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周||从“头”说起——东观头探古之一
神话周||从“头”说起——东观头探古之一
10月26日我应邀为“湖北边镇系列纪录片”摄制组介绍东观村历史文化。有幸与《独山探文脉》《独山不“独”》《醉美东观头》的作者王敏军、曹锦军、程俊驱车去东观村委会所在地东观山。因极少“户外”,所以到了那既有“文脉”又不孤“不独”,且“醉美”的地方,我竟喜“户(糊涂)”了似的向“炉主”表态:回去也要给他交“作业”。不料,启动电脑后,脑子里的“古典”如闸门大开;心目中的“现实”却挤也挤不出来。
其实,黄梅人都知道我“厚古薄今”,如若不然,为什么不请我讲“当今文化”?有道是“么是虫打么是木。”既然脑子里全是古董,不如来他个“古董虫打(吃)古董木”继续“厚古薄今”!好在既有“观今宜见古,无古不成今”的名言为我撑腰;又有“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俗话为我打气。于是,便从最古老的东观山开始写起了:
位于独山镇感湖北岸的东观山,东西走向的山脉,长约四公里,宽约二公里。山东头与安徽宿松县佘嘴村交界,山西头与源湖口相连,南临龙湖、感湖、涉湖水面,北依两省共一街的“松梅岭街”。站在黄梅东观村、宿松梅园村共同“拥抱”的东观山巅。近可观龙感湖全貌,远能眺匡庐山水连天。因山在源湖之东,能观黄梅水域第一轮红日故名“东观山”。临近水面的山脚下,有一自然村名“东观头”,村名岂能以“头”论之?原来旧时这里住的全是渔民,村前设有过湖渡船若干,专供行人过湖,或往返于江西九江、安徽太湖……每到傍晚,来往商船、渔船渡船都在此停泊,这里成了十分热闹的水码头,因此人人称“东观头”。
东观山屹立湖边,黄梅诸水注入 “源湖”后再经此流入长江。清人梅钧有《东观山远眺》诗曰:“孤嶂起湖边,登临意渺然。晓云迷海日,暮雨隔江天。石漱中流柱,藤穿断岸船。匡庐横碧落,峰影若相连。”
东观山不仅风景优美,也是湖中航行的方位标志,凡驾船来往者,以东观山为目标就不会迷失方向。东观东边的鸡头山,是伸向湖中的孤山小岛。每年夏天,荷花飘香之际,那渔歌阵阵,波光粼粼,群帆远影的景色,立即将把这里的湖光山色装点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令人心旷神怡。因此,早在南朝刘宋(公元472-479)时期,便有朗公祖师在这里开辟道场,建有传道宏法的庆源寺。《县志》上有:“朗公祖师自段窑渡江,建资福寺于杨穴(今刘佐);过感湖建庆源寺于东观”等记载。如今,国务院在庆源寺东麓的湖边立了一块界碑,分别镌刻有“湖北”、“安徽”等字样,人们倚靠在界碑旁,观赏湖中美景,一脚踩安徽土地,一脚踏湖北境内,给人一种“一脚跨二省地界,两眼观四季美景”的奇妙感觉!
更有趣的是,当我们沿着东观山上的大道一路步行时,竟于不知不觉间来到了有近千年历史的“松梅岭街”。这条长约四公里的省界线,如今已经成了出入东观山的水泥路,不过街道两侧的村民,仍然是:“同捕一湖鱼、共饮一塘水、同洗一池衣,说起话来语音却迥然不同。”(宿)松(黄)梅岭街(亦称:光岭街)上的居民依旧是:门户相对地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然而,我们一踏入这条“一街分两省,两县共一街”之地,便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世界知名的“中英街”……
部分图片随缘斋主提供
预告:近期——“戏”说松与梅——东观头探古之二
作者:周濯街,人称“神话周”,男,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家交流协会终身名誉主席、黄冈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作家。湖北省黄梅县人,1986年至2015先后在北京、长沙、台湾等地出版长篇神话小说99部其中台湾出版《人间鬼王》、《吕洞宾》、《关圣帝君》、《文财神》等32部,中短篇800余篇,计3700万字。
《人民日报》先后9次发表过关于他的人物通讯;央视先后13次采访过他,播放过6个关于他的专题片;美国《东方》杂志也以《周濯街与中国神话》为题向美国读者介绍其人其作。并有神话小说大师、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缝合大师、神话周、中国神话小说第一人等美誉。
编 辑:唐亚红
执行主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
曹锦军围炉继2016年出版《穿越时空赏黄梅》一书后,再推力作《大美黄梅》一书,将对2015.7——2017.6期间的围炉优秀作品进行编辑成册。主要内容是湖北黄梅的厚重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美丽风光。体裁有散文、游记、摄影、美术、书法、诗词、楹联等。