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沟洫志(二)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老黄为您讲述精彩的《汉书》故事。
     汉武帝刚继位时被其舅舅田蚡忽悠,对黄河决口置之不理,有些官员为一己之私啥事也办得出。20年后汉武帝亲自组织堵塞黄河决口。齐国人延年想从黄河发源地另开一条河冲向漠北,这个想法相当伟大。请看《<汉书>研读》第162章。

志·沟洫志(二)

汉武帝亲自指挥治理黄河

自从黄河在瓠子决口后的二十多年,连续很多年歉收,梁楚之地最为严重。汉武帝封禅泰山后巡祭山川,但第二年仍然干旱少雨。汉武帝就派出汲仁、郭昌征发军卒数万人堵塞瓠子处决口。在此之后,汉武帝到万里沙进行祭祀,在返回的路上亲自到黄河决口处,把白马玉璧沉入黄河中,命令群臣中从将军以下都亲自背负薪柴填塞决口。当时东郡百姓烧草做饭,因此柴草很少,只好用淇园地区的竹子作为柱桩。汉武帝亲临黄河的决口处,悲叹多年没能堵住决口,就作歌鼓励大家:

“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弗郁兮柏冬日。正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皇谓河公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瓠子决口啊怎么办?河水浩浩荡荡啊,平地都淹没为河。平地成河啊不得安宁,劳而无功啊吾山被平。吾山被平啊巨野四溢,鱼儿很不高兴啊冬天来到。河道废弛啊河水常流,蛟龙驰骋啊放任远游。水流回到了旧河道啊,是神灵在照顾沛郡,不封禅啊怎么知道外面事情!我对河伯说呀您为何不仁,泛滥不休啊愁煞人!啮桑漂浮在水中啊淮泅水满,久不归故道啊惟愿水流稍缓。”

另一首是: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搴长蒋兮湛美玉,河公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隤林竹兮揵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

(“黄河涛涛啊水流湍急,北渡曲折啊水流难通。拔下草木插在决口啊沉美玉于河中,河伯准许息水啊但草木不足。草木不足啊是卫国人之罪,百姓烧柴还不足啊怎能御水,砍伐淇园的竹子啊做成柱桩,宣防被堵住了啊万福到来。”

于是军卒们奋力堵塞住瓠子口,在上面修筑起宫室,命名为宣防。导引黄河在北面流行两条渠水,恢复大禹时的旧迹,梁、楚之地恢复安宁,再无水灾。

从此之后,当事者都争相报告水利的好处。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郡都导引黄河以及川谷用于灌溉农田。关中的灵轵、成国、湋渠引导诸川,汝南、九江等郡导引淮水,东海等郡导引巨定,泰山下则导引汶水,全都凿穿渠水灌溉农田,各有一万多顷,其他小的河渠及陂山通道无法计数。

从郑国渠修建开始,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已经过去了一百三十六年,倪宽担任左内史时,奏请穿凿六辅渠,以增加灌溉郑国渠两旁的高岗之地。汉武帝批复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泉水流出灌溉,这样才能生育五谷。左、右内史地中的名山川原很多,百姓不知道其中的利益所在,所以要开通沟渎,增高湖堤,用来防备旱灾。现在内史中的稻田租赋过重,和其他郡不同,大家商议后减免。命令吏民勉励农桑,以穷尽地利,平衡行水,不要让百姓失掉农时。”

以后十六年的太始二年,赵国中大夫白公复再次奏请并进行穿渠,引泾水灌溉,首先从谷口开始,在栎阳结束,注入渭水中,渠水长二百里,灌溉农田四千五百多顷,因此命名为白渠。百姓得到其利,就用诗歌赞美说:“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都是说两条渠水带来的富饶之利。

这时,汉军正在全力和匈奴作战,建议对国家有利之事的人很多。齐国人延年对汉武帝上书说:“黄河北出昆仑,流经中原,注入渤海,这是因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可以参考图书记录,观测地形,命令水工测量高度,在黄河上游再开辟一条大河,流到匈奴人的核心地区,再向东注之大海。这样一来,关东地区就长年再没有水灾,北边也不再用担忧匈奴人,还能节省堤防和堵塞决口的费用,以及士卒转输辛劳。匈奴人也无法侵略为盗,免除我朝覆军杀将,暴露尸骨于原野之患。天下人经常防备匈奴却不用担忧百越,是因为有水阻隔了百越人。这样的大功一旦成就,就是万世大利。”

书信上奏后,汉武帝认为这个想法相当伟大,马上批复说:“延年的谋划相当深远。但黄河是大禹疏导而成,圣人所做的事情,已经成为万代功业,与神灵相通,恐怕不宜更改。”

