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抱怨可取吗?

闺蜜萧萧在公司的内斗中,不慎落败,离开了工作15年的公司。 萧萧是火一样的性格, 有活力, 有热情,更是有主见,在就职的15年里多次换岗, 从行政到客服,后转至培训师, 到如今的客户经理,在每个职位上都做的风生水起。但是, 在一个如过往15年一样的周五下午, 她收到了人力资源部的解雇信。

她有一万个理由抱怨, 她有一万个理由让自己沉沦。 15年, 几乎是全部的职业生涯, 就这样毫无准备的嘎然告别。

在她离开公司一周后的一个周末清晨, 我给她打电话。  她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接我地电话

“ 我在外面跑步呢, 现在不再每天想着上班, 感觉真好... …"

她边跑步边跟我聊。  我原本准备的一包袱的宽慰成了多余。  萧萧就是萧萧, 即使在遭遇这样大的人生变故, 她没有一丝的抱怨。 她的思考逻辑像是变魔法一样, 把一件件一桩桩的委屈和不公巧妙地反转, 在她这里都成了值得庆祝的喜事。  我被她这样的心态鼓舞, 艳羡她这样的 ”法术“。 她最终活成了自己期待的模样。

我也想拥有这种反转的魔法。

在想: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对于不同的人, 其反应截然相反?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活力四射, 充满希望地的活着? 而有些人却会经常抱怨这个社会的不公, 自己没个好爹,自己伴侣的不理解,上司的不器重等等。经过一番的查阅, 我似乎有所领悟, 魔法的背后原来有一套心法。

我默默地跟自己说: 我决定做一个永不抱怨的人。

什么是抱怨?

抱怨。 动词,新华字典 释义: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

如果把这两个字分开来看, ”抱“ -- 拥抱; ”怨“ -- 怨气;  如果合起来讲,拥抱怨气,从字面意思上来看, 可以说是一种主动行为, 一种自主的选择。

英语中的blame 有埋怨, 责怪指责的意思, 分开来看是 be lame (无能的,软弱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 “抱怨” 是个体在面对某种情景下产生的心理活动,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人际互动的行为,而且这些在这些互动中感受到了无助。既然是心理活动, 所以可以说它是主观的, 是个体在某一时刻对事或人的一种无助的自我解释。

这是我多年前的经历。 婚后不久我就怀了女儿,前夫当时由于工作原因要常驻外地。当时我不仅是孕妇, 更是怨妇。记得一个场景: 当时正在办公室工作, 好像是刚挂了前夫的电话, 眼泪不自主地啪嗒啪嗒流, 坐在对面的同事好心的宽慰我, 我没有表达对她的感激,反而开始数落前夫的不负责,表达我内心的委屈, 生活的无奈, 简直觉得自己就是生活在人间地狱, 哀伤, 痛苦,无助,无望。 最后同事无所适从, 我还依稀记得她尴尬的表情 “想开点, 会好起来的”, 她迫不及待地想结束对话, 想走开, 我想她或许为她刚才的好心懊恼吧, 没想自己的一片好心招来一身的晦气。

威尔. 鲍温 《不抱怨的世界》中讲到:

“抱怨就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地口中发出时,我们能注意得到;但是从自己地口中发出时,我们却察觉不到。”

现在回想当时的场景, 我想我当时必定是臭气熏天,让人避之不及。

人们为什么会抱怨呢?

抱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表达

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萨特说:“他人即地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在和人的交往过程中, 都试图把别人变成客体, 把自己看作主体, 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主体性和自由。 但是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关系中, 我是主体,我有主导权, 我是自由的,每个人都这样想, 那么如果你是主体, 我也是主体,处在关系中的时候, 到底谁是主体?如果每个人都不自主的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那当然会产生矛盾和分歧, 认为自己被当作客体的一方会滋生愤懑, 表达不满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抱怨。

把自己看作主体, 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恋。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讲到: 自恋是人的本性,婴儿有原始的全能自恋。婴儿觉得我就是妈妈, 妈妈就是我, 我还是万物, 万物都是我。我是神, 我一发出意志,万物包括妈妈在内, 都得满足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那么作为成年人的我们, 是不是依然用婴儿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世界?

