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童与《老童》 作者: 士比亚

琵琶演奏:刘德海

老童与《老童》 

士比亚

老童,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神名,颛顼之子,黄帝之孙(一说黄帝玄孙),童姓始祖,能唱善歌。《西次三经》云:騩山(今河南新安西北),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魏嵇康《琴赋》: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

据载,老童乃华裔歌唱家之鼻祖。虽不甚著名,其父辈及晚辈可谓名噪千古:其父颛顼乃先古名帝。其子火神祝融,号赤帝,发明“击石取火”,为保颛顼帝位,大战共工而闻名天下。老童乃出身贵胄,为华夏艺祖!

中华后人崇尚神灵佑护,颐殷家国,千古遗风。

先师刘德海先生尊崇仙贤,秉持传统,冥谧“老童”性灵。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值先生教育事业鼎盛,又创作高峰时期。逐踌躇满志,起手于“人生篇”为伯的《老童》琵琶曲,倾诉历尽沧桑,笑傲人生的乐观主义性态,示极琵琶技艺,演绎禅寓,以昭后人,心血可鉴。

《老童》:

【寻缅】引子。夜深沉,万籁俱寂。驻瀛洲,望騩山,怀弦月,思先祖。“兴奴拢捻”,推揉切切,空灵綿綿。

【追忆】八度跳越,思绪缱绻。似曹刚“拨若风雨”,又太郎惊涛拍岸,往事如钩,荡漾漪涟。

【嬉戏】主旋律凸显,诙谐幽默调侃。黄发垂髫,两小无猜,耳鬓厮磨,乐不思蜀。东林捕禅,南岭撷果,西江濯缨,北坡溜车。谣童趣,恋外婆,嬉戏不夜归,只盼日不落,性逍遥,尽洒脱。

【攀缘】左钩右拍,奋蹄登攀。入空门,尽蹉跎,寒窗冷,秋雨娑,觅真经,勤爬坡。十年破弦书,廿载衍笔墨,缘未尽,苦作乐。

【悟道】超世僭越,时空对话。喃喃诵读,喏喏吟歌。琴不离手,酬勤补拙。琴技踏石铺路,琴艺方华升格,琴道秘籍真谛,终生觅求以索。道义宽弘,无边无岸,伏枥不息,悔人不倦。

【释然】民歌格调,喜悦欢快。登高望远,一览众山。阳春白雪,高卓竞先。舍我其谁?誓可问天!翩翩起舞,怡情悠闲。

【禅音】左手反弹,意寓潺潺。行云流水,修为醉酽。我意我行,孤处籁边。畅顺艺道,天地人间。万物皆无,一缕青烟。沧海茫茫,躬耕桑田。抡指乱魂,仰天昶叹!

【如砥】尾声。主旋再现,空拳锤錾。人梯如砥,任汝踏肩,躬身攀爬,甘愿奉献。大道通天,怀满月弦,余音袅袅,氤氲瀺瀺,我行我素,童趣无沿……

初聆《老童》,稚心未泯。是大师童趣的演绎,顽老的嬉戏。细嚼《老童》,悟寓迥然。乃大师艺道的感悟,人生的诠释。学艺,成蛹,化蝶,涅槃。一生追求,初心洞天,深邃意隽,日月可鉴。

《老童》的技艺构架可谓颇具匠心,刘德海先生系统成功的运用独创的“反正弹”演奏技法,精雕细琢。“反弹”雏形食指“抹”(食指自左向右将弦抹进),又借鉴吉它演奏方法,使用了中指“反弹”。用指不同,即产生了不同音色变化,形成了完整的“反正弹”指法组合。还有左手的“带”、“绰”注在四弦,及“打泛音”,右手拳拍等技巧,出神入化,后人摩临不及。

刘德海先生始终以弘扬民族音乐,宣传中华文化为己任,并身体力行,将其融入音乐教学中。

刘德海先生认为,教育家应当具备授业、解惑、求变的能力和胸怀,既要有学院派又要有民间派。他提出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口传心授”,在当下追求现代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的浪潮中亦不能舍弃,反而更应该大力提倡。他希望民乐教学要多一些正能量,善待传统、重视老祖宗留下的“家底”。他面对当前音乐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的,演奏作品不求甚解,情感游离,“冷冰冰”的表现,以及只追求单一技巧而忽略音乐内涵的状况忧心忡忡。在他担任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期间,提出并发起了保护民间音乐的“行动”计划,提出“民族器乐的希望在田野”的理念,亲自带领学生向民间讨教学问,以寻求母语般的心境,走向田间,把民间音乐请回高校、搬回舞台。

刘德海先生自诩是“爬坡人”,他曾对友人说,“我是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爬坡人,明知道它没有终点,我还会就这样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生命尽头,哪怕历经再多的苦涩和寂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不仅在琵琶演奏技艺发展和创新上成为划时代的大师人物,也使他创作的大量琵琶作品和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文章,影响了民族器乐相关专业的发展和几代民乐人。

正像柏拉图所说:不论你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了就不要停止。不论你什么时候结束,结束了就不要后悔。

刘德海先生终生致身于弘扬传统文化,对阻碍、鄙视、隔断民族音乐的现象痛心疾首,他说:(对民族音乐)随之而来的是“救世主”式的浮躁和武断情绪的滋生。艺术技术困难并不怕,令人担忧的是这块有灵性的木头遭遇制度化、官僚化所带来的无奈和苦。这一千年文化之“灾”,谁能躲过?

