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就能“常乐”吗?​——教师职业幸福漫谈(2)

幸福有几层?我是哪一层?
教师的幸福在哪里?按田金辉老师的做法,您一定能找到幸福
教师的惜福与幸福

与曹立同、张庆录老师合影于昆明年会

“知足”就能“常乐”吗?

——教师职业幸福漫谈(2)
袁建国
昨天谈了幸福的几个层次,其中提到的第一种“知足常乐”型。今天我们接着谈:“知足”真的能“常乐”吗?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其来源出处。这个词语出自哪里呢?最早应该是老子的《道德经》。
在《道德经》中,至少有三处提及“知足”二字。
第一处是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在这一章中提到"知足者富",这里所说的"富",既包含物质层面,又包含精神层面,既有客观标准,又有主观感受,既有相对性,又有概括性,内涵非常丰富,用词十分准确。我们不妨想一想,如果自己不“知足”,就永远也不会感到“富”,对不对?所以"知足者富"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另一个角度再审视这句话:老子这样说,是否要人们不求进取呢?

不是!

因为他文中同时还提到了"知人者"、"自知者"、"胜人者"、"自胜者"、"强行者"、"不失其所者"和"死而不亡者"。就拿"死而不亡者"来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死而不亡”呢?当然是指那些能为历史留下高尚道德、杰出功勋或旷世思想学说等,从而能长久活在后人心中的人,亦即名垂青史的人。要成为一个这样的人,只有终生殚精竭虑,奋斗不止永远不"知足",方有可能实现“死而不亡”。因此说,老子这里说的"知足",绝对不是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意思。

那,他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知足”,应该是奋斗之后的感受——奋斗之后,无论“得”与“不得”,都应该“知足”,即珍惜已经得到的。

第二处是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此段中的"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与前文的“甚爱”、“多藏”相呼应的,因此这里的知足指的是对名利和财富要注意“节制”,不能贪得无厌,而不是一点也不追求。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昨天文中提到的白岩松对幸福的理解,即“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物质、情感和精神三个维度要掌握平衡,不能缺失;失去这种平衡,便不会有幸福。

第三处是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为足,常足矣。"

这段话中的两个"知足",是在前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的基础上生发开来的。两段连起来看,是告诫统治者、侵略者要“知足”,否则将招致祸害和灾难。

总而言之,从以上出处可以看出,“知足”确实能够“常乐”,但其中的“知足”是在特殊语境下的一种表达,绝对没有消极避世或者不思进取之意。

关于“知足”,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觉得非常有道理,分享给您,共勉:

知足,是对自己已经得到的生活或者愿望感到满足,对强于自己者不嫉妒,对弱于自己者不骄矜,对需要救助者尽其所能施以援手。知足并不是安于现状,而是对现有收获的充分珍惜,对目前成果的充分享受,也是对现有潜力的充分挖掘,为今后的创新和进步提供平台。理性的进取,应该以知足常乐的心态为基础。
2021年8月24日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