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田黄三链印章

转自 热眼观历史 2021-08-23

1924年11月25日,清朝逊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由北京警备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与社会名流代表李煜瀛一起执行。

随后,溥仪按照鹿钟麟等人提出的要求,交出了两方印玺,一方为“皇帝之宝”,另一方是“宣统之宝”,失魂落魄地离开了紫禁城,来到了什刹海甘石桥边的醇亲王府,接受民国政府的监管。

由于事发突然,溥仪都没来得及收拾金银细软,更不曾携带皇宫里任何的奇珍异宝,甚至都连换洗的衣物都没有,就身无一物地被“请出”了皇宫。

但是,溥仪的棉衣里,却藏着他常年不离身的一件宝贝,那就是田黄三链印章。

那么,为什么溥仪偏偏对这件宝贝情有独钟呢?

一、这套印章十分名贵。

田黄三链印章是由有着“石中帝王”之称的田黄石雕刻而成的。这种珍贵的石头,产自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溪”两旁的水稻田底下,呈金黄色,是大名鼎鼎的寿山石中的珍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才出产田黄石。

田黄石的色泽温润柔美,材质肌理细腻,在软质雕刻石中属绝佳上品。

传说田黄石是女娲补天时遗留在人间的宝石,是凤凰蛋所变,因此,田黄石也被称作“万石中之王”“帝石”。

古代人把田黄石视作雕刻印玺的最佳材质,所以,田黄石又有着“印石之王”的美誉,其价值甚至超过了黄金,民间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

如此名贵的田黄石,自然也得到了清朝历代帝王的喜爱。据说咸丰帝临终时,赐予慈禧的一方御玺,就是田黄石所制。

但是,如果要说田黄印章的翘楚,那就莫过于溥仪带出宫的这套三链印章了。

这套印章正是乾隆的玉玺,它由两块方印、一块圆印以及一根链条组成。左边的正方形印章高1厘米,边长2.6厘米,印文“乾隆宸翰”;中间椭圆形印章高1厘米,直径约3厘米,印文“乐天”;右边一枚和左边的形状大小相同,印文“惟精惟一”。

“乐天”取自《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寓意能洞悉宇宙的法则,知晓生命的道理。乾隆借此表达,他希望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乐天知命,与民同乐。

“惟精惟一”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乾隆借此表达其治国理政的理念。他认为,为君之道应“精一”兼执,修行己身。

整套印章由一整块田黄石雕刻而成,这块重达2.5公斤的原石,是在康熙年间被发现了后进贡到宫里的。在库房里尘封了近百年,直到乾隆当上太上皇后,要刻一方印章,它才被选出来进行雕刻。

乾隆一生拥有各种材质的公私宝玺多达1800多方,而这套三链章印玺,是其中最为名贵的。虽然它使用起来极为不便,稍有不慎就有损坏的危险,但这也丝毫没有影响它国宝的价值。

二、这套印章是清王朝曾经辉煌的见证。

这套小小的三链印章,不但见证了清朝的鼎盛时期,也见证了清王朝由盛转衰、最终崩塌的历史。因此,对于溥仪来说,这套印章就是清王朝的历史见证,它伴随了大清王朝的兴衰荣辱。溥仪之所以把这件宝物一刻不离地藏在身上,除了它价值连城外,更重要的是,表达了溥仪对于清王朝的一种情结、对封建帝王权力的一种眷恋。

1950年,溥仪从苏联被引渡回国后不久,朝鲜战争随即爆发。身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溥仪,决心认真改造,为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于是,他将随身携带的这套田黄三链章,捐献给了国家。

现在,这套印章静静地躺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成为了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参考资料:《清史稿》《我的前半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