老子《道德经》里讲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那么,既然天地不对谁特别好, 也不对谁特别坏。事间万物变成什么样子, 都是万物自己的行为, 与天地无关。

思想创造生活,语言表达思想。那么,是不是我们可以调整我们看待事务的角度? 如果改变自己的话语,那么思维也会随之改变。我用下面这个故事来理解这一点:

“有个老妇人,她有两个儿子, 一个卖布鞋,一个卖伞。雨天的时候,她担心卖布鞋的儿子生意不好;晴天的时候,她又担心卖雨伞的儿子生意不好。 于是她整天闷闷不乐,有一天,一个人对她说:雨天你就想卖伞的儿子,晴天你就想卖布鞋的儿子。 于是,老太太就天天快乐了起来。”

加缪在《局外人》里写到:“仰望灰暗的天空, 闪烁着星座与星辰,头一回,我的心向宇宙善意的冷漠敞开。”老子的 “天地不仁”, 加缪的“宇宙善意的冷漠”, 似乎是同一回事, 对这个世界的解释只存在于个体的主观里。所以,“境由心生,心可以使天堂沦为地狱,让地狱变成天堂”。

人性是如此的复杂。 如果将那些人性的美好:耐心, 爱, 理解,坚韧加入生活,而不是,抱怨,猜忌,愤怒; 我相信:他人亦是天堂。我们也将会在关系中体会幸福和快乐。

以弱者/受害者自居, 寻求怜爱和关注

心理学家罗宾.科瓦斯基在《抱怨语言与抱怨行为:功能、先例与结果》的文章中提到:“许多人抱怨, 是因为他们想从他人身上诱发特定的人际互动反应,例如同情或认可。 人们可能会抱怨自己的健康状况,这不是因为他们真的觉得自己生了病,而是因为'病人的角色’能给他们带来好处。

抱怨自己的健康状态, 在关系中建立自己的弱者角色, 获取别人的关心和同情, 以此来建立与他人的关系。 抱怨自己的病痛, 不仅让别人知道你所遭受的痛苦, 同时也是让你自己的身体不自觉地寻找和体验病痛。

自从我有记忆以来, 妈妈就一直被健康问题所困。 我已经记不清楚妈妈到底是有多少种病:胸闷, 坐骨神经痛, 牙痛,腿痛, 血压高, 血脂高,血糖高, 心脏病, 糖尿病。 家里各种数不清的药, 生活的目的就是省吃俭用存钱看病, 生活的方式就是把药当饭吃,生活的重心就是治病。  我似乎没有关于妈妈健康的记忆, 不管是年轻还是现在, 即使我使劲地搜索记忆, 搜索结果里也没有一个健康开朗活力迸发的妈妈。

妈妈时时刻刻都在为她所经历的病痛所折磨, 我相信她的一切感受都是真的。 但是, 我不仅感受到了她的不幸,她的身心俱疲, 她的数十年如一日的看病吃药, 吃药看病的生活常态, 我更加感受到了她的抱怨, 她抱怨爸爸的不体谅, 抱怨儿女不在身边, 抱怨身体的病痛, 抱怨邻居的不合,抱怨这个社会的凶险, 抱怨一切她认为的不合心意。

有一种现象(病症)叫 “疼痛成瘾”。 当你感觉疼痛, 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疼痛,身体里都会向血液中释放内啡肽。 这种由脑下垂体分泌的内啡肽称为内源性阿片, 其作用原理和临床上使用的外源性阿片药物有同样的阵痛和令人欣快的效果。 其运行机制是: 抱怨引发疼痛, 疼痛释放内啡肽,内啡肽令你兴奋。

虽然这种内啡肽计量很小, 但是如果日积月累, 你的身体同样也会产生依赖和上瘾。 就像提到的关于我妈妈的案例, 她的身体或许依赖这样的抱怨体系来带来镇痛的效果, 但是不断地抱怨只能会自证预言一样地验证自己地感官体系, 从而令她在家庭和社交关系中不自主地处在被关注,被同情的受害者状态中,而她的主观感受就是,一切与她为敌, 她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

