是浅尝辄止,最后是出不了什么成绩的。
具体到实际练习当中也是如此,不要总是想着一本字帖那么多字,我什么时候才能临完?楷书想学好、行书也要学、隶书也很喜欢,什么时候才能都学会?
实际上,你踏踏实实临好三五十个字,真正学会了,写好了,你不可能就只会写这三五十个字的,不可能其他字依然还是没有任何变化的——除非你这三五十个字没有一个学到手。
所以正确的方式是:选好一本帖之后,选定几个字,踏踏实实写,真正学会了,写好了,再换下一批,不急不躁,以点破面,不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总想着我应该赶紧把这本字帖写完换下一本。
总写几个字会枯燥吗?
不会,如果你看着两张一模一样的画作,看就了你肯定会枯燥,但是如果让你去找两张相似但是不同的画作当中的不同点,你就不会,而且很多人会对这样的游戏乐此不疲。
就像素枫说的,你同样的字抄几百遍怎能不枯燥呢?一本字帖每个字都不同让你抄一遍你也枯燥的要死。
一条道走到黑固然有点偏激,但这种精神正是练字所需要的,而大多数人恰好比较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