诚然,先仙老童所歌所咏,传世后人的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被当下“西风烈音”已摧残得七零八落,存余的碎片寥寥无几。刘德海先生殚精竭虑,“运剑气修补碎片”,将《瀛洲古调》定位为童心童趣,把伴随自己30多年,心爱的“蛟龙”琵琶及乐谱手稿,赠予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回归“江南丝竹的摇篮”,“魂归故里”,“回馈瀛洲”,了然寸心。

刘德海先生曾作《琵琶歌》一诗,抒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留恋、痛惜、哀婉之情:

日出彈琵琶,

日落教琵琶,

夜抱枕頭夢琵琶。

心情好,愛琵琶。氣不順,怨琵琶。

腰脊勞損恨琵琶,倾其所有爱琵琶。

佛祖啊!

何日解脱這份苦,叫弟子卸“甲”(指甲)歸田拆琵琶。

拆琵琶……

面板做床睡,仰天数星斗。湖中追月亮,木瓢当船划。

挪根絲弦捻毛刷,逗引螞蟻搬新家。

竹屑木渣土中埋,只等來年發新芽。

读罢,顿觉一丝酸痛。这是刘德海先生对民族音乐的炽热情感,秉承、传播、挽救民族文化的家国情怀。

刘德海先生是我辈仰慕的音乐大师。少年时听着他的琴声长大,并砥砺我们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前行。

这多年听着,听着……不觉产生了一丝莫名的冲动,竟不自量的写了一点心底的感悟。

一篇是他的琵琶曲《天鹅》。《歌者》:《天鹅》的艺术形象及审美魅力正是作者一生形神追求的写照。刘德海大师植根热土忠贞不移;崇尚传统不离不弃;眷恋音教孜孜以求;战胜自己百折不挠;为师做人清纯坦荡;老骥伏枥爬坡不疲。绽放乐坛,引吭高歌,真真为“天鹅”精髓的展演,时代的歌者。

另一篇是聆读他的《十面埋伏》和《草原英雄小姐妹》所感,《英雄礼赞》:英雄是民族中武艺高强,又勇于担当的人。他不论职务,不分级别,不看职称,更不限英语四、六级。凭的是心和血的奉献,是老百姓的口碑。刘德海大师,一生淡薄名利,孜孜以求,执身音教,沥血耕耘,改革创新,博古论今,享誉中外。笔耕不辍,拨弦不止,桃李满天下,弟子千万人。身体力行,殫精竭虑。年迈八旬,仍驰骋乐坛,与长三角“刘家大院”丝竹乐人“美美与共”,乐此不疲。这难道不是我们音乐界的英雄吗?无庸赘言,更不须有关艺术职称部门审核,“英雄”是乐界同仁心中的礼赞!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刘德海先生的关注,他多次问询我的有关情况,说:“士比亚先生对我的作品理解很透,后生可畏。”

2018年3月,春意融融。由中央民族乐团胡琴演奏家张学琴引领,我专程慕名飞往上海,参观研学,被坊间誉为“江南丝竹摇篮”的——上海阳刚民间音乐博物馆,受到“江南丝竹”非遗传人周峰老师,音乐收藏家杨刚先生的热情接待。这所坐落在洋山河畔,古瀛洲故地的民间博物馆,简直是一座民族音乐文献宝库。馆藏的音乐文献资料浩如烟海,目不暇接,令人惊叹!展柜前,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再三请求,才破例允许我翻阅了刘德海先生的乐谱手稿,又操手那神奇的“蛟龙琵琶”轻轻的抚弹……冥冥中,仿佛听到了当年“蛟龙”流淌出的淙淙琴音,大师指下的殷殷禅意。

这以后更加萌发了我迫切拜见大师求教的款款情愫。2019年秋,结识了沈阳音乐学院一位教授(刘德海先生的学生)。经他介绍,刘德海老师应允。计划2020年春节由他来京带我去刘德海老师府上拜访。

世事难料,这该死的“疫情”,天杀的“新冠”,延误了我和大师的会面。春节期间,我有幸和大师通话,向他致敬并问候!大师说也期待着我们的相见。

不幸……当我听到大师逝世的噩耗,不禁失声痛哭。我们再也不能聆听大师的教诲,不能当面领教《老童》的寓意,令我终生遗憾!

连日来,又反复观聆《老童》的录制音像,心潮涌动,感慨万千。先生灵动的“捺、拉、弹、挑”,活灵活现,尤如就在眼前。

现如今,我也挨到了“老童”的年纪,缅怀先贤“老童”,聆听大师的《老童》,由老童记述“老童与《老童》”的故事,聊寄对刘德海先生洒洒的怀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