身心健康, 言外之意,身和心彼此相连,相互影响。如果一个人一直在抱怨健康问题是, 其实是一直不断地在往自己地脑海里灌输负能量, 自己的身体持续不断地接收负面信息, 这股负能量灌入体内, 从而导致更加糟糕地健康问题。 我们地思想、语言、行为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状况。

我爱我的妈妈。 我愿意为她做任何事情, 但是却不想成为她, 也没有办法和她生活在一起。 我无力抵御那些五孔不入的抱怨,感觉自己会被那些黑色能量一点点吞噬。

她所抱怨的一切都一点点在变成现实,我们姐弟俩人都离父母很远, 不仅仅是物理距离,更是心理。 我们对妈妈报喜不报忧,我们不想让她为我们操心, 更多的是我们不愿接受那些永无止境的抱怨。很不幸, 任何的抱怨从来都无法带来积极的改变。抱怨者经常会得到她所抱怨的, 而与其期待的方向背道而驰。正如圣经里讲:寻找就寻见。  因此, 受害者不会成为胜利者, 你必须选择你想成为哪种人。

误区:抱怨=发泄情绪=缓解压力 

有些人认为内心的不满需要表达,通过抱怨来发泄情绪, 以此缓解压力。

发泄情绪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宣泄理论”,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各种心理宣泄设备,比如沙袋, 宣泄墙等在心理干预中曾被广泛应用。

然而, 最新的大量实证研究已经明确证明“发泄愤怒并不能降低反而会增加攻击行为”。 带有宣泄性质的活动往往具有攻击性,这样的活动会引发与攻击相关的敌意思维、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反过来会导致更多的愤怒情绪和攻击行为。

宣泄行为并不能缓解压力, 反而会增加人们的攻击性。

我自己有严重的经前期抑郁症。 有几次发作, 生活里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激发我的抱怨和愤怒, 我跟女儿大喊大叫, 甚至几次摔东西, 试图去通过这种宣泄的方式释放内心的心烦意乱。 但是, 经过几次这样的反复后, 我意识到自己这种刻意的发泄并没有缓解低落的情绪。 即使几次最严重的摔东西后, 我也没有感觉到丝毫的轻松,反而是在不断验证自己的抑郁症, 为自己拙劣的行为找借口。 与此同时, 给家人带来的伤害, 特别是对年幼的孩子, 无论找什么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进行开脱,都不值得被同情和原谅。

威尔.保温 在《不抱怨的时间》讲到 :“如果发泄怒气让我们变得更快乐,那岂不是最常抱怨的人就是最快乐的人?”

抱怨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更多的问题

我们总以为通过抱怨会让别人做出改变。但实际上,当我们抱怨别人不该做某事时,其实我们已经认定对方会做我们抱怨的这件事。

女儿今年11岁,活泼可爱。 跟大多数孩子一样,拖拉磨蹭。

“你的作业总是拖拉,不是拖到最后一分钟, 就是恳请老师宽限时间,从没有见你按时完成过”,

这是我每次在她熬夜写作业时一定会说的。我一次次的抱怨同样的问题, 女儿一次次的重复着同样的困境。 女儿没有因为我的抱怨有丝毫的改变, 我的抱怨也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的帮助, 反而不断地在强化她对这个行为的认知, 认为这就是她做作业的方式。

就在酝酿此文时, 我突然意识到 “语言表现思想”,我在抱怨女儿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时, 我是不是也在排斥我所渴望的?

