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东风路

保定护城河西北角往南一点有座桥,名为“东风桥”。桥东的路仍随老名,叫环城北路,桥西的路就随了桥的名儿,叫东风路。“东风桥”、“东风路”,多明显的时代色彩。据说,以前那块儿的桥是座小木桥,后来改建了钢筋水泥桥,桥名也升级换代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家从保定东关的省中医学院宿舍搬到了花椒园的省交通厅宿舍。当时,东风路好像刚刚铺上石子和沥青,路两边的排水沟也还是明渠。从东风桥到穿过保定市区的京广铁路没有多远,也就一二里地吧。那会儿,还没有地道桥,东风路就是从铁路上面直接穿过。当然,铁路两侧都有值班的,火车要来了,他们就提前把栏杆放下,禁止车辆行人通过。我们那时候经常到铁路道口看火车,看到值班的铁路工人舞动着小旗在那里指挥,感到好威风。

大概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东风路修建了地道桥,在西郊上班的人们再也不用来回等火车了。1973年底,我们高中毕业并到徐水县的南亭村插队。临行前,我们几个高中同学特意来到新开通的东风路地道桥,在那留了影。

1976年1月,我从插队的徐水县南亭村直接被分配到保定西郊回民食堂。打那以后,我就和东风路有了不解之缘。当时不像现在,有发达的公交,有快捷的地铁,还有私家的小汽车,最不济也有小电摩。那会儿可没这条件,无论多远,上下班只能骑自行车。从我家骑车到工作单位,大概需要五十多分钟。一般情况下,我都是沿着东风路到五一电影院那往右拐,到了五四路再往西。

五一电影院在保定很有名,也是当时保定西郊唯一的电影院。它的停车场在电影院的东边,很大,估计能停上千辆自行车。每当我骑到五一电影院要拐弯时,都要下意识地往西边看看。为啥?因为再往西就是保定棉纺厂,保定胶片长等大工厂。对棉纺厂我不大感兴趣,感兴趣的是胶片厂。能在胶片厂上班,那可是一种荣耀。

四五十年前,保定经常刮风,特别是到了冬天,西北风嗖嗖的,能吹到你骨子里。我那会儿年轻,不懂得加减衣服,经常就穿着食堂的白大褂上下班。有时路上遇到刮大风,冻得要死,到了单位好长时间才缓过来。有的老大姐就说我,小侯,你也不知道个冷热,这么冷的天也不穿厚点。那些老师傅,特别是那些老大姐们,上下班之前都要换衣服的。

‌那会儿在上班的路上,最怕遇到顶头风,如果风太大根本就骑不动,只能下来推着自行车走。那时东风路两边都是田野,如果半路上遇到下雨下雪,绝对没有可避雨的地方,只能挨淋。记得最惨的一次,晚上下班刚骑到五一影院时,车胎没气了,老天又下起了雨,我是既没带雨衣,也找不到修车摊。没办法,只能推着自行车在雨中慢慢走到了家。

后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在五一电影院东边不远盖了办公楼,办公楼东边新修了一条路,连接起了东风路和五四路。那条路修好后,我有时也从那走。只是没走几次我就离开了回民食堂。

除了东风路,我走的最多的还有一条路,就是五四路。穿过东风路地道桥不远就是一个十字路口,往北拐,顺着韩村路就到了五四路,沿着五四路往西走也能到新市区。韩村路,现在叫阳光大街。韩村路一直往北就是保定畜牧场,我们小时候经常去那买小鸡。河北中医学院原来也在那,我爷爷就在中医学院食堂当炊事员。小时候,我曾和几个小伙伴到中医学院的食堂去过一次,爷爷给了我们每人半个馒头。

韩村路与东风路交口的东北角有一个当时很牛的单位,国家物探公司河北公司,据说是专门勘察矿藏的,全国各地跑。每次从它门前过,心里也想,能到这个单位工作也不错,能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韩村路上,还有一个部属单位,就是电子部的821库。1975年底,我们从南亭选调回城时,公社和大队第一次让我填写的招工表就是821库。只是人家没要我,给出的理由是:你是近视眼,不适合在那里工作。821库没去成,后来才到了回民食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东风路上经历的风风雨雨,似乎仍在眼前。风雨东风路,你可还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