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大风呼啸一昼夜。
醒来看到窗子上布满晶莹的窗花。
没有暖气的房间,离冬天更近一点。
得以体验“寒冷的天气,清澈而忧伤”。
也有温暖。是自然而然的温度。
墙壁的阻隔。
人在房间的呼吸和活动。
食物烹制的热气。
还有阳光挪移,夜晚的床头灯。
相比电器制造的热度,我偏爱这份低温里的冷静和清醒。
安藤忠雄的传记里写到,“……雨雪虽然恼人,但一场场落下来,真切地提醒着时间的变化、自己的成长和家人的老去,人生关键的记忆点和自然的节拍相合……”。
我大概理解了自己对寒冷的偏爱。
或许是幼年生活与寒冷的贴近吧。
或许在城市里生活的孤寂使自己渴望与自然接近。
或许如安藤先生一样,性格有冷硬一面?
光之教堂(大阪茨木市,1987-1989)
和大部分人一样,我从安藤忠雄的知名作品“光之教堂”认识了他。
一面墙上,唯独自然光束形成的十字架。
纯粹无他。
人的眼睛迅速被那个光束吸引。
作品比人名留下的印象更深。
读到这本书,我才把作品和人联系到一起。
安藤忠雄并非建筑专业出身。他最初只能接到小的住宅项目。也是从那些民居开始,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建筑风格,把日本传统建筑元素和西方现代风格融为一体。
他多使用清水混凝土、玻璃和木头作为材料,在建筑中引入自然的光影。
或许因为“对于极度简朴的禁欲生活的下意识憧憬”,安藤忠雄在建筑中秉持“必要的才是重要的”原则。
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中的日式审美也是安藤忠雄所欣赏的。
“赤裸的空间,简朴的木质,素净的墙壁”。
“日本式房间的优雅是完全建立在无穷无尽的阴影和渐变上”。
“理想中的日本居室,厕所就应该远离堂屋……冬天里有感冒之虞”。
斋藤绿雨说,“风流即清寒”。
安藤忠雄也认为,“里外空气一样冷,反而使人觉得心情舒畅”。
早期的民居项目体现了安藤忠雄的这个观点。
比如住吉的长屋。
对我来说,住吉的长屋是我拼尽全力努力完成的作品。但这件作品的评价却糟糕透了。我在房子里设计了一个露天中庭,风会吹进来,雨也会下进来。
业主曾经问过我,“安藤先生,天气冷的时候怎么办?”
我回答他说,“多穿一件衬衫如何?”
他又问我,“如果变得更冷,怎么办?”
我接着回答说,“那就再多穿一件吧!”
他继续追问,“变得非常冷的时候呢?”
我说,“那就请忍着点吧。”
在人生中,学会放弃也是很重要的。
结果,业主回答我,“嗯,我会努力的。”
如今,这位业主住在这栋房子里已经四十多年了。应该为他带来了很多不便。
这段回忆读起来颇有点好笑,又让人感动于业主的接纳。
虽是设计建筑,却有几分传道的意味。
安藤后来凭此项目获得了日本建筑协会奖。
业主谈到居住在这栋房子的感受时说:
在这个房子里度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感受着四季的流转和光线的游移,我对这个房子充满了复杂的感情。有时抱怨,有时兴奋,有时需要应对很多挑战。但是,我从没有对这些居住经验感到厌烦,我把这个露天的中庭视作一个心理专栏,它只是需要你牺牲一点生活的舒适度。

水之教堂(北海道,1985—1988)

“传道”并不总能遇到志趣相投的人群。
比如“光之教堂”。
安藤并不想在十字架的部分加装玻璃,但使用者十分坚持。安藤问他们原因,他们说因为会冷。安藤劝他们说,“就是因为内心觉得冷,所以很适合大家聚集在一起。”但他们让他不要再说歪理了。最后还是装了玻璃。
2017年10月,在东京国立美术馆举办展览时,安藤忠雄在展馆旁边按照1:1的比例,用同样的材料、工艺复制了光之教堂。
“但我心想,我一定要把这个玻璃拆掉,在心里时时提醒自己,总有一天要完成这个事。”安藤回忆说,“这次重新盖的教堂,就依照我的想法,没有加装玻璃。建筑的关键是,能够让进入其中的人,长时间地铭记于心。我想创造的建筑,不仅是美,还要能震动人心,与灵魂对话。
4 × 4 住宅(神户,2001-2003)
这一年就要结束。
有书相伴,度过了情绪的起落光影。
书里的人和事,使我的灵魂不再那么孤独。
与我相似的苦涩、痛苦和欢乐,有人也曾体会过。
我因此得一些安慰和力气,继续生活,读书,不放下追求。
今年已经读完的最后一本书,是阿加莎婆婆的波洛故事《罗杰疑案》。
年初的第一本也是阿婆的书,巧合的首尾呼应。
读侦探小说时,虽然常常猜不对作案者,但跟随故事、拨开迷雾的过程同样愉快,像是解开一道大型的数学题目——试卷的最后一题。
结果令人唏嘘,合上书还能感到讶异。
阿婆笔下是特有的女性冷静,夹杂在亲切、善意、英式日常之间。
波洛的智慧被他的普通外表掩盖,但智慧和正义一样,总是不会迟到。
《罗杰疑案》是自说自话的故事。
乡村医生搭档波洛,好像华生搭档福尔摩斯。
故事终局我如今还是不解——或许那就是人性的黑洞?
© 电影《流金岁月》1988年
今天很偶然地打开了《流金岁月》。
亦舒的众多作品中,我偏爱这一个。
自校园开始的一段友谊,相伴多年。
“只是当时她想不出有什么是不可与人分享的”。
读到这一句,想到《七月与安生》。
它是脱胎于《流金岁月》吧。
也想到莉拉和莱农的故事。
都是两个女孩与一个男孩。
大概世事总是相似。
到最终,女人从与男人的纠葛中脱离出来。
她会看见生活。
生活真的比爱情本身更宽广一些。

△△△

独立小楼

--- 从一砖一瓦开始,建筑自己的世界 ---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