我试着用另外一种语气。

“我觉得你今天的作业能提前完成呢, 你看,现在都已经做完一多半了,今天如果能早点完成, 就会更有多的时间玩游戏了。”我第一次以这样的语气来交谈。

没想到就这么神奇。午饭过后没多久, 女儿喊我:“妈妈, 过来下, 看我今天的作业都完成了, 昨天落下的我也做完了!”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萧萧的魔法, 如果有的话, 我想就是这个。

还有一种由抱怨带来的问题,就像连锁的化学反应。我们在公司受了气,把怨气带回家,跟伴侣抱怨; 在伴侣那受了气,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成绩达不到自己的期望, 我们跟朋友抱怨, 跟父母抱怨; 我们抱怨生活的艰辛, 抱怨伴侣的不体贴, 抱怨孩子的不争气, 我们觉得活得很累, 我们感觉身心疲惫。 结果呢, 就像自证预言的恶性循环, 我们的亲密关系开始出现状况,亲子关系也是问题百出, 面对工作一团乱麻。

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的关系当成了我们的出气筒和传导我们负面情绪的导体。 我们把从老板那里带来的问题带给了伴侣, 从伴侣那里的问题, 带给了孩子。 为什么 我们不能把跟老板的问题跟老板谈? 把跟伴侣的问题直接跟伴侣谈?

威尔.鲍温 在 《不抱怨的世界》里讲到:不去和引发问题的人谈, 反而去找另外一个人说, 这其实制造了一个“三角关系”。 你和某人之间的矛盾, 去找另外一个人讨论这个问题, 而不是和当事人解决。 这是一种无效的抱怨,不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永远存在。

正确的姿势是:直接去找那个和你之间存在问题的人交谈,而且只跟那个人谈。

享受生命,远离抱怨,拥抱快乐

查理芒格说:”想让自己得到某种想要的东西,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而当一个人在抱怨时, 其实就在拥抱自己的怨气,跟自己所渴望的美好割裂开来,而与其所渴望的东西也会越来越远。

抱怨更深层的危害在于:抱怨让人只关注问题本身, 以至于不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无止境的讲述自己的付出, 他人的不仁不义,会让自己坚信的无辜, 错都在别人, 从而推卸责任, 把自己限制在一个自怜自艾的囹圄里,让自己处于一种失能的受害者状态, 而放弃了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强者心态。试想,面对困境,既不能解决, 也不能承受,还满腹牢骚的怨声载道, 何以得到好运的垂青,命运的眷顾?

王小波曾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所以, 当我们身处麻烦时,是选择让它打败我们, 还是让它帮助我们完善自己。 选择后者, 人会把每次的挫败当成成长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将会收获对生活的掌控感, 自然就没有了对无能愤怒的痛苦,而收获的将是生命的美好和当下的快乐。

苏格拉底说:谁不能主宰自己, 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

身处百年未有之全球疫情, 面对未知的各种不确定性。告诉自己, 耐心点,像一个孩子一样去坚信奇迹的发生, 咀嚼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探寻生命的未知, 不要让抱怨遮蔽我们的视野,不要让抱怨限制我们无限的生命潜能。

我选择做一个不再抱怨的人。

(0)

相关推荐

  • 女儿不好养|面对孩子的情绪,家长咋办啊?

    " 当孩子有情绪,作为妈妈,应该怎么做" 01 - 那天的语文作业是,你想告诉老师的三句话,用拼音写. 因为我还有一场讲座,所以在给她指导作业的时候,就比较着急,自然态度不是很好, ...

  • 有些爱让我们变强大,而有些爱却会使我们变虚弱。|“被偏爱”和“被溺爱”有什么区别?

    策划.撰文 / Cyte 专业支持 / Virosca.小芒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曾在不曾被偏爱的孩子,长大后也不容易被偏爱丨如何找回被爱的信心?一文中提到,感到自己"被偏爱" ...

  • 陷入自恋型模式的人,在亲密关系中会有怎样的行为?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在我们生活中,每对情侣的相处模式都是不同的.   这与我们自身是什么类型的人有关,进而划分为我们在感情中的模式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   有的情侣 ...

  • 男子索要25万彩礼未果杀妻焚尸,5招教你识别出危险枕边人?

    7月30日上午10时许,上海浦东新区泥城镇"杀妻焚尸案"在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宣判,严豪杰犯故意杀人罪.放火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案发时两人结婚仅三个月,被害人刘女 ...

  • 自恋边缘型伴侣关系:相关治疗研究

    这篇论文曾经在1985年12月13日的冬季AFCC会议上提到过.演讲人,Joan Lachkar士,California,Westwood私人心理医生. 本文翻译自Joan Lachkar博士的论文& ...