自从堵塞宣房以后,黄河在北面的馆陶县再次决口,分流成为屯氏河,向东北流经魏郡、清河、信都、渤海等郡注入海中,长度和深度和黄河相等,这大概是顺其自然,所以也没有用堤坝堵塞。这次分流后,馆陶东北的四五郡虽然经常遭受小的水害,但兖州以南的六郡再也没有了水忧。

汉宣帝地节中期,光禄大夫郭昌受委派巡视黄河,他发现北面三处曲折的地方水流缓慢经过贝丘县。郭昌担心水势加大堤防不能承受,就建议另外开渠,取直向东,经过东郡境内,不让黄河再继续向北弯曲。渠水开通后有利,百姓安定下来。汉元帝永光五年,黄河在清河灵鸣犊口决口,屯氏河从此就消失了。

汉武帝时期开凿的白渠

黄其军

作于2021年8月9日(古历辛丑年七月初二)

(0)

相关推荐

  • 瓠子堤与宣防宫的古今事

    早就知道我的家乡北邻1公里的滑县城关社区苗固村有个"宣防宫",因半知之解,以为是普通的民间信仰场所,一直未去勘踏,近日,翻阅大量文史志书资料,顿感热血沸腾,原来这是一片远古帝王御驾 ...

  • 汉武帝堵塞黄河瓠子堤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在他一生的文治武功当中.有一个著名的事件,就是亲率群臣来到白马(即今滑县)堵塞黄河瓠子决口. 黄河为害,自古而然.然而历史上危害最大.时间最长,也是最著名的一 ...

  • 汲黯、汲仁与“瓠子堵口”

    (郑国联 摄) 汲黯(?-前112年),东郡白马(今滑县)人,著名谏臣,武帝也有些惧他.由于在东海太守任上,政绩卓著,被召为主薄都尉,位列九卿,后逝于淮阳太守任上,归葬故里,今滑县留固镇尖庄有其冢. ...

  • 中国水文大事记(二)

    (2011-09-27 21:21:47)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1-24) 最早的测报雨量制度 据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地虎秦墓出土的秦代竹简& ...

  • 大名府 川 渠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卷二十四 川 大名府 衛河 源出河南衛輝府輝縣蘇門山東流經新鄉汲縣又東北由濬縣歴彰徳府之内黄入魏縣南界又東經大名縣東南又東北抵府城東又東北入山東館陶縣界即古清河也一名白溝亦名永濟 ...

  • 河南滑县:苗固村宣防宫遗址,汉武帝刘彻泰山封禅回来,率众堵黄河决口,

    河南滑县苗固村,无人机航拍的宣防宫遗址. 河南省北部的滑县,曾经是黄河故道. 县城道口镇东北角几公里远的苗固村,是汉武帝刘彻率众堵黄河决口的地方. 图为苗固村西南角的汉武帝率众堵黄河决口的宣防宫遗址. ...

  • 汉武帝《瓠子歌》鉴赏

    作品简介 <瓠子歌>是由西汉武帝刘彻亲临黄河瓠子堤决口现场的即兴诗作.公元前 132年(元光三年),黄河于东郡白马(今滑县)瓠子堤决口,淮.泗一带连年遭灾.至公元前 109年(元封二年), ...

  • 刘彻瓠(音付)子歌

    瓠子歌 (其一) 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正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 ...

  • ​司马迁与“瓠子堵口”

    "瓠子堵口"是发生在西汉武帝时期的一次重大的黄河治理行动,出自司马迁<史记·河渠书>.司马迁在该书中详细记载了"瓠子堵口"的历史过程,而且,鲜为人知 ...

  • 志·沟洫志(一)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沟洫志(三)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沟洫志(四)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叶问咏春江志强拳系(二): 寻桥

    叶问咏春江志强拳系(二): 寻桥

  • 志·律历志上(二)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李志勤工具BAOJUN二合一详解

    李氏工具BAOJUN二合一 适用车型:宝骏330,560, 730.北汽幻速 开启方向:当驾驶室在左侧时,逆时针开启. 开锁简介:该款锁有8个齿位,4个齿深.门锁,点火均不缺片. 开锁方法: 开启后正 ...

  • 志·食货志上(二)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在新店致敬最可爱的人,益博社会工作志||益见(二)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21年6月3日,晴,星期四 李家大院的老宅子里感受新店的古朴与现代.吃着饭,聊着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服务.环哥过来说,社会工作介入基层,要有开阔的思路,选准载体合力 ...

  • 志·食货志下(二)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