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的魅力是什么?
其实,李镇西的声明并不是说完全不回信,只是“没有时间一一回复”。在我看来,李镇西是一位比较随和的教育专家,他对网友的厚爱还是很感激的,他之所以没有回复很多网友的信息可能真的没有时间,也可能是网友的文字没有打动他吧?收心斋主编笔能也曾给李镇西先生写过一封电子邮件,只写一封,他就回了,而且很友好,短短几句话就用到了两个“非常感谢”和五个“您”。
李镇西那么忙,为什么还给“收心斋”主编回信致谢呢?我想原因无外乎三个,一是笔能写的信件措辞得当,真诚感人;二是笔能对李镇西及其教育思想的研究非常认真,比如《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就写了3000多字;三是笔能发现了李镇西的魅力。
李镇西的魅力是什么?笔能与李镇西有过一面之缘之后作了如下解读:
我从来不追星。从小到大,尽管特别喜欢看电视,也十分爱好体育运动,我却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影视明星或者体坛明星有过强烈的好感。那些明星确实很出名(比如王宝强,林丹,呵呵),但是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不过,自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我却情不自禁地成了教育明星李镇西老师的粉丝。
第一次见到李镇西老师的真容是在学校组织的报告会上,他专程来恩施为我们作《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的专题讲座。讲座现场,在恩施高中校长谭斌用满满一张纸的荣誉称号隆重介绍主讲人之后,李镇西老师指着大屏幕上的一张照片作了极简短的开场白,“所有的介绍都不如这张照片更能展示我的真实面貌,我是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这一点我问心无愧。”抬眼而望,我看见照片里有一大帮身着校服的孩子簇拥着李老师,个个笑容灿烂。就是这一张照片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不得不佩服李镇西老师的魅力。
他的魅力首在故事之多。讲座中,没有带一页演讲稿,也没有谈一个教育理论,李镇西老师只用一张张旧照片便展开了他的深情讲述。走进田野,油菜花丛变身语文课堂;登上峨眉,师生躺在雪地铺成浪漫的“一班”;车站送别,学生跟着列车依依追赶······李老师一边切换那些发黄的旧照片,一边将背后的教育故事娓娓道来。听李老师讲故事,我得知有的学生在10年后写下深深的怀念,“善良是李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而有的学生甚至在30年后流泪回顾,“李老师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好朋友。”听李老师讲故事,我牢牢地记住了,一个有故事的老师,就是幸福的老师。他本人无疑是一个幸福的老师,因为他积淀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他的教育资源,就是他的幸福之源,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他的魅力也在于学而不厌。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个老师只有自己首先不停地学习和思考,然后才能做到诲人不倦。也就是说,老师当了先生还得当学生,老师一边教书,还得一边学习,而且是学而不厌,这才是克服职业倦怠的良法。在我看来,李镇西老师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典范。工作之中,他学习钱梦龙,学习魏书生,学习于漪,以致于彼此成为朋友,同时,他还深入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以致于成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已经评上中学高级教师之后,他还跟随朱永新教授学习,取得苏州大学的博士学位。然而,李镇西老师并不热衷于单纯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建构,他的兴趣在三尺讲台。因此,他在博士毕业后又回到了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从教,回到了中学课堂之上,回到了孩子们的身边。
他的魅力还在于笔耕不辍。李镇西老师是一名从小便怀揣着“文学梦”的语文教师,所以他在繁忙的班主任工作之中和工作之余一直坚持写教育手记和教育随笔,其笔耕不辍的精神在《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民主与教育》等十余部著作之中熠熠生辉。我觉得,他是一名浪漫的语文名师,也是一位勤奋的写作高手。他在办公室和书房中写作,也在火车和出租车上写作。他敏于捕捉教育活动中的最美瞬间,他勤于记录师生之间的感人故事。他的笔下有孩子的善良和纯真,也有教师的幸福与美丽。无论是当班主任还是当校长,他都在把班级和校园当作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童话在打造,把教育和人生当作一首极富浪漫气息的诗歌在书写,因而他在三尺讲台之上享受着教育和文学的双丰收——“文学为我的教育事业插上了翅膀,同时,教育正在圆我的‘文学梦’”。
阅读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故事,了解李镇西老师的人生经历,我们为什么会感动?因为时下的教育太过于急功近利,高考似乎就是中学教学的全部任务,分数几乎成了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指标,师生之间缺乏一份朴素的感情交流和正常的共同生长,而从李镇西老师的身上,我们读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传奇故事,读到了一部美丽纯粹的教育童话,读到了一种诗意健康的师生关系,最后读到了我们自己的梦想。李镇西老师就像一个梦,让一个个有教育情怀的老师去学习,去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