  • 父母如何与孩子建立情感链接?

    你经常拥抱你的孩子吗? 没有被妈妈拥抱过的孩子 没有和妈妈互相凝视过的孩子 和他人建立身体联结是有困难 情感流动来源于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互动 孩子没有一个学习榜样 孩子的身体没有被温柔对待过 孩子有用身 ...

  • 幸福家庭的共同点:家里没有爱抱怨的人

    全文1912字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遇事喜欢抱怨. 下雨了抱怨天气,工作量大抱怨老板:抱怨孩子不够聪明.听话,抱怨伴侣不够勤快.体贴:看别人好像永远都那么幸福快乐,看自己的生活哪哪 ...

  • 你的哪些行为,等于废了孩子的武功?(一)

    在小学中低段,很多父母生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会竭尽全力辅导孩子的作业,而且介入很深.譬如说: 孩子刚写一个字,父母会在边上说,错了,重写. 孩子刚写了几行,又说,写得这么差,重来. 这都不会做,你 ...

  • 评价的魅力---林子怡

    人的一生太短犹如昙花一现再无音讯却也正是如此才拥有了奋斗一说,所有人都在为了把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的路上而用一生去努力.其中因为这条路上有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评价使自己更加出色直至成功. 正如在三月樱花 ...

  • 牛比人命贵!印度把稀缺医疗资源拨给牛用,民众抱怨:想当一头牛

    据印度媒体报道,由于新冠疫情持续失控,印度的医疗系统已经不堪重负.然而,印度北方邦却把本就稀缺的医疗资源和精力放在了牛身上,不仅专门给牛搭建了收容所,还配备了血氧仪等医疗设备,可谓无微不至. 报道指出 ...

  • 致余生:不抱怨,不解释,不纠缠

    很喜欢作家林清玄说的这样一段话: "心所要的,不是足够多,是足够欢喜:人生的境遇不可捉摸,心智却可以扭转,心有正念,一切欢喜: 生活不在别处,当下的每一刻都活得饱满.有力量,自己亦是风景. ...

  • 永远不抱怨,一切都靠自己

    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只要健康地活着,真诚地爱着,就是一种富有. 如果今日悲伤,那么明天就学会坚强:如果今日落魄,那么记着明天更加努力. 人生路上,走得最急都是最美的风景,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人生 ...

  • 抱怨心语

    人没什么好抱怨的,今天的每一步, 都是在为之前的每一次在选择买单. 每做一件事情,自己都需要想一想, 日后打脸的时候疼不疼.

  • 领导的“心腹”都有这五个特征,别抱怨不被重用,你有几条

    你还在抱怨自己不被重用,不是领导的嫡系吗?别人为什么能够成为领导的嫡系,成为领导的"心腹"而你却不行?也许你会说:我不屑去拍马屁.这种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安慰自己的一种说法而已,真正的 ...

  • 胃阴虚怎么办?单单滋阴养胃不可取,这才是...

    胃阴虚怎么办?单单滋阴养胃不可取,这才是重点:"肝生酸",疏肝则可生酸,胃中之酸液就是胃阴的主要部分,所以养胃阴需疏肝行气--养胃阴法. 临床上常遇到胃阴不足之证,主症为舌质红,或 ...

  • 发明才是好,但机械用料生绣不可取?要改要改

    发明才是好,但机械用料生绣不可取?要改要改

  • 渊回佛家:佛讲法华经,为何有弟子退席?自满不可取谦虚才能进步

    渊回佛家:佛讲法华经,为何有弟子退席?自满不可取谦虚才能进步 最近圈子内的师兄,在读法华经时候,说到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有关法华经的问题都非常的严重. 因为法华经是一部佛陀,说实话的经典 ...

  • 不抱怨

    不要抱怨自己的努力, 不抱怨自己的付出, 不抱怨自己的伤痛没有结果. 总归有一天, 你会发现, 自己所有受的苦, 吃的亏, 忍的痛, 割的爱, 遭的罪, 到最后却会变成一块磨刀石, 磨砺出你的生活宝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