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老艺人武海棠离世 孝义皮腔纸影戏几成绝唱

记忆犹新 传统古戏在武海棠心里留下烙印

“孝义皮影活化石”武海棠很小的时侯,在老家第一次看皮影戏,那是一座已经没有了院墙的小庙,冬天的风从人们的头上吹过,在前面几平方米大的麻窗纸上,那些牛皮雕镞的古装人影、神兽杂景也就尺把大小,却在小唢呐、铜锣的喧染中,在艺人们原汁原味的方言道白和粗犷辽亮的唱腔中上天入地神出鬼没。

孝义皮影是用牛皮雕镂,配以灯光使其照映在屏幕上,尺把长的影人在幕后精彩演绎,再伴以音乐唱腔、表演故事的说唱,堪称“中国最古老的电影”。皮腔是皮影戏的曲调,因皮腔音乐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孝义吹腔”。孝义皮影戏源于战国时期,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皮腔纸窗影戏是用六张麻纸做窗亮影,民间称为“纸窗灯影儿”,是全国无双的独家小剧种。而武海棠,正是这孝义皮腔纸影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辉煌年代 武海棠成皮影戏班第七代传人

武海棠老人说,他的祖上在清朝同治二年成立了“二义元”戏班,他是“二义元”第七代传人,七岁学戏,九岁父亲唱什么就都能背出来。家里从爷爷开始不种地,那时的人们逢年过节、喜庆丰收、嫁娶宴客、添丁祝寿等都会请唱皮影戏。所以,他们正月初二出去演,过了五月端午,重阳节回来割麦子,割了麦子,六月就又出去了,唱到八月十五回来收秋,九月十三又出去演,直到腊月再回来。

在物质及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皮影戏备受百姓追捧。当时的“二义元”皮影戏班,无论落脚何处,总会引起轰动,十里八乡赶来捧场的乡亲们,将小小的戏台围个水泄不通,戏班夜夜演到天亮,连唱一个月都不稀奇。所以那时,一大家子就靠演皮影戏来生活,收入挺高,虽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生活,但比一般家庭总要好些。

斗转星移 武海棠等到皮影戏春天的“回归”

伴随着皮腔纸影戏的兴衰败胜,武海棠的人生也由此起伏波折。在武海棠心里,皮影戏不仅仅是娱乐品,它更代表了一种文化的延续和祖艺的传承。无论生活多么困苦,他都不曾有过卖掉祖上留下的两箱皮影道具的想法。“威风凛凛坐将台,咆哮三声辕门开”,只要皮腔一开口,有人来看,他就觉得很满足。武老不单是皮影操作能手,更是演奏高手,他肚里装满了孝义皮腔、孝义碗碗腔音乐、纸窗戏、纱窗戏等绝活,可谓是孝义皮影的“万事通”。

上世纪80年代末,孝义皮影戏作为国粹被文化部选中前往英国演出。2006年,孝义皮影戏被正式确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是在那一年,一直无偿教授弟子的武海棠老人,拿到了政府每月发放的500元特殊津贴。农民出身的他,把这些钱也都用到了教弟子身上,更与十几个痴迷于皮影演艺的徒弟,带着唢呐、亮锣铿铿锵锵行走于全国巡回演出。

“凡星陨落” 皮影戏传承永不停息

2016年6月11日,77周岁的“孝义皮影活化石”武海棠老人因病去世。他是我国最后一个能用古老皮腔说唱来表演完整皮影剧目的老艺人。一部传统皮影戏《封神榜》共有32本,可以根据需要分为连台本戏、单本戏和折子戏,一本连台本戏要唱七八个晚上。老人过世后,再没人可以唱全本的孝义皮影《封神榜》了。武爱萍说,以后人们很难再看到原汁原味的孝义皮腔纸影戏了。

但是让人欣慰的是,老人的弟子依然坚持发展孝义皮影。武海棠老人的弟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任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研究会会长侯建川,目前是孝义皮影界最活跃的代表。他说,孝义皮影戏现有传人28个,都是年轻人。虽然收入有限,但为了发扬光大这门艺术,很多人都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这个昔日湮没在民间的小戏,正以其独特的表演技艺和浓郁的乡土韵味,在世间大舞台和时尚的洪流中显现出清纯的魅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